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學問:寶寶吃飯的「困惑」及「招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有寶寶的家裡,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些場景:孩子在前面跑,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把著個小勺子、端著個小碗在後面緊追不捨,又哄又喊的餵上一口,餵一頓飯猶如一場小小的「你進我退的戰鬥」;有的孩子倒是不跑,但是一到吃飯時間,任憑爸爸媽媽怎麼「威逼利誘」,小寶寶就是不肯開「金口」。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經常不好好吃飯,成為家長「最感困惑和頭痛的事情」。
寶寶不願吃飯原因多多:
孩子在餵養上的問題極其普遍,很多孩子在吃飯時間不好好吃飯、偏食、挑食,甚至餵養困難,經常要追著、趕著、哄著餵。
長期不好好吃飯,孩子的營養狀況不理想,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會影響小兒的智力和心理發育。
其實,寶寶不愛吃飯是諸多原因造成的:比如有些家長沒有在寶寶4~6個月時及時為孩子增添輔食,錯過了味覺刺激的敏感期,使以後的輔食添加更為困難;有些孩子在一歲以後仍以奶製品為主,吃奶量過多,必然會影響孩子對其它食物的攝取;很多寶寶有吃零食的習慣,特別是飯前吃零食、甜食過多,零食使人產生飽脹感,會影響孩子的食慾;部分家長在孩子的飲食安排上存在問題,使孩子飢一頓、飽一頓,久之使孩子胃腸功能失調;干預過多也會影響孩子食慾,所謂干預過多是指吃飯時周圍環境混亂、噪雜,或是讓孩子邊玩邊吃,一邊看電視、畫書、玩玩具,一邊吃飯,孩子的精神不集中,就養成吃飯不專注的習慣;還有很多家長往往強迫孩子吃飯,比如「你快吃,如果不吃飯,媽媽就生氣了。
」等類似的話語,給孩子心理造成很大壓力;還有的爸爸媽媽採取引誘的方法,「如果你好好吃飯,就給你買巧克力吃或是買玩具玩。
」,這種說法反而會讓孩子認為吃飯是不好的事情,會在心理上產生牴觸情緒,所以這些誘惑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孩子容易受大人飲食習慣的影響,如果大人有偏食、挑食的習慣,孩子自然就會模仿;如果在孩子吃飯前或是吃飯時批評訓斥孩子,孩子的情緒不好,也會影響食慾。
正確對待餵養中存在的問題:
家長要糾正心態,對待孩子餵養問題不要過於焦慮、憂心忡忡。
寶寶不好好吃飯往往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孩子以這種方式來引起大人更多的關注,家長越焦慮,寶寶「拒食」就會表現的越嚴重。
其實寶寶吃飯是因為飢餓感,而不是為了服從家長的指令,小孩子還沒有學會服從,是飢餓感促使孩子吃飯,而並非服從你的命令。
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吃飯問題,不必強迫孩子吃不喜歡吃的食物,不吃這樣的飯菜,可以從別的飯菜里吸收到同樣的營養。
其次,家長可以用一些小竅門,造成良好的氛圍,促使孩子高興愉快地進食。
孩子們更喜歡吃那些經他們幫忙製作出的食品,所以,讓他們一起參與大人做飯的過程,讓孩子幫著擇菜或是幫著洗洗水果,都可以讓孩子對飯菜加深了解,培養興趣,使孩子有興趣吃這些東西;還可以把蔬菜和水果排列成「蔬菜寶寶」或是「水果寶寶」,使各種食物人性化,變成孩子眼中更為可愛的東西,孩子自然就會有吃的慾望了;另外,面對孩子不愛吃的飯菜,可以改變它們的性狀,做成丸子或包在水餃中,變成孩子容易接受的形式;對於不喜歡吃瘦肉的孩子,如果將瘦肉切成小塊,與芝麻、花生醬混合在一起製成美味的肉醬,他們也會狼吞虎咽的;將家裡常吃的白米飯換成由黑米、白米和小米組成的「混合飯」,黑米富含大於白米三倍的粗纖維,由於主食的色彩豐富,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食慾。
飲食習慣要從小抓起: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要從小抓起。
寶寶4~6個月後一定要及時添加輔食,讓孩子早點品嘗到各種味道的食物;6~7個月後,鼓勵寶寶用手拿東西吃,甚至自己抱著奶瓶喝奶;從10個月到12個月開始,在玩耍中教給孩子學會拿小勺;1歲到1歲半教給寶寶自己獨立吃飯,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教授,比如準備兩個小碗兒和一些小紙團,讓孩子把小紙團從一個碗舀到另一個碗裡,也可以用小糖塊或是小蠶豆訓練孩子舀東西(家長在一邊看護,防止孩子吃到嘴裡)。
創造良好的進餐環境,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要給孩子相對固定的餐具和安排固定的位置,讓孩子坐到那裡就知道要吃飯了;吃飯時不要讓孩子進行其他的活動,養成吃飯專注的習慣;飯前不要讓孩子吃零食或甜食,不做劇烈運動;飯前也不要喝太多的水及飲料,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食慾。
孩子接受新事物都需要時間,吃飯對於孩子也屬於新事物,所以在孩子學會好好吃飯之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第一次不愛吃,就認為孩子不喜歡這種食品。
不要為某頓飯沒有吃好就不安,不要採取恐嚇、強迫、引誘等方式讓孩子吃飯。
要關注孩子的飲食心理,創造良好的飲食氛圍,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科學平衡膳食,讓孩子的身體、智力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