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智慧:看看世界各大國家教育孩子的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

家庭教育水平受家長的思想意識、家庭人際關係、文化素質以及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

孩子一出生就無可抗拒地要接受家庭教育多種因素的滲透和影響,並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影響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

」 然而,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家庭教育卻始終停留在一個階段,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教育方式還是我們害怕改變這種教育方式而帶來的影響呢?無可置疑,我們的祖先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優秀的教育方法,古有「挑燈夜讀」、「懸樑苦讀」、「孟母三遷」等為人傳誦的佳例,現在也有很多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仿用古人例子的,有甚者就乾脆照搬古人讀書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教育的效果卻適得其反。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要對古人的教育方法進行抨擊,我們只是想提醒國人,要結合實際,對優秀的傳統要繼承,對不適合社會發展及孩子發展的傳統教育做法,我們要勇於抵制或者改變。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對孩子的溺愛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輩們一路走來的艱辛,只懂得坐享父輩們創造的成果,造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而造成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輩,因為父輩們體驗過生活的艱辛,他們不願孩子再像他們一樣吃苦,於是就將孩子像小皇帝一樣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點的傷害。

有些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當保姆,管完小學管中學,管完中學管大學,大學畢業還幫著找對象,結婚時給孩子買齊各種家具、電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人家還得給看著,這保姆哪天才到頭呢?什麼時候老人家死了才算完事,這樣做的結果只是造就了一代無能的人。

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護與鍾愛。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應該是一種理性行為,一旦重「情」輕「理」,家庭教育就會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

因此,當今中小學生普遍「只知受愛,不知愛人」,依賴性強,心理素質差,學習怕吃苦,知難而退等現象相當嚴重。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應該是教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一個孩子連起碼的生存能力都沒有談何在社會上立足呢。

對此,我們希望家長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二.望子成龍心切.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愿,那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據調查顯示,90%左右的家長期望孩子能上大學並成為有用人才,而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隨著孩子不良表現的屢次出現,家長因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漸變得「失望」。

孩子小時候「眾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現了問題,家長則大聲訓斥、批評,甚至採取更極端的教育行為。

他們只允許子女在家學習,不許他們參加課外活動,或盲目請家教,花高價「買」學上,這種教育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望子成龍」中只注重學習成績,有來自考試這根「指揮棒」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觀的偏誤。

人才的成長不但要開發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

面對新形勢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們的家庭就不能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養,匡正自己的成才觀念,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三.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

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

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導致個人和社會的很多不良的後果。

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

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

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

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

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

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

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

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

不被尊重的人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

對於他們,我們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那樣的話,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

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想出巧妙的辦法來引導、教育孩子,這樣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順利解決問題。

中國的家庭教育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造成這種局面,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等等,要改變這種局面,不是單單靠家庭就能夠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進。

教育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是無止境的。

面對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確實還有很多很多。

透過分析其他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優秀方法,我們可以進行借鑑及引用。

日本家庭教育

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傳承,在日常的飲食起居和與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禮節規範,說話的語氣措詞、行動舉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別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風俗習慣。

日本的傳統家庭教育重點在子女的社會化問題上,系統功課的學習基本委託給了學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

對於孩子自發的遊戲,如攀樹爬牆、獵奇探險等,一般也比較寬容,他們有句諺語:心愛的孩子要讓他出外闖蕩,這說明日本人是重視實際鍛鍊的。

重視自立教育,日本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後的幫忙、燒飯;讓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及身邊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等等。

重視挫折教育,重視對孩子毅力的培養,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時摔跤,父母不是主動扶他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大一點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勵他們自己去克服困難。

在日本,小學生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的腿凍得都發紫了,父母並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勵孩子那樣做。

重視創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從小重視對孩子創新人格的培養,重視教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

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都要儘量解答。

從小就鼓勵孩子提問題,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看法。

家長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參觀,鼓勵孩子到社區圖書館看書,借閱圖書,並參加各種創新性遊戲,發展孩子的想像力。

日本父母很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給孩子買來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組裝各種各樣的模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

韓國家庭教育

韓國:父母與子女「一心一體」

韓國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以父母為經濟中心支持子女上學,是學生得以保持不斷升學並熱情不減的主要動力。

韓國的家庭是保持韓民族優秀傳統的堡壘,僅在父母和子女的感情關係上,韓國就和西方大不相同。

在西方,子女到了18歲就要自食其力,開始和父母分居;在韓國,子女18歲還和父母親密無間。

在孩子上學後,大多數父母(尤其是母親)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子女的培養上。

 在韓國教育投資的構成中,由學生父母承擔的私教育費在教育投資總額中占半壁江山。

按照韓國教育開發院的觀點,所謂「私教育費」,除了學生家庭支付給正規教育機構的學業費用外,還包括:各類補習學校的學雜費、家庭教師費、教材費、學習用品費、膳食費、交通費、住宿費、校服費、團體活動費等。

在家庭禮儀教育方面,大人的行為習慣具有無聲的影響力。

為此,以家庭禮儀為中心,孝道、和諧、為他人著想成為韓國家庭教育的重點。

為使大人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韓國在全社會範圍內開展了「秩序教育、親切教育、清潔教育」。

