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昌: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主動性和自制力的「兩顆種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雲曉對話陳會昌教授

陳會昌,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編寫組專家,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他主持的對兒童社會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長達19年的追蹤研究及其研究結果,在我國心理學界影響廣泛。

他提出的「尊重平等教育理論」和「幼兒社會化」理論與多種干預措施,曾在全國12個省市的20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進行實驗,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兩顆種子都發達,達到一種和諧平衡的發展

孫雲曉:陳教授,早在2012年我就注意到您提出了孩子身上有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的理論,最近發現,您陸續發表了關於此項研究的一系列成果。

關於孩子成長最需要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是您這次研究的主要發現嗎?

陳會昌:我們的這個研究是對208個普通孩子,從2歲起開始跟蹤研究,目前已經進行了19年。

關於「兩顆種子」的發現是這項研究中的核心發現,因為「兩顆種子」的發現具有很大的理論價值。

當然,這個研究還涉及到家庭教育,孩子的其它心理特點如抑制性和非抑制性等研究,以後可能還會更多的研究成果發布出來。

孫雲曉:我注意到在您的研究報告里,提到兩顆種子時,把自控力稱作第一顆種子,把主動性稱作第二顆種子,這兩顆種子在孩子身上的存在,是否具有明顯的順序性呢?

陳會昌:在我們的研究中通過反覆測量,這兩顆種子在孩子身上的存在和發展是互相獨立的,並沒有明顯的順序性。

所以,孩子身上會出現一顆種子強,另一顆種子弱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的自控力強,並不能代表他的主動性強,或者主動性弱。

我們在這項研究中是通過我們自己設立的維度來描述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把孩子的自控力看作是一個維度,孩子的主動性是另外一個維度,此外,我們把情緒看作是孩子的第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基本構成了孩子的個性,即人格的全部東西。

最後還有第四維度,那就是年齡,在不同的年齡,孩子個性會有不同的差異和變化。

孫雲曉: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和研究,我有一個發現,中國現在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很容易走極端。

比如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父母認為自由和民主極為重要,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很放縱,而到後來發現,孩子出現了缺乏控制力和責任感等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像犯強姦罪的李某某等典型案例。

我一直在想,教育是否還應該需要一種平衡?比如從教育角度來講兩顆種子的話,是否意味著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兩顆種子都發達的孩子,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教育?

陳會昌:對,我已經在研究成果裡面說了,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兩顆種子都發展得比較好,達到一種和諧平衡的發展。

但在培養孩子兩顆種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方法和基本原則。

例如,對於孩子自控力的培養,我們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1. 不要輕易對孩子做出整體性評價,如「你真笨」或「你真聰明」;

  2. 父母和教師不要說「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這樣橫向比較的話;

  3. 對孩子的失控行為要有懲罰、批評、說理、引導、冷落、暫停、取消權利等多方面措施,放任自流是不正確的;

  4. 培養好品質,必然要在孩子做錯事後激發他的悲傷、內疚、自責、羞愧等負面情感;

  5. 要保持家庭成員間教育的一致;

  6. 教育藝術的秘訣體現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情感關係中;

  7. 在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後,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8. 父母具有較好的情緒和行為控制力是正確實施教育的前提。

在堅持這8條原則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採用10種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1. 父母做到關愛、敏感、尊重、平等,這是讓孩子順從和合作的前提;

  2. 令行禁止,讓孩子做到規則內化;

  3. 強化,強化可採用三種方式:物質獎勵、活動獎勵、精神獎勵;

  4. 認知訓練,認知訓練中,孩子的親身體驗比父母的說教更能更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5. 暫時冷落,這比打罵孩子更有教育效果;

  6. 引導,讓孩子學會共情和站在別人的角度反思;

  7. 暫停,讓孩子自己在房間呆一會兒,進行反思;

  8. 取消權利,孩子犯錯後取消遊戲等權利作為懲罰;

  9. 忽視,這對於孩子故意引起大人注意的錯誤行為最有效果;

  10. 回報的懲罰,讓孩子明白所懲罰是自己做錯事的回報。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在培養兒童自控力時,必須根據兒童的天性和具體情境,適時、適當地採用上述一種或幾種方法,效果才可能比較好。

本文摘自孫雲曉著作《用心教養》。

歡迎關注孫雲曉微信(syxedu)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