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中國式育兒焦慮嗎? 切記: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7月11日訊,在很多家長圈裡,人們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現如今的父母對孩子的在意程度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已經到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握在手裡怕飛了的地步。

育兒焦慮

他們對孩子的一切都高度緊張,任何一個細節都要照著育兒專家的說法來做;給孩子使用的一切東西都必須是最好的、最貴的;如果寶貝出了一點點的意外狀況,比如摔了個跤或擦破了點皮,甚至只是屁股紅了一點點,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下,就會觸動他們緊張的神經,甚至發展為一種焦慮的狀態。

沒錯,就是焦慮,在心理學上,這有個專用的名字,叫做「育兒焦慮症」。

給孩子用國產貨就要遭鄙視?

「你們都給孩子用哪種紙尿褲啊?花王?大王?還是moony?」在寶媽們微信群里,媽媽們談論最多的問題無非就是寶寶們的吃喝拉撒。

常常有媽媽們交流哪種尿不濕最好,哪種奶粉最好,那種驅蚊貼最好。

反正寶寶們用的東西,都得貨比三家,問遍過來人,挑選其中最好的那款。

比如說上面那個討論尿不濕的問題,就是媽媽們特別關心的,大家七嘴八舌地從透氣性、吸水量、舒適度、薄厚度等等方面進行分析,還有媽媽買過各種品牌做過實驗比較。

有一位媽媽說了一句「我們就用國產的安兒樂,我覺得也挺好用,還比進口的便宜。

」就是這一句話,竟然招來了其他媽媽的集體「炮轟」。

「國產的你也敢用?」「給孩子用的東西怎麼能只圖便宜呢?」……媽媽們七嘴八舌地「批判」,讓剛才發言的媽媽都不敢吱聲了。

尿不濕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很多媽媽對孩子的用品已經要求嚴苛到非進口、非名牌、非top1不用的程度。

比如,奶粉一定要是愛他美、可瑞康的,洗護用品一定要是哈羅閃、艾維諾的,奶瓶一定要是布朗博士或可麼多麼的……就連一些並不入口,也不貼身使用的用品,也全都要一水兒的進口名牌。

「你要說奶粉、輔食買個國外進口的,我還能理解,可你說澡盆、溫度計、游泳圈,甚至連個圍嘴都要海淘,有什麼必要呢?洗澡盆不都是塑料的嗎,你用美國的澡盆洗澡能更舒坦嗎?還有那個特別有名的美國什麼牌子的兒童飯盒,兩三百塊錢,不也是就是個容器嗎?我就把家裡的倆瓷碗消毒以後給孩子用,乾淨衛生還好清洗,沒覺得比美國的飯盒差啊!」小吳說起自己身邊的那些媽媽,覺得她們的做法讓她很不理解。

她是北師大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生,現在從事的也是早教行業,算是個育兒方面的行內人。

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小吳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比較理性的,那就是量力而行,不能委屈了孩子,但也絕不能盲目追求一些根本沒必要的消費。

孩子紅屁股就是尿不濕的不對?

但小吳這樣的媽媽,在很多媽媽眼裡,並不合格。

在她們眼裡,合格的媽媽怎麼能對孩子的事情這麼不上心?合格的媽媽必須對孩子的一切都高度緊張,絕對不允許在孩子身上出一點點差錯。

前年剛當上媽媽的小朴,擔心市場上買來的衣服不夠舒適,竟然親自到農民家裡去買棉花,然後找人紡成棉線,再找人織成布做衣服。

去社區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說孩子一切正常,可小朴就是不放心,非說孩子汗多可能是缺鈣,任憑醫生怎麼解釋,她還是不相信,反而埋怨醫生醫術不精。

後來抱著孩子去兒童醫院檢查,結果還是跟社區醫院說的一樣。

前幾天,孩子的屁股有點紅,老人和育兒嫂都說夏天孩子紅屁股很常見,晾晾就好了,但小朴就認為一定是尿不濕有問題。

當天晚上,她心急火燎地跑到家樂福、華聯等幾個賣場,買來同款的尿不濕,跟自己家裡網購的尿不濕做比較,最後,堅定地認為她從某電商那裡買的尿不濕是假的,還為此進行了投訴……

拍寫真穿一會兒化纖衣服就受不了?

