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要不要給孩子道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寫在前面 最近,一篇題為《陳小春:父母勇於認錯,是孩子一生的財富》的文章走紅網絡,掀起了一陣父母對孩子道歉的「平等潮」。

事實上,確實有許多家庭將「向孩子道歉」當成了父母開明的標誌之一。

然而,考拉小P諮詢了教育圈的許多達人之後發現,這個問題在父母當中,並不是一個一邊倒的論題,而是有多種不同角度的觀點:1、認為道歉父母就沒有了威信;2、道歉才能以身作則,讓孩子勇於承擔;3、道歉給了孩子「做錯事沒關係,只要道歉就好」的錯誤觀念。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道歉呢?小P收集了幾種觀點,一起來看看吧。

觀點一、 父母勇於認錯,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爸爸去哪兒5》中陳小春的壞脾氣是出了名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只要陳小春意識到自己錯了,他就會立刻向小小春Jasper道歉。

第一次,陳小春嫌小小春Jasper走得慢,在小小春用大話筒喊話之後,他意識到自己的態度不對,秒變溫柔。

而第二次,小小春Jasper穿著襪子在地上走路,陳小春看到後,又火爆脾氣上身,指著床對著小小春Jasper大吼一聲「上去!」。

小小春委屈地哭泣著,但仍然不忘解釋自己只是想去拿水喝。

陳小春意識到自己語氣有些太重時,立馬放輕聲音說:「不穿鞋就下地會把襪子弄髒。

那麼喜歡耍帥扮酷的男人在小節上一點也沒有硬撐著,不會糾結著我是爸爸,我怎麼會錯?相反,他放低身段,及時認錯。

爸爸勇於認錯,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有擔當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的節目中,小小春實力圈粉,除了他的萌,很多人喜歡他更多的是來自他良好的家教。

做錯事情就主動認錯,更難得的是小小年紀不驕橫,不嬌氣,且非常有責任心。

有一集,爸爸們偷偷溜走,孩子們都慌了,嗯哼開始哭泣。

而小小春居然主動照顧起嗯哼,一會要和他玩石頭剪刀布,一會又讓他別擔心:「不要哭不要哭,沒關係,你看我都沒有哭,我就一直在等。

人都有一種保護自我的本能,面對問題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想要保護自己,習慣性地逃避。

父母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並不會因為做了父母就突然變得完美,所以父母更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次,我去商場上廁所時,看到一位媽媽把水放得很大,一邊給孩子洗手,一邊洗手帕,弄得水池上、地上都是水。

看到我進來後,媽媽對孩子說:「哎喲,地上都是水,快走快走,一會保潔員阿姨要罵了。

媽媽牽著孩子的手很快就溜走了,留下地上一片狼籍,如果有穿高跟鞋的人經過是很容易被滑倒的。

而同樣是把水灑在地上,我見過另一位媽媽是這樣處理的。

那次是在等地鐵,孩子說口渴,杯蓋有點緊,媽媽在打開杯子時用力過猛,不小心把水倒翻在地上了。

很多媽媽在這個時候都會怪孩子:「都是你,害得我把水打翻了。

這位媽媽卻對孩子笑著說:「不好意思,我把地弄髒了,地上有小花臉了,我把它擦乾淨,不然小朋友會摔倒的。

」媽媽拿了紙巾蹲下去擦地板。

孩子說:「我也來擦吧。

」於是,兩人有說有有笑地擦著地板。

在孩子眼裡,父母說的做的都是他行為的鏡子,他完全分不清什麼是對是錯。

父母選擇逃避責任,會讓這個行為成為孩子的第一反應,延誤終生。

而父母勇於認錯,是一種無言的人格力量,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觀點二、 總向孩子道歉,反而會害了孩子

