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產後第一年容易進入婚姻危機?(一萬字深度長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寫在正文之前

家庭,意識層面上來說,我們都知道它是心的港灣,是家庭所有成員休憩的地方,是溫暖的,柔軟的,充滿愛的。

在現實感受中,各種各樣的家庭矛盾都讓人感到家庭並非如所想像的那般充滿愛,而是衝突不斷,冰冷的,家庭關係可能是痛苦的,這些都讓我們無法把家庭當作一個港灣。

尤其當家庭中有了一個新的家庭成員——孩子,原本隱藏的各種衝突更加凸顯,家庭矛盾更加激化,家庭關係變得緊張。

在中國大陸,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的新手父母會請老人來幫助照顧寶寶,以便自己能夠安心工作。

而更加普遍的現象是,在老人們進入這個新家庭,因為觀念、生活習慣、育兒理念的不一致導致的矛盾更多了,以致於很多新媽媽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年都感覺自己在一個十字路口徘徊:如果辭職自己帶孩子,巨大的經濟壓力讓她望而卻步;如果繼續讓老人幫助,混亂的家庭關係該如何處理?

我,也是她們其中的一員,尤其是在現在,我重新開始我的工作之後。

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無時無刻的讓我想打退堂鼓。

4月底的一天,公司運營的同事跟我商量世界家庭日的平台運營計劃,他們和我都希望我能夠寫一兩篇關於家庭的文字。

我在構思的時候,回憶起我和老公剛剛建立新家庭時的種種,這一段回憶讓我重新看見我的內心。

而我,非常想將它分享給正在看這篇文字的你。


核心家庭、原生家庭、混合家庭三國大戰


公主夢的破滅

在我結婚之前,我懷揣一個公主王子夢,覺得生活就跟童話故事的結尾一樣,公主找到她心愛的王子,他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後來,我結婚了,懷孕了。

我突然發現,現實遠比童話殘酷,我的王子並沒有讓我過上想像般的幸福生活。

我從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女孩,變成了家務小能手。

再後來,我的女兒出生了,在我休完4個月的產假以後,我的媽媽和婆婆開始輪流幫助我們小兩口照顧孩子,激烈的家庭矛盾就在這個期間頻繁爆發了。

我和老公互相抱怨、指責,互相逃避,婚姻一度走到了危險的境地。


愛的抉擇

我跟很多媽媽交流,在論壇中交流,結果發現,有孩子的第一年,是婚姻的一大挑戰。

原因無他,家裡多了一個孩子,各自的父母又因為我們的需要介入我們的小家庭,組成了一個混合家庭,整個家庭動力系統混亂了。

父母養育了我們十幾二十年,用中國傳統的孝道來說,我們要孝順,回饋他們。

跟伴侶一起生育了一個孩子,我們共同建立了一個核心家庭,我們將會在這個核心家庭中走完我們剩餘的生命歷程。

一邊是有養育之恩的父母,一邊是將陪伴我共度餘生的老公,何去何從?


血緣與愛

很快,我發現,我的核心家庭(我、老公和女兒組成的家庭),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和我組成的家庭)、老公的原生家庭(老公的父母和他組成的家庭),是三個獨立的運轉系統。

我和老公是各自原生家庭的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最核心的力量是我們各自父母的關係。

當我們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時,我們是這個核心家庭的核心力量,我們女兒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去建立她自己的家庭,到時,我們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我們的父母各自互相陪伴走完餘生,我和老公互相陪伴走完餘生。

這中間有一條明晰的界限,以各自家庭的核心力量為主導建立的界限。

三個家庭之間又並非隔絕,存在很大的交集——血緣與愛。



用愛界限愛

界限

說到界限,也許你會感覺冷冰冰的,父母養育了我們十幾二十年,現在卻要劃清界限?太無情和沒人性了吧?

實際上,這裡所說的「界限」並非老死不相往來,而是在心理上有一個愛、責權明晰的劃分。

我從孕中期開始天天逛一個母乳餵養論壇,論壇中的母乳餵養知識為我之後的母乳餵養鋪平了道路。

更為重要的是,我看到論壇中新媽媽的各種吐槽,婆婆或者自己的媽媽如何讓自己「被沒奶」「被奶少」了,她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之後,我有幸接觸了《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在女兒出生之前,我閱讀完了母乳餵養、現代育兒、親密育兒理論的全部內容,並且將嬰兒發育的部分閱讀到了一歲。

當時的我雖然對親密育兒的理論和「愛的界限」理解沒有現在深,我從別人的經驗和書中的知識中,我知道我需要什麼:我要母乳餵養,我要親手照顧我的孩子,這是對我和孩子都好的事情。

