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朋友圈裡的父母:社交媒體如何影響你的育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被社交媒體占據了大量的時間。

朋友聚會不曬個美食、合照,這個聚會就跟沒聚一樣;出去旅遊不發個定位,發幾張美照,錢就像白花了一樣。

就連育兒也逃不過社交媒體的魔爪。

當了父母后才發現育兒這件事也要承受來自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巨大壓力。

每天有那麼多朋友、同事不停的曬娃,大家互相評論、點讚,每個人都極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企圖讓別人看到我的孩子有多棒,我的生活多完美,我幸福的不得了!雖然,大部分都是自誇。

「過度分享」怎樣影響了父母?

更重要的是:它對我們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午休時間,我像往常一樣拿出手機開始刷朋友圈,欣賞著朋友們的孩子、狗狗和假期,然後我看到一個有點扎眼的東西:一張寶寶用的可攜式便盆的特寫圖片。

鮮艷的紅色、塑料的,巧妙的擺放,滿是得意洋洋的味道。

「第一次如廁成功!」媽媽帶著驕傲的口吻配上這樣的標題。

底下有一大堆點讚和評論,「哇嗚,寶寶太棒了!」「這麼小就學會了。

太厲害了!」大家都在慶祝這樣的時刻,不管我們是不是真的喜歡。

如廁訓練對寶寶來說是不小的壯舉,我的朋友可能為此訓練了孩子很長時間,這個過程中肯定也不少崩潰抓狂的時刻。

然而,沒有人關心她在想什麼,她經歷了什麼,大家都只是看看罷了。

以前的家庭堅持的原則是——家裡發生的事,要留在家裡,不管是好是壞。

前幾代父母,尤其是母親,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保持沉默,用微笑和「一切都好」來總結她們每天的挫折。

然而,現在的父母活在一個更新的世界裡,每天有成千上百的人在社交媒體上傳他們撫養孩子的細節,從親密的朋友到同事,或者是我們只見過一兩次的人,甚至是我們根本不認識的人。

對於「過度分享」父母們感受不深。

一項超過2000人的家長調查顯示,79%的父母過度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但只有32%的父母認為自己有過度分享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我們只是剛剛開始學習「過度分享」可能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對於誕生於社交媒體的第一代父母很難注意到3、4歲的孩子已經已經變得善於擺各種古怪的姿勢,有些孩子甚至已經掌握了拍照套路:膝蓋輕微彎曲,雙手放在上面,定格微笑。

甚至其他更專業的姿勢,孩子們已經心領神會,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會討得父母的稱讚和歡心,並且自豪的發布。

當然,不是每個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凹造型、擺pose,但「過度分享」無形中影響著你的生活,無論是發布者還是觀看者。

超越帶來的壓力

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孩子放暑假了,你本來不打算給孩子報夏令營、學習班,想趁著假期帶孩子出去旅遊,或者送孩子去鄉下的爺爺奶奶家,陪伴老人,順便感受一下鄉間愉快的童年時光。

但是你刷著朋友圈就感覺壓力重重,好像別人都給孩子做了很好的安排,別人家的孩子假期還在學習,而你的孩子卻在傻玩,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不自覺的想要妥協,趕緊追上別人的步伐。

來自社交媒體的壓力,改變了你的一次選擇,還可能改變很多次。

完美帶來的焦慮

沒有社交媒體的時候,我們對別人的生活知之甚少,但是社交媒體改變了這一切,總有人展示著近乎完美的生活。

你在工作,別人曬出一家人在海灘散步的照片;你工作一天累成狗,回家連做晚飯的力氣都沒有,別人卻曬出精心烹調的美食。

久而久之,你開始焦慮,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那麼完美,而我的卻一塌糊塗?

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圈子:別人的房子是最乾淨漂亮的;別人的孩子是最聰明可愛的,別人的衣服是最時尚精緻的;別人的婚姻是最完美的。

我希望在其他人眼中我們也是如此。

但你永遠不知道照片背後是什麼,沒有媽媽有完美的生活。

媽媽總是不想錯過孩子的任何細節,但是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珍貴的細節是沒辦法用相機捕捉到的。

當孩子第一次會爬、會坐、會走、會叫爸爸媽媽,這些都可能是偶然發生的,你不可能24小時舉著相機,或者要求孩子再來一遍,那樣的話孩子不就成了展示工具?

分享給別人不是最重要的,不要讓手機破壞你和寶寶充分享受珍貴的親子時光,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共享」:父母和孩子。

朋友圈發多了你就會發現:你開心別人也不會真的替你開心,還可以酸一番;你難過也沒有人真心的安慰你,發個表情用不了幾秒。

真正關心你的人都不活在朋友圈。


歐美育兒經(omyp521)與你分享更多歐美爸媽育兒心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