懂得拒絕孩子,孩子才能有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隔代人總是特別疼孩子。

每天,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寶貝女兒身上,從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這樣的常規服務,到扮老貓、扮大馬、扮烏龜的特殊任務,全都興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

整天樂呵呵地忙上忙下,讓我樂得清閒。

唯獨有一個問題比較麻煩,就是她慣孩子慣得實在有點兒離譜兒。

就好比今天早晨,她先是準備好一大桌豐盛的早餐,然後才去畢恭畢敬地把小公主叫醒,一臉燦爛地哄她起床。

可女兒到了飯桌前,看見有煮蛋,竟然絲毫不領情,小臉一別,嚷嚷著要吃炒蛋。

結果,我這可愛的老媽,就像聽了衝鋒號一般,直接轉身衝進了廚房。

要不是我攔著,估計又得有兩個雞蛋提前陣亡了。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卻讓她特別沮喪—去幼兒園的路上,姥姥問女兒:「你最喜歡的人是誰啊?」——「媽媽唄!」

如此冰冷的現實,無疑嚴重打擊了姥姥那顆脆弱的心靈。

到家以後,她把整件事情講給我聽,口氣中滿是嫉妒的味道:「還是自己生的親啊!親娘親,骨血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別人怎麼疼都沒有用啊!」

姥姥想不明白:怎麼你天天管孩子,我天天疼,可最後這孩子心裡還是向著你呢?

「當然向著我了!你平時什麼都聽她的、依她的,在她看來,你連她都搞不定,遇到事情她還能指望你搞定嗎?」我嘀咕道。

「可我捨不得啊……」

捨不得對孩子說「不」,肯定不是我家孩子姥姥一個人的困擾。

工作中,經常聽到有家長發出如此感慨:一看到孩子那雙黑黝黝、水汪汪充滿期盼的大眼睛,整個人都像充滿了無敵神力一般亢奮,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趕緊幫他實現願望,哪裡還顧得上考慮應該不應該!

所以,他們無法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更喜歡採用一些小手段去應付了事,矇混過關。

就像我家姥姥一樣,他們愛說「快點把鞋子穿好,爸爸快要到家了」,或者「我不能給你買這個玩具,錢都在你媽媽那裡,下次你找媽媽要」,而很少會痛痛快快地說出「不可以」。

總之,他們只會呈現環境和條件的不允許,而堅決不會表達他們的不允許。

在孩子面前,他們永遠扮演超級大好人。

只可惜,在孩子心中,這樣的大好人卻是一個缺乏力量的人。

和他們在一起,孩子相信自己是強大的一方,同時也是必須考慮應對一切可能問題的一方。

在這種狀態下,表面上看孩子掌控一切,但潛意識裡卻缺乏安全,那種由於被限制而感到的安全。

很多截然相反的東西都是相互依存的。

從來沒有聽過「不」,就無法確認什麼是「是」;從來沒有被限制的人,反而體驗不到基於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

想像一下,如果你獨自一人置身於漫無邊際的草原荒漠,最為強烈的感受,大概也不是自由,而更多是恐慌吧!(不要跟我套用森林公園的經驗,你心裡知道森林公園也是有安全邊界的。

)只有等你蓋好一間茅屋,確認圍牆堅固之後,才會安心睡覺不是嗎?圍牆是限制,同時也是安全的保障。

再比如,當你去非洲或埃及那些文化習俗與我們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旅行時,導遊的很多廢話你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聽到「以下這些行為在當地是禁忌,千萬不能……」時,你一定會豎起耳朵邊聽邊記。

因為只有確定了什麼是「不可以」的,你才能確認:哦!只要我不做這些「不可以」的,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一定是「可以的」。

所以,當父母明令禁止孩子不可以玩火、不可以咬電線、不可以像爸爸一樣喝酒的同時,也就等於在向孩子做出了強有力的保證——在這些行為之外,你就是安全的。

因此,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玩除了火之外的各種東西,去咬除了電線之外的各式物件,去喝除了酒之外的所有飲料。

這就是限制帶來的安全感。

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可拒絕孩子,說NO是要有藝術的,家長不是簡單的認為需要拒絕就說「不」,簡單粗暴的拒絕方式反而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另外一份傷害,你可能說做家長好麻煩,的確是的!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是不容的。

下面我們就如何拒絕孩子做一個詳細的探討。

作為父母我們都非常愛我們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但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又時常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把握愛的分寸
,尤其是當孩子向我們提出一個又一個的要求時,我們會感到無所是從,滿足孩子的要求吧——怕會慣壞孩子;拒絕孩子的要求吧——又怕委屈了孩子,當孩子被拒絕後往往又哭又鬧,這時我們做家長的會心軟又心煩,外加無奈,不知該如何去做才是合理的,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一、為什麼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明白,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是為了拒絕孩子,而是為了以拒絕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合理地拒絕對孩子有以下幫助。

1、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要成長為一個社會中的人就必須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必須符合社會的基本要求。