改變

孕晚期的某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散步,我將我在論壇上看到的故事講給媽媽聽。

我聰慧的媽媽立刻理解了我的意思,但她當時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直到我生完女兒出院回家。

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有利於我母乳和照顧女兒的環境,我選擇了回老家生孩子。

媽媽替我聯繫好了醫院,我在經歷了曲折的產程後,無奈選擇了剖宮產,產後因為稍有感染,一共住了七天的醫院。

在這七天中,我的父母還有叔叔一家竭盡所能的照顧我。

媽媽每天晚上都在醫院和老公一起陪護我,體諒我術後行動不便和傷口的疼痛不能利索的行動,體諒老公作為一個新手爸爸的手足無措。

在出院回到父母家的第一天,媽媽收拾妥當好所有東西,跟我做了簡短的談話,她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誰的孩子誰照顧。

你是我的女兒,你不用操心吃喝、家務,這些我全部會做好。

寶寶是你的孩子,她由你照顧,在你實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會幫助你。

那一刻,我覺得幸福來得好突然!媽媽說的,正是我想的。

同時,我由覺得內心有些失落,我不再是一個小女兒,而成為了一個要擔當自己責任的媽媽了。

成長

我無法想像若是在孕期我沒有好好學習育兒知識,從他人的經歷中吸取經驗,沒有跟媽媽表達我的想法,媽媽沒有在我生完以後主動劃出責權,我現在的生活會是怎樣。

也許,我會不知道怎麼餵奶,怎麼照顧我的女兒。

我會不知道女兒的一哭一笑是什麼意思,我會被各種各樣的意見、說法牽著走,痛苦其中。

我會不知道怎麼做媽媽,更不會養成一個在女兒哭鬧時尋找她內心感受的習慣,不會用溫柔的愛包容她。

我現在所學會的種種,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媽媽對我的愛和包容。

我和我的原生家庭,在育兒上有一條明晰的「愛的界限」。

我的老公,在他和他的原生家庭之間也同樣畫了一條「愛的界限」。

在我們的育兒之路中,我們始終擁有主導權。



適應做一個母親

餵奶與睡覺

沒生孩子之前,我的角色是女兒、妻子和自己。

女兒出生之後,我多了一個角色——媽媽。

整個月子,媽媽每天用心安排我的飲食,換著花樣的給我做美味的食物。

我的衣服、女兒的衣服,包括給女兒洗澡都由她一手代勞了。

我的生活就剩下了兩件事:餵奶和睡覺。

餵奶和睡覺,是月子中最重要的事情。

女兒餓了要餵奶,哭了要餵奶,煩躁的時候要餵奶。

白天餵奶,晚上餵奶。

正是在一天天的和女兒的共同協作中,我對她越來越了解,我們共同建立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關係:依戀關係,這成為她之後一步步走向獨立的基礎。

在照顧好女兒之餘,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睡覺。

我和女兒作息同步,雖然每次睡眠都是短短的兩三小時,我聰明的身體很快就適應了新的狀況,我每一次的睡眠質量都很高,我甚至還能有多餘的精力在晚上餵奶的時候看書。

適應

我當然也會有疲憊和退縮的時候,尤其當女兒哭鬧在半夜哭鬧不止的時候。

媽媽會在發現我搞不定女兒時出現,我當時很想把女兒扔給媽媽帶著睡覺,這樣我就能獲得解脫了。

而媽媽每一次都在幫助我想辦法,當我們把哭鬧得女兒哄睡著,媽媽自己去睡覺了。

我的內心開始不平衡,為什麼別人家的老人就能幫助她整夜帶孩子,為什麼我就要一個人?!現在,我再回想這段經歷,我很慶幸媽媽的狠心,她用她的方式幫助我進入「媽媽」的角色。

若是我沒有進入「媽媽」的角色,我內心會混亂不堪,產後抑鬱會將我折磨得體無完膚,正是我接受並適應了「媽媽」的角色,我才有勇氣一次次從抑鬱的痛苦中爬出來,才能在這裡寫下我的經歷和感受。

由於有媽媽的幫助,我不需要操心除了女兒和我以外的任何事情,我專心的學習怎麼做媽媽。

月子,這個對女人來說重要的時間段,我不僅獲得了足夠的休息和營養,還初步學會了做媽媽,我跟女兒之間所建立的依戀關係,讓我在之後的育兒之路中始終保持一個狀態:孩子永遠不會無理取鬧,當她哭鬧的時候,她是在表達她的需要,找到她的需要,滿足她,讓她的內心充滿愛。

父親的角色

父親角色缺失

如果說我對月子有沒有遺憾,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老公的陪伴。

很多女人都覺得懷孕生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你可知道,這也是男人的事情。

沒有男人,女人如何孕育生命?在經歷孕吐、大腹便便的不便、分娩的痛苦、照顧新生兒的幸苦時,他不在身邊,他如何理解生養一個孩子這麼辛苦?如何體驗為人父母的不易?

