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擔憂世界的不美好時,我們還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應該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嗎?反對的聲音大多是怕萬一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會把孩子慣壞,要麼變成熊孩子,不守規矩天天搞破壞,要麼太嬌生慣養,不懂事,對身邊的人予取予求。

所以他們認為,如果用無條件的愛給孩子構築了一個太過美好的世界,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就沒法混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無條件的愛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個觀點曲解了「無條件的愛」的含義。

其實,無條件的愛,首先是愛。

既然愛孩子,就會對ta負責,而負責,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幫助孩子成長,讓其有一天可以獨立,即使離開自己也能融入社會,藉助社會的力量生存下去。

既然成長這樣重要,那麼,就應當給與孩子歷練的機會,既然要歷練,就不可能無條件地滿足。

因此,無條件的愛,不等於無條件的滿足。

科胡特說,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

也許,這就是無條件的愛與有條件的歷練相遇時,所能給出的最好的答案:父母,可以拒絕孩子,但這不妨礙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愛始終是愛。

那麼所謂歷練,是何含義?如果成長必須經歷苦痛,那麼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成長的殘酷,因為世界的不美好麼?

其實,世界的不美好,孩子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得到。

在孩子世界裡的沒有黨同伐異、欺凌弱小、弱肉強食,不比成人世界的柔和,甚至可能比有規則的、禮讓的成人世界更不美好。

孩子的世界本就殘酷,當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殘酷時,Ta需要的是內在的力量去對抗。

指望一個弱小的孩子能夠從內心中生出這種力量有點勉為其難,畢竟自信是需要在成長中不斷積累才能獲得,因此這份力量,是從身邊所有愛Ta的人的支持中獲得。

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卻不給ta支持,反倒板起臉來殘忍對之,這就像是釜底抽薪,抽掉了生命向上生長的原動力。

也許,這就是無條件的愛的最大意義:陪伴你,給你力量。

我們要小心,自己是否不小心讓孩子害怕了這個世界?

世界真的不美好麼?還是,只是大人們的世界觀太灰暗了?

很多人,在談到世界殘酷的時候,其前提假設是,他們都以為世界的殘酷是別人造成的。

事實是,殘酷往往是弱者賦予強者的、不客觀的標籤。

當我們覺得生活殘酷,也許,只因我們不再是孩子,所以再也不會被當做孩子一般對待了。

我們也許對這個世界存在太多偏見。

但孩子的世界觀是乾淨的,因此,我們要小心,不要向孩子傳達一種厭世的態度。

孩子的未來是無法預計的,他們應當被允許,使用自己的力量,將自己變為一個強者,像打遊戲練等級一樣,去挑戰人生的高度,去體會這種挑戰的樂趣。

而不是像我們一些悲觀厭世的家長一樣,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明明想要做些什麼卻不動彈。

我們要允許,孩子的人生觀,可以和我們不一樣,要允許,當自己只是個普通人的時候,放手讓孩子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

我們應該祝福孩子,願他們值得世界的愛,如果他們願意去爭取。

而不是在一旁,說著「擔心你」,實則潑冷水。

所以,我們要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世界?創造一個怎樣的世界?

一個充滿了無情的規則的、殘酷的世界?

不。

首先,對孩子實施殘酷教育,已經在上文中否定了。

那麼,純口頭的描繪呢?

也不。

因為世界的殘酷是不可能通過他人來還原的。

一個從來沒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這些殘酷的事情的孩子,不可能,憑父母一個故事幾句話,能理解什麼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一個沒受過這些挫折的孩子,忽然聽到說要面對現實、社會不公、量力而為的時候,應該會很難理解吧。

要真正明白世界運行的法則,明白人生中會遇到的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去親歷。

只有真的痛過哭過錯過悔過,才能吸取到當中的教訓,才知道這些殘酷的時候應該怎樣去面對。

口頭上淺淺地勸誡,恐怕只是無用功罷了。

就算不從心理的層面上說,咱們從生理的層面上說,如果給孩子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根據身心相互作用的原理,這會不會給孩子的生長發育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也未可知。

如果不能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了無情的規則的、殘酷的世界,那麼,我們就給他們創造一個有愛、有支持的世界。

因為,如果非要說,世界是殘酷的,如果孩子長大了以後,也會成為像我們一樣的悲觀者,那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給精神狀態創建一個美好的「系統還原點」——

把愛和勇氣,美好的信仰和願望,種進他們的心裡。

在黑暗的時候,這些東西,會教他們看見光。

在悲傷的時候,這些東西,會教他們堅信愛。

在世界不美好的時候,這些東西,會教他們產生心愿,去改變這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規則,但其實規則,不必板起臉來教,也能教會?