前些天,記者在一家兒童攝影館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對夫妻帶著一歲的女兒來拍周歲寫真,選衣服的時候,媽媽抽出這件看看,不滿意,「你們這衣服是化纖的啊,孩子穿著不透氣啊!」;又拿出這件,搖搖頭,「你們這衣服是不是掉色啊?」;再拿起一件,還是不放心,「怎麼摸著這麼硬啊,是不是純棉的啊?」……這裡的衣服差不多有近百套,媽媽居然一件都沒有看上。

工作人員再三解釋:「您不了解,照相為了拍出那種好看的效果,衣服大多是化纖的,這樣的料子好做造型,而且顏色鮮艷,拍出來很亮。

還有那些薄紗、亮片之類的裝飾,只能是化纖或者塑料做的。

純棉的衣服雖然舒服,可是出不來這樣的效果啊!」工作人員好說歹說,並一再保證一個小時就能拍完,每套衣服孩子最多穿20分鐘,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但這位媽媽還是很不放心,嘮嘮叨叨地抱怨了半天,最後勉強挑了一套衣服,剩下的兩套造型都是穿自己的衣服拍的。

遷就「熊孩子」家長竟換商務車

嚴先生也有類似的「遭遇」。

家裡好不容易添了孫子,一家人自然是寶貝得不得了。

爸爸媽媽更是成天地研究那些「育兒寶典」,嚴格按照專家的「科學餵養指南」的要求來做。

「專家說了,孩子不能用空調,太涼了!」「專家說了,孩子5歲前不能吃冰淇淋。

」「專家說了,不能親孩子,會傳播病菌!」……一句一個「專家說了」,這不能那不許,讓親戚朋友們都覺得無所適從,孩子來家了,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接駕」,生怕哪裡做得不對被爸爸媽媽責怪。

夏天來了,在如此酷熱的天氣里,家裡居然不開空調,如果到親戚家做客,也要提前打電話,讓人家提前20分鐘關閉空調;孩子喝的水是特別購買的,到親戚家也不肯喝人家家裡的水,必須自己帶著小水壺;長輩們喜歡孩子,忍不住親親孩子的小臉蛋,爸爸媽媽就好像如臨大敵一樣,立刻變了臉色……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他們還從「專家」那裡了解到,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用強硬的辦法改變孩子的習慣。

這話聽上去好像還挺有道理,可孩子的很多壞習慣也被家長當成了天性,無條件地順從和滿足。

小孫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一個愛在車裡午睡的習慣,爸爸媽媽非但不嘗試去改變這個壞習慣,反而說要尊重孩子的喜好,讓他自己一點點地轉變。

於是,每天中午,他們都要把孩子抱到車裡去睡覺,後來覺得車廂太小,竟然專門為此換了一輛寬敞的商務車!

養孩子照本宣科全聽「專家說」

過去,人們養孩子全憑自己摸索,最多能跟老人討教點經驗,如今情況可大大不同了,數不清的育兒科普讓人眼花繚亂,毫無經驗的70後、80後、90後媽媽將它們奉為寶典,崔玉濤、冀連梅、鮑秀蘭等等大V更是被媽媽們奉為神一樣的人物,將他們傳授的育兒知識作為教科書,養育孩子的每一個步驟和細節都要嚴格地按照「教科書」中說的來。

對於這一點,家政服務員們有太多話要說了。

育兒嫂喬新萍就遇到過這樣的僱主。

這家的孩子出生以後只吃不拉,難受得直哭,喬阿姨有這方面的經驗,就建議給孩子餵點水,但全家人都不同意,尤其是媽媽,堅持說自己從育兒書上看到,專家說母乳餵養不能餵水,怎麼也不肯聽喬阿姨的建議。

一直拖到第七天,孩子已經哭得撕心裂肺了,媽媽還是不肯聽阿姨的建議,而且堅持認為「我們是科學餵養,聽專家的。

餵水會增加肝腎負擔。

」喬阿姨沒辦法,只好「曲線救國」,先去勸說奶奶。

「專家說的沒錯。

但是凡事有例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大部分的媽媽孕期營養只是比平時好點,而且還需要從事各種勞動,生產後的奶水從質量到數量都不能和咱們寶寶媽媽比。

咱們飲食高精,蛋白質過高,尤其是寶寶媽媽,現在每天還加一條魚,她的奶水吸出來上面厚厚的一層,下面又白又濃。

吃了這樣的奶,寶寶需要略多一些的水份來運化。

」喬阿姨終於說動了奶奶,再由奶奶去勸說爸爸媽媽,最終他們終於同意餵水了,孩子也很快恢復了正常。

一家人這才明白,專家的話雖然要聽,但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盲從,很多時候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變通方法。

忽略寶寶「個性」不可取

國家心理諮詢師、專業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的顏蓓蓓分析說,這些案例當中的家長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育兒焦慮的症狀。

而這種心理情形多發生在70後或者80後的父母身上。

這些父母一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家庭條件也比較優越,而他們自身也很多是獨生子女,「4+2+1」式的家庭結構,引發了家庭對孩子的高度關注。

由於只有一個孩子,讓父母們經不起一點健康、安全方面的風險,他們希望一切做到最好,萬無一失。

奶瓶究竟是玻璃的好,還是矽膠的好;奶嘴是Y字形的好,還是圓孔形的好……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他們焦慮的源頭。

而這種對寶寶的過分關注常常會導致對孩子的過度溺愛。

因此,在育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適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則。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家長們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取海量的育兒科普,然而,專家們提供的育兒經驗可能只是針對大多數孩子的普遍情況提出的建議,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

家長們不能以這些書籍作為育兒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寶寶的「個性」和特有的生長發育軌跡。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代麗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