我回娘家修產假了,老公在深圳工作。

女兒出生的時候和滿月的時候,他來看望我們,並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回到了深圳。

在我和女兒回深圳之後,由於老公之前缺失了照顧新生兒的困難體驗,加上兩邊老人後來輪流幫助我們照顧女兒,他很難進入「父親」的角色,成為了「甩手掌柜」,我們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

父親角色補位

最後,我做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辭職,回家帶孩子,讓老人們都回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中去。

這個看似「決絕」的決定讓我們三個人擰成了一股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老公跟女兒有了更多的接觸,照顧她,陪她玩耍,慢慢進入了「父親」的角色。

我和老公之間因為自己帶孩子,深刻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不易之處,更加感恩老人們之前的付出。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一個新家庭的建立和經營,更多依靠的是夫妻雙方共同的力量。

隨著女兒的慢慢長大,她的各方面能力都在提升,我們所體驗的育兒關卡跟她還是嬰兒時已經不一樣了,我們仍要繼續探尋家庭的經營之道,讓我們三人在一個愛意流動的家庭環境中生活、成長

這會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愛的空間

心理依賴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特別是前六個月,是母嬰共生期。

母子雙方的心理空間完全融為一體,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是一個人。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主意識開始有了發展,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與媽媽不是同一個人;在跟媽媽心理分離的過程中,孩子開始自己探索世界,表達自己的意願;孩子又很恐懼與媽媽的分離,他害怕因自己的獨立而被媽媽拋棄。

孩子的內心世界通過哭鬧的情緒和行為表達出來,在某一個時間段,他會緊緊「黏住」媽媽,不讓媽媽離開。

而媽媽,在這個時候,因為自己的心理空間被完全占據,也會表現出煩躁、焦慮甚至對孩子的怨恨和內疚。

無論是媽媽的情緒感受,還是孩子的,都是正常的。

因此,媽媽需要給自己一點「空間」,讓自己身心放鬆,才能更好的面對孩子和家人。


人格獨立

女兒一歲半之前,我是職場媽媽;女兒一歲半後,我是全職媽媽。

若要我做個對比,上班比帶孩子輕鬆多了。

上班的時候,我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空間,成為全職媽媽之後,我的時間和空間都被女兒占滿了。

除了照顧她,我還得承擔我應承擔的家務,壓力重重,情緒自然也會反覆不定。

我與老公溝通,我希望有一個「鬆口氣」的時間,每個月我想帶領兩次母乳媽媽聚會,每個周末,我想有一個上午跟自己待一起。

這樣的方式對我無疑是有好處的。

我持續的帶領母乳媽媽聚會,讓我與我所喜愛的行業——母乳哺育指導保持連結,我從求助者變成了幫助別人的人,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跟自己待著的每一個上午,我也許會找一個咖啡館喝杯咖啡,看看書,或者我乾脆發獃,跟朋友用網絡聊聊天,都讓我得到了放鬆。

我利用這段時間學習知識、覺察自己,觸碰自己敏感的內心。

之後,我再精神滿滿的開始新一周的生活。

當你成為媽媽,從媽媽的責任和義務來說,你需要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但並不意味著你要完全的放棄自我。

你仍然是你自己,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在精神上獨立的媽媽是他成長的最好榜樣。

也許,你會感到疑問:「為什麼你一直在說家庭中的女人要怎麼做?難道跟男人沒有關係嗎?」親愛的,一個家庭的經營是所有家庭成員的事情,只是相對於改變他人來說,改變自己更加現實。

我們不可能改變他人,但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過的快樂幸福。

當你開始改變,你的伴侶、你的孩子、你的父母,都會因此而改變。

在這篇長文的最後,我衷心的祝福看到這篇文字的你,和你的伴侶一起,用你們的智慧經營一個幸福家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媽媽們千萬別相信這些養兒秘籍

坑爹育兒方法一:半夜叫醒寶寶餵奶吃母乳的寶寶容易餓,許多爸爸媽媽擔心寶寶食不果腹,經常在夜裡把寶寶叫醒餵奶。其實,寶寶餓了醒,醒了吃,吃了睡是正常的作息規律,千萬不要人為干預。頻繁半夜叫醒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