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觀念,決定孩子的高度和幸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周末的時候,一個經常消息不斷地老友微信群突然沒信了。
我就覺得納悶,進去一看。
原來是一個很多年沒有見到的朋友離婚了。
大家看到消息後都沒有說話,同情他的不幸。
我能想到他的樣子,落魄而焦慮,生活的不易應該已經磨掉了他當年的少年意氣。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
他是我們一群夥伴里的偶像級人物。
因為他非常聰明,不用費多大的勁,一學就會。
每次不管大考小考,他總是考第一,後來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進了我們那最好的高中。
那時的少年,真的是令人羨慕,大人們談及都是豎起大拇指,說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到了他讀高中的時候,家裡出了變故。
父親長期醉酒,人也慵懶了。
而母親開始打牌,甚至去外地賭錢。
之前支持他讀書的父母突然變了樣。
說讀書沒用,不如趁早掙錢。
結果他一泄氣,高考只考了一個普通的本科。
這時,父母反而是覺得妥了。
舉了很多的例子,把讀書無用的觀念傳給兒子,勸他退了學,去做生意掙錢。
結果,這些年社會變化是翻天覆地。
他每次跟我們聊天就是抱怨社會,抱怨老天不公。
但是他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多好工作和機會出現,就算朋友們想幫他都沒辦法。
後來他早早娶妻,生了三個孩子。
去年年底從工廠辭工後養孩子都成了困難,妻子憤然離了婚。
可憐三個孩子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他跟我們說:「當年就是父母費盡口舌跟我說讀書無用,還講了一堆沒讀書卻發了財的故事,其實他們只是不想為我花錢讀書。
後來多少好機會只能眼睜睜錯過。
想一想就恨。
我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幾個孩子」
可見,眼光短淺的父母,不僅僅會害了孩子。
往往還影響幾代人。
2
父母的觀念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和幸福。
有一個很流行的觀念是「掙錢比養孩子重要「。
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跟我求助的媽媽。
她給我寫了差不多2000字的郵件,講了兒子的種種不是,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孩子玩手機遊戲這件事。
因為孩子已經如同魔怔,只要不給他玩,他就在家裡鬧,拿頭撞牆。
甚至揚言要離家出走。
做媽媽的已經無能為力。
因為面對一個14歲的兒子,打罵都沒有作用。
我說你打過嗎?
她說小時候打過,現在沒打了。
這麼大的孩子,有尊嚴了,不敢打,怕出事。
何況孩子很小就被寄養在姨媽家,總覺得對孩子有虧欠。
所以孩子小時候基本是要什麼就買什麼。
沒想到這幾年掙到了錢,可兒子找不回來了。
我們的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
在孩子小的時候,說要打拚事業,這樣孩子的將來有一份保障。
因為他們的觀念里:孩子讀書要錢,結婚要錢,買房要錢。
可是,在孩子性格及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你卻沒有教育好孩子。
如今的焦慮和流的眼淚都無法彌補這教養的缺失之痛。
真的,壞的習慣入骨之後,如同病入膏肓,難以醫治。
往往需要一些觸及孩子靈魂的東西來扭轉那些已經從根處壞掉的價值觀。
何其難也。
3
我敬佩一種父母,愛孩子會作長久計,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
長久計往往需要高質量的陪伴和用心的規劃。
一看到我談規劃二字,很多提倡孩子要散養的媽媽們就會拿一堆專家的觀點來質問我了。
好像這違背孩子天性二字。
我就說一個小的故事。
我家本來有三棵小枇杷樹,剛開始是跟兒子吃了枇杷,吐了大大的枇杷核。
我提議種一下看。
沒想到還真的都長了出來。
後來我倆將它們移植到了鄉下奶奶家。
因為屋前的空地不多,所以有一株大一點的獨自栽種在一個好的位置。
還有兩棵就栽在另一個地方。
一個夏天過後,種在好地上的一株長大了很多,因為大家都比較關心它。
而另外兩株,被雜草環繞,十分矮小。
我當時想就順其天性,自生自滅吧。
又過了幾個月,到了秋天,因為很久無人顧及,有一棵枯黃了,還有一棵艱難求生。
而用了點心的那棵,日益高大繁盛,如今已有人高。
假如把枇杷樹比作我們的孩子。
選種植的地方意味著學校的選擇。
而除草澆肥意味著平常的養育。
結果往往也大致如此。
就拿擇校來說。
很多習慣抱怨社會不公的的父母總是不屑於此。
覺得能讓孩子進學校學幾年就好,到哪學習都一樣。
往往孩子要開學了,才急著去找學校。
結果只能將就。
還自我安慰,或者給孩子孩子壓力,說要努力努力。
可是環境不同,老師不同,真的都一樣嗎?
有遠見的父母會早早地考慮孩子的學習之所。
古時「孟母三遷」就是給我們最大的警示。
另外就是日常的教養。
養孩子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每一天的點滴積累。
當孩子犯錯時,你怎麼處理?
當孩子的壞習慣冒出苗頭時,你如何應對?
一個好的習慣形成還需要21天。
可是一個壞習慣的形成只需要幾次放縱就上癮。
假如你認同散養的觀念,那請多多思量。
為人父母,唯用心至上。
4
很多父母,說自己文化水平低,說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所以孩子養不好。
這個真不是藉口。
因為清貧的家庭,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往往在於父母的觀念如何,會在言傳身教中影響孩子。
胡適在他的自傳中,幾次提到過童年的一件小事。
他的父親在他不到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
父親去世後,家庭日衰,日子過得緊巴。
他的母親是從鄉下來的女子,讀書識字主要是婚後胡適的父親教的。
母親很節儉,能省則省,但在一件事上,她母親卻大方的很。
那個時候,他上私塾,按照當時的行情,一個孩子一年給先生兩塊銀元作為教資。
別人家都給兩塊,只有她母親執意要多給,第一年給6塊,以後逐年增兩塊,最後一年增至12塊,比一般的孩子的兩塊整整翻了6倍。
當然,也正是母親的堅持,讓他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功底。
交兩塊銀元的,先生只領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對孩子來說無異於天書,很多孩子學不進去,不喜歡上學,逃課。
唯有他,每天提前去,一坐一天。
因為交的學費是別人的幾倍,所以先生總是逐字逐句的給他講解每一句。
與一般的孩子比,他多交了錢,實則賺了便宜。
胡適的母親沒有讀過多少書,在孩子讀書這件事上,比很多讀過書的人都要開明。
其實這樣的開明就是遠見,是做父母的高層次。
我們總是說如今的時代靠爹吃飯,靠臉出眾。
其實,自古以來就是拼爹拼媽。
因為社會總是有競爭,很多無形的競爭我們當時察覺不到而已。
很多年後才明白是那麼一回事,只是悔之晚矣。
要知當年曾擁有過機會,曾陪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只是有的父母站在孩子的身邊同行,用自己的眼界、態度、胸襟影響著孩子的選擇和發展。
而有的父母卻錯過了,或正在錯過著。
我想對於孩子來說,有一對觀念正確的父母,便是最大的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