大人守秩序,孩子們就會跟著學,從禮貌精神、禮儀形式到實踐行動,潛移默化,將文明禮貌向制度、習慣、文化方向推進。

對青少年來講,生活教育更加重要。

政府鼓勵有一間空房、懂一門外語的家庭在自己家中接待外國遊客,申請許可的市民異常踴躍,競爭激烈。

此外,韓國還將賽事、慶典作為教育和學習的一部分,鼓勵市民與各國人民和諧相處,學習他們的文化。

為使青少年和家人一起參與,社會各界還發起了「一個家庭看一場比賽」的活動。

2002年的韓日世界盃時,很多家庭大人小孩都一同融入了紅魔拉拉隊的洪流。

大賽過後,很多家庭都有了外國朋友。

為使市民講文明懂禮貌,韓國電視每天播放一分鐘的公益廣告,並號召家庭成員共同收看。

電視的廣告詞有:「我的親切是整個社會的笑臉,整潔的街道就像開心的面龐,對外國客人的熱情是成功的捷徑,慶典只是一瞬,心意永存,大會成功我的人格即成。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遊山玩水。

這時候經常可以見到家長們身背幾個月大的孩子,手拉著一個三歲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

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只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

韓國人常常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受風雨考驗,比如說有關部門在假期時就經常舉辦野外訓練營一類的活動、既培養孩子的體格又鍛鍊意志。

這種活動非常受家長和孩子歡迎。

美國家庭教育

美國的家庭教育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個人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獨立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競爭充滿著美國整個社會乃至每一個家庭。

人人憑本事吃飯,沒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勤奮、節儉成風氣。

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並成為強者,幾乎每一位家長都不溺愛兒女,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總結起來,美國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部分:

一、注重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美國家庭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兒童讀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牆上門上貼滿孩子們的"美術作品",父母很少強求孩子的言行,孩子們像夥伴似地稱呼長輩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與孩子說話永遠是蹲下來。

 

二、注重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美國父母看見孩子在牆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畫,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而是會感到高興,然後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

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

  

三、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美國,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有一間房子。

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務上,父母只幫孩子做一些當時年齡還無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儘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

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掙錢讀書。

 

四、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美國小學在課堂上對孩子從不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通過思考得出的一切結論。

德國家庭教育

獨立----在德國,孩子都有個人的房間,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活動室.大多數父母都十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子女的房間和活動室就是他們的獨立天地,父母沒有經過同意一般不會去翻看子女的東西.德國的父母認為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一個社會的公民,不能因為親子關係而破壞了社會的行為準則.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的公民,而不希望子女過分依賴自己.許多孩子在十四五歲就開始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取一定的零花錢.到了十八歲,有了進入工廠企業勞動的資格之後,德國的青年學生就會選擇去工廠打工賺錢.絕大多數20歲以上的德國青年會選擇自己租房居住,而不再與父母居於一屋.父母對子女的這種自立行為大都表示讚賞與支持,不會幹涉和阻撓.

選擇----與我國父母代替子女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參加什麼興趣班不同,在德國,這些都是子女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干涉,更無權代替子女做出選擇.在子女的"主權"範圍之內,父母的作用是認真聽取子女的意見,幫助子女分析他們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在些基礎上協助子女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決定.這種尊重子女獨立人格的決定方式,既滿足了子女渴望受到尊重的願望,也促進了親子關係的發展.一旦決定做出之後,父母就會不斷提醒孩子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不贊成他們半途而廢.父母希望通過家庭嚴格的教育薰陶,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能成為有責任感,守信用的社會公民.

交友----德國的父母對待子女的交友抱著十分寬容的態度,在他們的辭典里沒有"早戀"這個詞.德國人認為,一個發育正常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有了與異性交往的需要,如果阻止他們與異性交往,就是阻止他們的學習,阻止他們的成長.父母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孩子,向孩子說明怎麼愛護自己和尊重別人.

取捨----中國有句古話:"可憐天下父母心",描述的是兒行千里母擔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中國的父母幾乎為子女"包辦" 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弱化了子女的獨立性和獨立能力,代替了子女的選擇;與此同時,子女卻根本不會(或者)很少把操勞的父母真正掛在心上.

法國家庭教育

.法國政府曾明文規定:家庭為實行兒童正規教育場所之一,並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並行.主要特徵有:

(1)崇尚智力教育,注重從小培養兒童對語言的正確表達與運用能力.

(2)提倡培養孩子整潔,衛生,守秩序,待人有禮貌等等文明行為習慣.

(3)注意培養孩子審美情操,培養孩子發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4)注重培養獨立性.孩子能做的家務,父母儘量讓他們自己去做.父母晚上去看電影或參加集會,不帶孩子一起去,孩子晚上不許外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父母請進!

一位家長母親教育孩子的五條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中最關鍵的就是:家長特別要注意孩子身上一些細微的變化,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和教育好孩子,使之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長。我的女兒現在讀五年級,從她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