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如何預防「手足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天一到就是要到手足口病高發期了,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感染病毒而生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是以手足、口咽部皰疹為主要症狀的急性兒童傳染性疾病。

該病屬於中醫的「時疫」和「溫病」範疇。

手足口病具有「四不特徵」

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患兒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臨床上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

初期可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

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泡,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

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

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

水泡及皮疹通常會在1周內消退。

學齡前兒童為易感人群

「人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髮病。

」成人大多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入心、腦、腎等重要器官。

因此在流行時應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應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

伴發無菌性腦膜炎時,其症狀表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

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下患兒多見。

治療以清泄心火為主

中醫認為手足口病乃由濕熱疫毒感染所致,治療上宜清熱解毒祛濕,清涼解表,疏散風熱,或兼以透疹外出。

在發疹初期,患兒僅見少量皰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證,病位主要在肺,可以採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熱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皰疹得消。

對於濕重於熱者,臨床症狀除見大量皰疹顯現,皰中含有膿液外,還伴有大便稀溏,苔黃膩,脈滑。

治療應以化濕為重點,兼以清熱解毒。

對於熱重於濕者,可見皰疹紅,身熱不寧,煩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紅、脈數。

治宜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

一般情況下,手足口病多發於夏季,暑氣通於心,此時心火亢盛,臨床症狀除見手足肌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外,伴有夜寐不寧、小便赤黃、舌尖紅、脈數等症狀。

因此,清泄心火為主要治療原則。

本病屬於溫病的範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各種危重證候。

由於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後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症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陰為主。

另外,還可對患者皰疹採取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尤其是當口唇、咽峽部發生皰疹時,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顯得尤為重要。

喝開水勤洗手是預防關鍵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

」特別提醒,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並且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

比如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日常接觸傳播、經口感染等,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因此,家長應做好小兒的日常防護工作,衣物應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飯前便後要洗手,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一旦孩子出現症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並積極配合做好隔離工作。

患兒寶寶可能因發熱、口腔皰疹而不願進食,所以飲食要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爛時多吃一些流質食物。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每次餐後用溫水漱口,口腔有糜爛時可塗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

患兒的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寬大、柔軟,經常更換;剪短患兒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嬰兒,應隨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