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作賺錢,還是陪伴孩子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朋友S在新年前換了份高薪的工作,但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沒有雙休,沒有正常節假日,她為此感到很痛苦。
她的痛苦在於,既想多賺點錢改善他們小家庭的生活,又想能有多一點時間陪孩子。
撇開土豪家庭和自由職業的媽媽,「賺錢還是帶孩子?」是擺在我們這些普通媽媽面前最艱難的選擇之一。
它難就難在,不出去賺錢,單憑老公一個人的收入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家庭的開銷。
但出去賺錢,就沒辦法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尤其是像我家這種父母沒辦法幫忙的情況。
產假結束後,小福氣的爺爺奶奶不能來我們所在的城市帶孩子,而我的父母年紀大身體差,精力和體力都跟不上。
所以賺錢還是帶孩子?也令我十分痛苦。
為此,我特地去考察過那種六個月以上寶寶就可以送去託管的機構,但只進去看了一眼,就差點哭出來。
一個月的託管費倒是不貴,幾百到一千不等。
十幾個孩子,全被打成蠟燭包,一個個被平躺地擺在那裡,對於他們來說,父母就是一罐奶粉和一包尿不濕。
不知道,他們哭的時候有沒有人哄,餓的時候能不能及時喝到奶。
所以當時我的選擇是,寧可辭職也要帶孩子。
曾經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有父母會這麼殘忍,這麼小的孩子就要交給陌生人,可是如果我的父母那時不伸手幫我一把,小福氣說不定也會變成那樣的孩子。
那段時間,我像瘋了一樣,幾乎每看到一個人都會問他,「你家的孩子是怎麼帶的?」
經過大量諮詢和比較,發現每個家庭的帶娃模式幾乎大同小異,總的來說可以概括成以下幾種:
01
4+2+1(2)模式
父母在外打拚賺錢,自家的1-2個孩子平時交給自己的父母照看,晚上下班回來,還能有時間陪孩子互動一下,享受天倫之樂。
這是時下大多數家庭的帶娃模式,恐怕也是目前較為理想的中國式帶娃範本。
但一方面,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這麼幸運,有老人幫襯,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之中加重了老一輩父母的壓力,容易引發各種家庭矛盾。
02
媽媽(爸爸)獨自帶娃模式
父母(通常是媽媽)能有一個人全職在家帶娃,當然是再好不過,但這也只能是經濟條件還比較寬裕的家庭。
父母(通常是媽媽)能有一個人全職在家帶娃,當然是再好不過,但這也只能是經濟條件還比較寬裕的家庭。
或者,爺爺奶奶要享受晚年生活所以當甩手掌柜,所以媽媽因為在家照顧孩子減少的那部分收入,便由爺爺奶奶來填補。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在0-3歲的時候,孩子有了爸爸或媽媽的貼身陪伴,非常有利於自身安全感的建立。
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全職媽媽(爸爸)跟社會脫節,與配偶拉開距離,埋藏潛在的家庭危機。
03
第三方帶娃模式
爸爸媽媽要忙工作,父母老人也沒辦法幫忙的家庭,一般開啟的是第三方帶娃模式。
也就是在家請個阿姨,或者把孩子送到民辦的托班去。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有一些早教機構開設的托班,孩子16-1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送過去上托班。
每學期的價格雖然不菲,但因為父母雙方都在賺錢,所以也能夠承受。
但這種模式最明顯的缺陷就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
所以無論是哪種模式,大量的個例都顯示,在完全沒有雙方父母的幫助下,小夫妻兩個人想既帶好孩子又不在職場掉線,幾乎沒有可能。
我也曾無數次幻想過這樣的畫面:
下班回家後推開家門,蹣跚學步的孩子向我撲來,桌上熱氣騰騰是剛做好的飯菜。
晚飯後,我接過老人手裡的孩子,帶孩子出去散步或是陪孩子一起講故事玩遊戲,讓老人可以放鬆休息。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每天回到家裡,等待我的都是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每個人都來向我訴苦,都來向我抱怨。
不高興先生的父母對於媳婦的人設是,既能自己賺錢買花戴,又能回家帶孩子做家務,伺候好公婆和老公。
如果你做不到,就是你能力的問題。
我爸媽比較了解我,知道我吃軟不吃硬,他們打的是苦情牌,「我們都幫你把孩子帶到上幼兒園了,還想怎麼樣?」「因為要照看你的孩子,所以我們生病都不敢住院。
」
不高興先生也會對我咆哮,說小福氣不聽話不好管教,怎麼都不聽他的話。
……
我能真實地感覺到家裡每個人的痛苦,仿佛只有我把一切都扛起來,他們才能輕鬆一點。
所以我常常恨不得馬上辭職,回家來自己帶孩子。
可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因為它能更讓更好地研究小孩,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兩者取與舍的痛苦不停地撕扯我,這就好像,我明知道有一萬種教好孩子的方法,卻依然沒有辦法親自帶大我的孩子。
這種痛苦,真實又深刻,顯得我可憐又可悲。
我的朋友說,既然你全家已經這麼痛苦了,就算你跳進去也會立刻被這種痛苦給淹沒了,那你能解決什麼呢?
