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為什麼不用錢獎勵我」,你的回答很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的時候去朋友家裡玩,中午就在她家裡吃飯。

她不喜歡吃蔬菜,把碗裡的菜葉全部撿了出來,她媽媽看到這樣,無奈的嘆口氣說:「寶寶,如果你吃掉蔬菜,媽媽就會給你一元錢。

」我當時很羨慕那個同學,可以這樣輕鬆的就拿到錢。

於是回家跟媽媽說了我的想法,得到媽媽無情的拒絕。

丹妮育兒經

如今也為人母了,昨天跟朋友小佳聊天的時候,剛好就聊到這個話師。

小佳是個愛學習的媽媽,有次她聽說了一個用 「集點」的方法獎勵孩子,就打算用起來。

這個方法大概是這樣的:

只要每次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會得到一張卡片,集滿了一定的點,就可以換一件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想用這個方法鼓勵孩子做家務,培養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衣服、書籍,也漸漸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

剛開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很順利。

小佳和老公都發現,讓孩子做一些事情變得容易多了,只要告訴他「有點卡獎勵哦」,孩子就會很積極的去做。

而且那段時間,孩子特別貼心。

每次小佳在廚房忙,孩子就會跑進來說:媽媽,我幫你端碗。

媽媽,我幫你系圍裙。

但是這個方法用了一段時間以後,小佳和老公開始發現了一些問題……

有一天吃完晚餐,孩子很自覺的就把碗筷拿到了水槽邊,還拿了桌布準備擦桌子。

小佳看到孩子這樣很高興,正準備表揚孩子,孩子突然說:媽媽,我擦了桌子可以得到點數嗎?

小佳心裡覺得有點不太舒服,但轉念一想,擦桌子也是一項家務,答應了要給還是要給的。

過了幾天天氣漸漸熱了,小佳想把一些冬天的衣物收起來。

她和老公正在商量收哪些的時候,孩子跑過來說:媽媽,媽媽,我幫你們收!

丹妮育兒經

孩子爸爸挺開心地說:你現在能幹了呀!那你收你自己的吧!

正收到一半,孩子對他們說:那我收衣服也可以得點數嗎?

小佳和老公面面相覷,她老公沉思了一下說:你收自己的衣服是應該做的事情,不能有點數。

聽到這句話,孩子似乎一下子就泄氣了。

孩子爸爸也看出來了孩子的心不在焉,就補充了一句:你收自己的衣服不能有點數,但是幫我們收可以有,只是你必須要收完自己的衣服以後才能幫我們收。

孩子雖然又有了興趣,但對他們說:那你們現在不能再收拾了,必須要等我這邊收好了才行,不然我還沒收完你們就收完了怎麼辦?

這件事之後,小佳開始對這種獎勵方式有了一個反思——他們一開始是想培養孩子幫忙做家務的習慣,但是現在孩子行為好像跑偏了,變成了只想集點數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以後沒有這種獎勵了,孩子會不會什麼都不做了?

其實小佳擔心是可能的。

如果一開始孩子表現出「好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物質,他們這些「好行為」就沒有自發性。

讓我想起,在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夏東海在家裡實施一套零用錢分配方法--家務卡,即做家務積分,月初換零用錢。

此舉一出,效果果然不錯,但日子長了,孩子們為得到更多的卡,做家務也做走了樣。

一頓飯洗好幾次鍋,這種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做法,讓父母頭痛不已。

親子關係不是商業交易,這種凡事都需要用金錢或物質換取,容易讓孩子變得貪婪。

比如,孩子們想要零花錢時就要求「爸爸,我給你捶捶肩吧」,但這不是發自內心的孝順而是強賣行為。

心理學將人的動機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孩子們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因為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他們會體驗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這是內部動機在起作用。

但如果父母常用獎勵玩具或零花錢去激勵孩子學習、做事,那麼孩子的內部動機就慢慢轉化為外部動機,他們不再為了自己的興趣而會為了獎勵而做,這種進步難以持續。

教育改革學家科恩在其名著《獎勵的懲罰》一書中也指出:獎勵會將本來有趣的事情變得乏味

如果不用物質作為獎勵,又有什麼好的方法,去強化孩子「好」的行為呢?

讚美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最好的獎勵。

但如何「讚美」,卻又有技巧。

空泛的讚美也未必能夠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更別說培養出主動性了。

● 比如,你說孩子「好棒」,他未必知道自己到底「棒」在什麼地方,他可以維持的優點在哪裡,甚至會擔心——我這次被誇獎做得「很棒」,是不是我運氣好呢?我自己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嗎?

● 你說孩子「好乖」,如果他漸漸成長起來,他們可能會開始質疑「我為什麼要乖?」,甚至開始想要挑戰父母的權威,故意去「不乖」……

一個好的讚美,最好包括兩方面:具體描述+內在特質

當父母想要讚美孩子的一個行為時,把自己看到的事實描述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會知道,父母是真的看到了自己在做什麼,也更清楚知道自己是哪些行為會被父母讚賞。

有一次我在公園看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孩在河邊寫生。

經過他們身邊時,我聽見這個女士對孩子說:

我很喜歡你畫的這棵樹,樹葉畫得很細緻,你還用了兩種顏色畫樹葉,說明你觀察很仔細。

我覺得這個媽媽讚揚孩子的話就說得很好,她沒有籠統地說你畫得很好,而是詳細描述了自己看到孩子畫得好得地方,讚揚孩子用色巧妙。

丹妮育兒經

孩子某些好的行為,其實也表現出了他們內在的一些特質,比如善良,堅持,努力等等,如果父母還能發現這些特質,也最好能向孩子指出來。

比如孩子幫忙做了家務,可以對孩子說:

你今天幫媽媽做了家務,你是一個體貼的好孩子。

這個讚美,就強調出了媽媽看到了孩子身上一個美好的特質——體貼,孩子也會通過這種讚美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

學會讚美孩子,引導他們了解自己的特質,引導他們發揮主動性,靠著自發的責任感去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事,或者靠著他們自己的興趣,投入一件事。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獎勵只是一種輔助方法。

孩子始終需要被愛滋養才能長好的,父母的愛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激勵。

教育沒有捷徑,需要時間和精力的付出,早期的偷懶可能引發後期無法彌補的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