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六歲之前必須要改正的壞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成長路程應該是快樂的。

6歲之前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很容易接受來源於外界填充的色彩,但是也極其容易被劣質的顏色所污染。

雖然這個多彩的世界會將孩子影響,我想假如父母對孩子多一份的關心,多一份的引導,那麼孩子的成長路程不僅是快樂,還是精彩的。

有些習慣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在成長的路程中一切都是順利的;那麼有些習慣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就是毒藥,不僅能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六歲之前,如果孩子身上還有這幾個壞習慣,那麼父母就要當心了。

一旦過了6歲,再想改掉這些壞毛病簡直是難於上青天,而且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1、打斷父母的談話

如果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事情或者是問某些問題而打斷了你與朋友的談話,父母一味的縱容的話,就會使孩子在生活中不會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

而導致最嚴重的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解決孩子這個問題,父母注意不能動武,也不能著急,可以試試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

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遊戲。

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

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能慢慢的進攻孩子的這個壞習慣。

2、父母說話,孩子假裝聽不見

當你提醒孩子寫作業、不要玩手機等一些他不愛做的事情,一次、兩次、三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

因為這樣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

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這樣: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

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有所回應。

讓孩子重視你的第一次指令,不要讓孩子覺得每次都有迴旋的余。

3、生活中動不動就使小性子

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使小性子,但是家長們注意,孩子的小性子一定要點到為止,如果事態嚴重了,就必須採取措施改掉孩子這個毛病。

4、對一些事情誇大事實

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

專家認為:「如果孩子了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那麼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

「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同學說你去過。

」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

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

5、喜歡依賴別人

從孩子降生開始,父母們就渴望孩子快快長大,變得獨立。

但是,當孩子悄然長大時,或許您會發現,孩子竟然還有那麼強的依賴性。

懦弱、不勇敢;自理能力比較差;對生活基本技能掌握比較少等。

這個時候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對孩子至關重要。

如果確實是危險事宜,孩子還缺乏能力去應對,那家長有必要幫助他們。

但家長一定要相升自信和勇氣。

家長對於孩子出色完成的事可以給予讚揚。

家長的讚揚會強化孩子今後獨立主動的性格。

儘早培養孩子獨立性。

孩子獨立性培養要儘早。

讓孩子早獨立的好處就是:兒童期是他的人格形成關鍵期,更容易幫助他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

6、懶惰

這個習慣終是害人害己,一個不愛勞動的孩子,自然缺乏勞動體驗,他對勞動、對勞動人民的態度,往往都來自於書本和教條。

如果孩子們沒有好的勞動習慣,他們學到的知識就難以運用到書本中去。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勞動對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良好的勞動習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從小樹立責任心。

所以說家長在生活中不要擔心孩子對做某件事物到底會不會,做不做得好,要放開手去讓孩子勇敢的嘗試,這樣才會成就孩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平台「yinliying44」,產科常識、育兒寶典、幼兒性格培養等都將向大家展現。

文章原創,轉載此文章請註明來源。

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引導6歲以下的孩子時請注意這些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孩子喜歡幹嘛就幹嘛,尤其是在爺爺奶奶眼裡,孩子更是手心裡的寶,在平時無論孩子對還是錯,都認為孩子還小,不和他較真,大了就自然明白。其實不然,孩子的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