當孩子做出不利於自身健康成長,或是影響到他人的事時,家長必須予以拒絕,以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有利於孩子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孩子因年齡小、經驗少,往往無法分清是非,無法判斷行為的合理性,所以需要家長適時的拒絕和引導。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在家長的引導下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3、有利於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孩子小,往往沒有自我控制能力,有時明知是錯,卻很難學會控制自己,家長的拒絕恰好可以提醒孩子,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4、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心理疆界。

合理的拒絕是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疆界的必經之路。

心理疆界建立好的孩子能夠區分清什麼是自己的需要,什麼是他人的需要,懂得什麼情況下接納他人,什麼情況下拒絕他人。

不會把自己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混為一談,不會因附和他人而委曲求全,也不會因拒絕他人而擔心失去對方。

能夠保持完整的、獨立的人格、與他人平等相處,孩子的心理疆界的能否建立好取決於家長,家長處理好這個問題,孩子就會從家長這裡學會拒絕和被拒絕,就能把握好分寸,建立好心理疆界,為擁有一個幸福人生打下基礎。

5、有助於親子之間建立良好關係

有些家長因過分心疼孩子而對孩子大包大攬,結果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對家長過於依賴。

而家長也因承擔了過多不必要的責任而疲憊不堪,當孩子讓家長失望時,家長難免心理不平衡,從而對孩子怨聲載道。

這樣只會導致不健康的親子關係,要想形成健康而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必須學會適當地拒絕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放手讓他自己做,家長的合理拒絕是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使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提高自立的能力。

知道了合理拒絕孩子的作用,也就明白了拒絕孩子的必要性。

可是我們還很困惑,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二部分——

二、合理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的方法

拒絕是一門學問,必須使用得當。

如同一副藥,必須要先看說明書,否則用錯誤了地方,反而會壞事。

不合理的拒絕不僅達不到的目的,還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互動:當孩子在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什麼?

我們需要首先判斷這個要求是否合理,然後才能做出決定。

1、合理的判斷

合理判斷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傾聽理由

很多時候,家長不聽孩子陳述理由就武斷的拒絕了孩子,導致錯誤的結果。

所以我們首先應當允許孩子陳述理由,耐心地傾聽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2)換位思考

判斷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應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成年人的眼光來判斷,而要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3)保持理性

在拒絕孩子的時候,家長必須保持理性,不能情緒化地處理問題。

有些家長在高興時事事順應孩子的要求,不高興時則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拒絕。

這樣的拒絕毫無理性可言,不僅令孩子摸不著頭腦,也無法令孩子信服。

還會降低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把握分寸

家長要掌握好拒絕的分寸,千萬不能矯枉過正,千萬不能為拒絕而拒絕,要明白拒絕孩子是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為了家長的面子。

不能因怕失面子而將錯誤的拒絕堅持到底,如果發現自己的做法錯了,一定要及時調整,敢於對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敢於立即修正自己的做法,以免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5)以身作則

對孩子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不能只給孩子制定規則,而自己卻逍遙於規則之外。

2、拒絕的方式

拒絕的方式有很多,情況不同做法也不同,下面從五個方面跟大家交流。

(1)直接拒絕式

由於0-2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都有限,因而不適宜做過多的解釋,可以採取直接拒絕的方式,然後簡單說明理由,注意態度不可粗暴,最好是溫和中透著堅定。

正確的做法是:平靜而堅定地制止,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溫和而耐心地接納。

(2)委婉迂迴式

對於2-3歲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較為適宜,因為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於「不」字非常敏感,直接拒絕極易引起叛逆心理,或使孩子有挫敗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所以對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建議直接拒絕,婉拒的方式比較適合。

(3)共同約定式

適合於3歲以上理解能力較強的孩子,在這裡簡單地和大家地說一下。

一是——制定家規

這是最常見的方式,對於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矛盾的事項,經過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共同協商之後制定。

二是——事前約定

在事情發生之前,進行口頭約定。

比如進超市之前告訴孩子「今天我們只能買N樣東西。

」然後孩子可根據自己需要進行選擇,如若孩子選擇的物品超過約定的數量,則由家長提醒孩子遵守約定。

三是——臨時商議式

由於很多事不可能提前預見,所以有時家長對於孩子臨時提出的要求持反對意見,這時儘可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商議。

尊重孩子,告訴孩子理由,取得孩子理解,在拒絕孩子的同時,可以給孩子提出更好的合理化的建議。

這樣做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孩子有安全感,且已經建立了比較明確的規則觀念。

(4)氣氛調節式

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規避痛苦的本能。

如果我們能夠首先製造愉悅的氛圍令孩子心情放鬆,然後再提出拒絕的事項,這樣孩子往往因為心情不錯,而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5)激勵鼓舞式

在限制某些需要的同時,為孩子展現更美好的前景,令孩子心神嚮往,從而為達到更高的目標而學會忍耐。

這樣做有利於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且有利於孩子為自己制定奮鬥目標,提高孩子的精神追求。