儘管我們願意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教他們規矩。

慣常而言,家長往往錯誤地認為,教規矩,就一定要使孩子不愉快。

這其實未必。

儘管,使孩子不愉快,也能教會他們規則,但其實,使他們愉快,也能教會他們規則。

為什麼可能?這要從規則的功用講起。

理諮詢師李女士在她的一篇博文中提到,規則其實是為人與人之間的感受服務的。

她引用了一個小故事。

故事中一個7歲的女孩子,總是不打招呼就進別人的房門,怎麼教,下次還依然故我。

有次李女士對她說,「你這樣不敲門就進來,我會不高興的呀!」小姑娘這才恍然大悟。

而且以後也沒有再犯。

她以此為例,提出觀點,規則,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人與人之間的感受服務。

當你把僵化的規矩講給小孩子聽,小孩子不理解,你強迫ta接受,就等於強迫ta接受你的強權。

但當你把這個道理講給小孩子聽,教會小孩子將心比心,ta就懂了。

所以,教規矩,也未必要板起臉來教。

與其教會孩子服從強權,做一個冷冰冰的木偶,不如教會他們做一個將心比心的柔軟之人。

對我們大人來說,當我們不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時,也會感受到不情願。

但我們,卻選擇在不情願的心情下,依然接受。

孩子卻未必需要這樣。

固然,孩子可以這樣,將來總有那麼一天,也需要學會這樣……

但,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去接受,而是去學會,要儘可能地去理解他們可以理解的,而不是輕易把自己和這個世界對立起來;要用理解的態度,去投入這個世界,而不是,為了苟活於這個世界,而把自己內心的溫暖冷卻,去懷疑,這個世界上原本應該存在的溫暖。

如果有一天,孩子必須面對「遵守規則=忽視自己的感受」,該怎麼辦?

我們應該告訴ta,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得失。

儘管目前可能是自己吃虧,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輪流忍讓,總比人與人之間輪流地互不相讓要好,心存善意的社會,才會良性循環。

吃虧難說不是福呢。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我們,我們的「無條件的愛」,能夠給到孩子什麼?

無條件的愛是為了避免讓孩子受到傷害麼?

其實,孩子無論如何都可能受到傷害。

無條件的愛不能保證讓孩子完全不受傷。

那麼,無條件的愛能做什麼?

它本身,也許不能做什麼,但至少,有了無條件的愛,我們會注意自己在孩子身上施加了怎麼樣的影響。

有知乎網友說,「沒有希望怎麼對抗殘酷?我個人的生活經驗倒是覺得,就因為殘酷,我才要活出希望。

」或許,重要的不是父母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而是父母在產生世界觀之後,對世界的態度如何。

然後,如何有覺知地用自己的態度,影響孩子。

當父母有無條件的愛時,不論他們具備怎樣的世界觀,都會做出自認為最合適、最負責的選擇。

然後,父母會教會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應對這個世界的挑戰。

既然無法說世界上存在唯一正確的世界觀,那麼,作為父母摸著良心教給孩子的這些,也足以使孩子十分受用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說了10句話,孩子自信地沒法形容

自信,是你靠眼神傳遞給孩子的一種力量,是你能夠為孩子添加的一雙翅膀。要讓孩子有接受挑戰的勇氣,不畏挫折的決心,關鍵就在於孩子的自信心。要培養孩子滿滿的自信並不難,你只需記住10句話——但是,這也...

你以為當父母很辛苦,其實當個小孩子更辛苦

我的記憶開始得很早,最早的記憶片段是在兩歲左右。對此我老公很是吃驚,他說他的記憶在上小學之後開始,人生的前六年是空白的,他對我一直記得自己穿開襠褲時期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表示非常不理解。其實這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