楓是一個二胎媽媽,大的女兒13歲,小的兒子快7歲了。

她楓以前沒有想過要生二胎,家裡經濟條件不算很好,房子也不夠大。

雙職工的三口之家,在城市裡生活並不容易,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的。

意外懷上了二胎時,楓曾想要拿掉,但是兩邊的父母都希望楓能生個兒子,「哪怕是女兒,兩個也比一個強。

」公公婆婆說可以幫忙帶二寶。

二寶生下來果然是兒子,婆婆來照顧楓坐月子並幫忙帶孩子,兒子八個多月斷了母乳後,婆婆強烈要求把孩子抱回老家去。

考慮到公公一個人在老家沒人照顧,而且婆婆天天和女兒擠一張兒童床,也確實不舒服,楓只好同意了。

兒子在老家一呆就是六年,期間楓只能每年春節回去看看孩子。

今年暑假楓把兒子接回身邊上小學,學校就在小區隔壁,兒子可以自己步行上學。

兒子來到身邊的這三個多月里,楓從最初的心懷大慰,到後來略感失望,而今是「快要崩潰了」。

為什麼呢?因為兒子極度蠻橫不講理。

「我們全家都覺得對他有虧欠,所以對他幾乎百依百順,可是他不但不感激,還覺得一切理所當然。

「有時跟姐姐發生爭執,他會說『你應該讓讓我呀,你都在媽媽身邊這麼久了,把我扔在老家,你們都對不起我!』」

楓很為難,秉公處理吧,兒子有意見,偏向兒子吧,大女兒本來就開始叛逆了,更加不服氣。

「姐弟倆每天爭執不斷,兩個人都說我不公平,整天吵鬧得我心煩意亂,腦仁都痛了!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我告訴楓,她最大的問題,是對兒子表達了太多的歉意。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具有巨大的暗示作用。

比如送孩子上幼兒園,如果媽媽很擔憂,孩子就可能感染了這種負面情緒,他會認為「媽媽這麼擔心我,幼兒園肯定不是一個好地方。

再比如孩子被小夥伴打了一下。

如果媽媽微笑著說「你們在玩什麼遊戲呀?」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在玩遊戲。

如果媽媽很嚴肅地對打人的孩子說:「你怎麼打人呢?不要欺負我兒子!」那孩子也會覺得自己被打了被欺負了,甚至可能會覺得很疼,然後哭起來。

如果父母總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必須要好好補償他,孩子自然就把自己當債主,認為大家都欠他,都要讓著他。

更嚴重一點,甚至可能覺得全社會都欠他的。

別把道歉作為使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犯錯的過程:孩子需要通過犯錯去碰觸和清晰自己的邊界,學習與外界的交往。

在孩子犯錯時,家長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怎麼處理和面對這類事情的方法,同時讓孩子了解在互動過程中,各種舉動可能引起的別人的反應,這樣孩子才能不斷學習到正確的做事方式和與人交往的恰當方式。

家長們不能用一個簡單的「道歉」就省掉了這些應該用的心思。

更有一些家長,道歉是為了求得自己心安理得,為了防止孩子不喜歡自己,並沒有深入去考慮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甚至認為自己道歉是言傳身教。

其實,這恰恰表明家長對於孩子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是不了解的。

道歉與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用的地方、時間和對象如果不恰當,那就是錯的。

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表達歉意的合適做法是:在心平氣和時,和孩子一起「復盤」,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把事情重述一遍,在每個環節,陪孩子一起看到自己的表現在家長心裡產生的感受或情緒,也讓孩子知道在這個環節的更合適的處理方法;同時告訴孩子自己當時為什麼這麼做,或者要求孩子這麼做的理由;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歉意自然表達給孩子。

小P希望,父母們不要因為那些宣揚「要道歉」的文章,而將此作為維護親子關係的法門,也不要被「道歉會失去威信」的固有觀念攔住了即將脫口而出的歉意。

畢竟,父母與孩子,家庭與家庭直接錯綜複雜又可愛的親子關係,又豈是一句道歉所能概括的。

看完文章,你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把你和孩子的故事評論告訴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