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樂器3大誤區,你中招了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剛放假就「被學琴」,10歲娃離家出走
重慶的小學開始放寒假,不少家長給娃報了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孩子為躲避竟離家出走。
10歲娃小康就因不願學鋼琴,偷偷跑去書店,30小時後才被警方找回。
2一場沒有手掌的鋼琴演奏
俄羅斯名一叫Alexey Romanov的15歲少年,因為先天性的疾病,從小就沒有手指,而被親生父母遺棄。
2年前,他被好心人收養,養父母不僅對他很照顧,看他對藝術的喜愛,還幫他找了專業的鋼琴老師。
才學2年他進步飛快,一首《River Flows In You》,太勵志!
現在,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這些早期的美育教育會在孩子們今後的工作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但家長也不要盲從,認為別的孩子在學,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輸」,因此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都跟風學習,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輕則浪費時間,使孩子走上學業彎路,重則將扼殺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誤區1:孩子越小開始學習樂器越好正解:4-6歲學習樂器最佳
孩子經常接受音樂信號,大腦則非常自然地對音樂信號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就是音樂創作的生理基礎。
幼兒時期5-6歲是喚醒期;少年時期10-12歲是腦音樂功能建立期。
因此,在4-6歲之間學習樂器應該是最適當的:
∮音感問題
絕對音感要在幼兒時期培養,一進到少年時期就嫌遲了。
4-7歲之間是人生最敏銳的時期,過了這年紀敏銳程度就開始走下坡路,若錯過最佳時機再開始進行教育,即使教育環境、教育手段再好也不能達到最高峰,因此要趁熱打鐵。
∮生理問題
由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尚不健全,過早完成過於精細的動作會感到困難, 從動作發展來說,宜先進行肘、腕、手,最後才應進行手指的訓練,從大幅度的動作發展到小肌肉的精細動作,在手指肌肉尚未完全發育之前,可以先接受音樂的基礎教育,如聽音、認譜、節奏等訓練可先學。
鋼琴、小提琴等專業性的音樂學習只要在學齡前(6歲)開始起步,就不算遲了。
誤區2:別人學,我也學正解:盲目跟風不可取
或許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有太多這種「不差錢」的家長抱著這樣的心理,盲目跟風,根本不管孩子適不適合、喜不喜歡學習藝術。
藝術學習對這種家長來說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失去了藝術學習的本質意義。
更為致命的是這部分家長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太過於「名利」,一旦孩子沒能在比賽中或者其他類似的場合中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或者在孩子學琴的瓶頸期時,多數都會覺得失望,然後放棄。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自我認為孩子的演奏水平已經很高,或者是在缺少監督的情況下,讓孩子失去了學琴的積極性。
這樣的學習也大多會半途而廢。
誤區3:寶寶學樂器就是為了考級正解:考級不可作為學習樂器的終極目標
考級應該是自然而然的達到,而不是成為孩子們學習樂器的目的。
在孩子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家長應與老師主動配合,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循序漸進地學習,不能一味地趕進度、盲目攀比,把考十級作為最高境界,甚至越幾級考試,使孩子感到壓力過大,出現許多不該出現的毛病。
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造成的結果是:只有進度,沒有質量;只有音符,沒有音樂;只有考級證書,沒有真才實學。
每一位家長,不一定要懂得考級內容,但一定要懂得藝術的發展規律,配合老師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教學,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相應的技藝,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