3、拒絕的注意事項

(1)堅持原則

在確定孩子的要求為不合理要求時,必須予以拒絕,不論孩子如何哭鬧都要堅持原則,不能因心疼孩子哭鬧而妥協。

否則孩子一旦有通過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的經驗就會養成習慣,拿哭鬧當作要挾家長的手段。

最好在孩子第一次這樣做時就堅持不妥協,使孩子明白哭鬧也無濟於事,同時我們還要給予孩子共情,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引導。

(2)控制情緒

當孩子宣洩負面情緒時,孩子的哭鬧很容易使家長失去理性,情緒失控。

這樣的情形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進行語言和行為上的攻擊。

事實上這樣做除了令孩子感覺恐懼之外,不會有任何的積極意義。

因為家長的過激情緒會導致孩子關注家長的情緒變化,或許會被父母過激的行為震懾而不敢哭鬧,忽視了對事情本身的分析和判斷。

這樣做除了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外,也違背了我們以拒絕的方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

(3)態度一致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容易導致孩子形成雙面人格。

為了保持對孩子的教育一致性,家庭成員之間平日要加強的溝通。

針對孩子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最後達成一致的態度,在出現問題時保持一致的做法。

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明確的是非觀,才有助於孩子學會遵守規則。

(4)理解尊重

儘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多溝通,多了解,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家長不理解孩子的想法時,不要急於表態,而要耐心地詢問,嘗試著理解孩子,若經過溝通之後,確定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那麼要儘可能地對孩子坦誠相告,說明理由,做到尊重孩子。

家長在拒絕時不能態度生硬地擺家長架子,或搞一言堂,更不能對孩子威逼利誘。

堅決杜絕對孩子說:「你如果怎樣,我就不喜歡你、不要你、不管你」之類的話。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至高無尚的,絕不能作為威脅和交換的條件。

只有當孩子明確父母是愛自己的,並且這種愛是純凈的、不帶任何附加條件時,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是為自己好,父母的拒絕也是為了幫助自己成長,這樣孩子才能欣然接受家長的拒絕。

否則孩子不僅不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不能對人、對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即使孩子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違心地遵守父母的要求,但實際上心理並不能信服,而且這樣做的後果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還會使孩子的心離父母更遠,甚至會導致孩子失去自己的人格,失去自信心,產生一系列心理的問題。

(5)接納情緒

拒絕不等於排斥、更不等於懲罰。

不能因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而拒孩子於千里之外,讓孩子感覺到被冷落。

即使拒絕也要告訴孩子拒絕是對事不對人的。

也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當孩子的要求被拒絕時,難免會感到受挫,引發一些負面情緒,比如哭泣,發火等等。

這時我們做家長的要努力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允許孩子哭出來,不要強打強壓。

要進行一定的疏導。

不要急於轉移孩子的情緒,而應當和孩子一起面對現實,這時我們可以安靜地陪伴孩子,以關愛的目光注視他,也可以擁抱他,撫摸他。

等孩子情緒平靜後,明確地告訴孩子,「雖然我拒絕了你的要求,但我依然非常愛你。

」並把拒絕的理由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我們拒絕他是為了他好,是為了幫助他。

我們的拒絕是只對事不對人。

這樣孩子往往就在哭鬧等的宣洩之後,坦然地接受我們的拒絕。

(6)合理建議

拒絕了孩子的要求之後,家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給孩子提出些合理化建議。

不能只單純拒絕後,便不管不問,拒絕孩子是使孩子得到一次成長的機會,使孩子學會判斷哪些事適合自己做,哪些事不能去做,決不能對孩子進行全盤否定。

孩子的願望往往都是美好的,只是由於經驗有限,所選擇的方式並不適合自己。

所以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告訴孩子還有更好的行為規則與方式。

這也是一個難得的幫助孩子學習自我分析,自我實現的機會。

把握好這樣的機會,會使孩子與家長更親近,也更願向家長敞開心扉。

有助於營造家長和孩子之間良好關係模式。

(7)提高素養

要想做到合理的拒絕孩子的要求,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具備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識,做學習型家長,懂得運用一定的拒絕技巧,不會因拒絕而傷害孩子的心靈。

一個沒有家庭教育素養的家長很難分清什麼情況下該拒絕,什麼情況下不該拒絕。

父母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樹立規矩的過程。

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威信來。

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後一致。

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便縱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對孩子嚴格一些。

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拒絕不是因為金錢缺乏、心情不好而採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對行為規則進行認識的教育機會。

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樹立行為規則,一開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斷點撥、刺激;時間長了,在父母的拒絕過程中,孩子便能學會自我控制,提升內省智能,從被動接受外界的教育內化為自律、自覺地自我克制。

如:父母一開始便明確規定孩子睡覺前不能吃糖,並一直貫徹執行,孩子自然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說不之前,請先自我反省。

當你急急忙忙拒絕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請省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

例如,帶著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聲談笑,卻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好,不要到處亂跑。

試想,孩子會聽你的嗎?所訂的標準是否合理。

例如,當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練鋼琴時,請先想一下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經超出他的承受範圍了,有沒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所以儘量不要當著許多人的面拒絕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