我無力反駁,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堆爛泥,一無是處,人見人厭。
既然痛苦,就要想辦法改變。
那麼賺錢or陪孩子,到底要怎麼選呢?其實靜下心來分析一下,並不難。
01
家裡有沒有人幫忙解決後顧之憂
別說是年紀小的孩子,需要照看,即便是已經上幼兒園,上小學的孩子,身邊也需要有人專門負責接送和飲食起居。
比如,幼兒園一般四點就放學,這個時候大部分爸爸媽媽都在上班,孩子誰來接,接了又放在哪兒,都是個問題。
朋友Y在有了孩子之後,選擇的是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
可是等她重回職場,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平日接送也還是要請爺爺奶奶幫忙。
S的孩子雖然才三歲,還沒有上幼兒園,正是處於迫切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
但她的老公收入穩定,性格隨和,對S的工作百分之百支持。
他們的父母也還年輕健康,能輪流來照顧孩子。
S所糾結的點只是新工作時間不自由,沒辦法更好的陪孩子,跟我痛苦的事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02
有沒有「不出去工作」的經濟實力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收入能不能支撐起一個家的開支。
雖然說錢多錢少都是花,但家裡多了孩子之後自然就會增加一些必要的開支。
所以在你選擇辭職當全職的時候,就得要考慮一下自己家的存款,或者老公每個月的薪資。
網上有一篇《我那麼努力,有兩套房,卻不得不離職》的文章,講的是一位年薪50萬的公司中層,因為生二胎,家裡父母不能幫忙,妻子只能在家帶孩子,最終卻落到要離職的境地。
讀完全文之後,真的讓人有說不出的辛酸。
年薪五十萬,真的不算低,也許你可以說他不會理財,把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裡。
但你真的不了解,沒有原生家庭支持和依靠的孩子,全靠自己一步步咬牙打拚是多麼的艱難。
那些留守孩子的父母難道希望給孩子一個支離破碎的童年嗎?
難道他們看到孩子一邊流淚一邊追著汽車的模樣不心碎嗎?
但現實就是這麼的殘酷,或者更直白一些,有時錢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03
出去工作,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身邊也有一些人,出去工作不是真心想為孩子打拚一個更好的將來,只是為了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因為他們結婚是父母催的,孩子也是父母讓生的。
那自然誰想生的誰來帶。
坦白說,上班賺錢也好,比帶孩子容易多了。
每天上班,即便再忙也有下班的時候,更別說還有周末和各種節假日。
可是,當媽媽是一項24小時全年無休的工作,且沒有工資沒有獎金,更不會有年終分紅。
工作你做的出色,老闆會表揚你,同事會感謝你。
可當媽媽,即便做得再完美,也難免被挑剔。
04
多賺的那份錢,能不能彌補心裡的愧疚
世界上99%的痛苦都能用錢解決,如果有1%不能,就再多花點錢。
如果一份工作,既占據了你大部分的業餘時間,又不能提供你相應的價值認同,那與其白白耗著,還不如早點結束。
比如S,其實她另一個糾結的地方就是,她多賺的那部分錢根本買不來她不陪孩子的那份愧疚。
對於上班這件事,我本能的不想給小福氣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所以常常會回來跟他分享一些在工作時的見聞。
比如,我會把同事分享給我的小點心帶回家給小福氣吃,並且告訴他這是豌豆媽媽給他的,那是甜甜媽媽給他的,而且她們都很喜歡他。
所以小福氣大約覺得,我上班跟他上幼兒園一樣,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吃,一起玩。
所以當他生氣的時候,就會說「媽媽,我要懲罰你X天不准上班!」
我說,「你確定嗎?不上班就不能賺錢羅!你是想要一個每天都在家裡陪你玩的媽媽,還是想要一個有時會出去工作,只有放假才能陪你,但可以時不時送你小禮物的媽媽呢?」
超級喜歡錢的小福氣想了想說,「媽媽,那你還是去上班吧。
」
所謂世上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如果你能既賺錢又帶孩子,那自然是好。
如果不能,那麼無論選擇賺錢還是帶孩子,都請放暫時放下焦慮和糾結。
因為沒有一個選擇是絕對的好或者不好,無論你選擇了哪一項,就必須捨棄另一項。
如果你選擇了出去工作,卻在工作的時候心不在焉,三不五時地打電話回去查崗;如果你選擇了在家帶孩子,卻又常常為奶粉錢發愁,那麼到最後肯定是賠了時間又沒帶好孩子,實在虧大了。
產後寶媽應該去上班賺錢,還是在家帶娃?
相信很多寶媽在產後都經歷過一番思想鬥爭,有的寶媽考慮到孩子出生後各種家庭開銷會增加,於是決定外出工作和老公一起掙錢養家;有的寶媽則認為,孩子出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不應該錯過孩子這段重要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