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觸網低齡化 父母們的愛與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議苑 芝麻仔(公司職員)

兒童「觸網」年齡越來越小,最近,廣東省少年兒童網絡安全論壇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揭示出「00後」「10後」兒童網民的新特點,3歲玩微信,7歲會網購,兩成學齡前兒童每天上網超半小時,到了14歲,網絡技能就已經全面超過父母。

網際網路已經被討論得很多了,但在育兒這一塊,對網際網路的討論,就像是70後的武俠或言情小說、80後的電視、90後的動漫以及從80後一直討論到10後的遊戲。

作為一個85後,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要不要讓孩子上網也是個被熱議的問題。

網際網路被俯視過,也被仰視過,現在,是時候正視它了,因為它已經無孔不入地滲入了我們的生活。

電視也許是和網際網路位置最為相似的一個,它是時代跨越的象徵,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父母甚至比孩子更加愛它,可讓它以什麼形式什麼頻率出現在孩子的生活里,還是沒有答案。

要不要讓孩子看電視、讓孩子看多久的電視、讓孩子看什麼節目不看什麼節目,充斥著我的整個幼兒園和小學生涯。

直到初中,比電視更吸引人的電腦和網絡出現了。

當然,當時的撥號上網和現在的移動互聯,根本不是一回事了,可是來自家長的恐懼和不知所措卻是一致的。

其實,到現在都沒有研究證明看多少電視、看什麼電視或看不看電視對兒童的影響是怎麼樣的,酷愛看電視的兒童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電視本身就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它的功過都被放大了。

不過,現在也沒人在意,有些人家裡連電視都不裝了,有趣的是,這個問題又以同樣的形式呈現在觸網上。

一個硬幣總有兩面,育兒中的網際網路,本質上也是怎麼使用的問題。

然而,網際網路是個太新的東西,幾歲開始接觸電子產品更好、接觸的時間多長為限、接觸什麼內容比較好、哪些需要限制哪些不需要,都沒有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前例可循。

更讓家長頭痛的是,00後、10後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比家長玩得溜多了,網際網路操作技術和領悟能力都是家長遠不能及的,而且現在的家長也沒有辦法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對網際網路進行物理隔離,譬如以前摸一摸電視機燙不燙就知道孩子有沒有看電視,或者把網線拔掉、去網吧把孩子抓回來就能掐斷孩子的上網,限制都不存在了。

自從網際網路出現開始,就進入了後喻(後輩對上一輩進行教育)時代,孩子步入青春期後,人已中年的家長在習得新技能的能力上要更遜色,網絡戰爭會從鬥智鬥勇變成孩子的輕鬆隱瞞或是肆無忌憚,傳統教育方式完全套不進去了。

所以,專家說「10歲以下孩子以建立習慣和規則為主,10歲以上以溝通交流為主」。

不僅僅是教育理念的問題,也是現實所迫,小學高年級孩子的行為已經不太在家長的掌控範圍之內了。

對於洶湧而來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方式,很多家長並沒有準備好,但還是要用盡全力去擁抱這種新的狀態,沒有指路人,只能靠自己摸索。

從前家庭教育被認為是每家人自己的事,當前科學育兒的普及,很大程度依賴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同時,網際網路也帶來了全然不同的育兒挑戰,前喻時代的經驗,從坐月子到養孩子,已經開始全面不適用了。

這算是網際網路的反噬嗎?更多的還是考驗吧。

做父母本來就不容易,只是這個時代有沒有成為好父母判斷標準不再是給口飯吃,也超越了供書教學。

孩子一天天在長大,經歷過的都會留下痕跡,上心的家長和「偷懶」的家長,對於孩子成長造成的影響,會因為網際網路的滲透而更加明顯。

觸網低齡化不是獵奇趣聞,也不一定不好,只是需要每一個身為父母的人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也許這些問題一直都不會有標準答案,不過,對孩子來講,願意用心陪伴、溝通和交流的父母,總是要比隨手扔個手機給孩子換得清凈的父母要好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