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安全感的建立,比什麼都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段時間馬伊琍分享了和女兒分房睡的故事,引起很多父母的強烈反響:
她指出:「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能真正獨立。
」
對於這一點,我深表認同。
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勇敢對外探索新事物。
比爾蓋茨除了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外,還深諳教育之法,他曾說過:教育是伴隨終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給孩子安全感。
然而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的安全感,卻經常被家長忽視了。
1
安全感對孩子有多重要?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表現為:
特別黏爸爸或媽媽,一刻也離不開;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老鼠:害羞膽怯、唯唯諾諾;
犯錯後不肯認錯,甚至逃避,拒絕道歉······
觀察過很多孩子初次上幼兒園的場景,有些孩子的分離焦慮異常嚴重,黏著爸爸媽媽,不敢去接觸新同學、老師,哭著鬧著喊著要回家。
而有些孩子,就表現得十分大方、開朗,很快就和老師、小夥伴打成一片,自己也樂在其中。
分析原因,逃不出「安全感」這三個字。
因為對於涉世不深的孩子而言,未知和恐懼常常伴隨左右。
沒有安全感的庇護,孩子容易陷入封閉的自我保護狀態,不敢接觸新事物,不敢交流,缺乏自信。
孩子對外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氣,正來源於父母給予的足夠安全感。
如果他們的內心有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會將這種安全範圍一點點擴大,延伸到家庭、父母之外的環境中去,就能堅定勇敢地邁出去。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3歲前安全感的建立,因為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多地會感知到孤獨和被拒絕、占有欲強、不自信、獨立性差;
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敵視的態度,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同時也缺乏冒險精神,謹小慎微,容易感到焦慮、畏懼新事物等。
2
呵護孩子的安全感,這幾點很關鍵
對孩子來說,安全感莫過於:
我需要你的時候,我可以找到你;
我說話的時候,我知道你在聽;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確定你一直都在。
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如果沒有建立好,4-6歲是一個補救期,只是走進孩子的內心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是盡最大努力呵護孩子的安全感。
1
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高質量陪伴
澳大利亞兒童心理暢銷書作者布魯斯·羅賓森的研究發現:一個小孩最大的需求實際是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包含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陪伴是孩子確認和得到心理上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尤其孩子越小,陪伴的意義越重要。
陪伴不是簡單的「陪著」。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看似在陪孩子,精神、心思卻不在孩子身上,如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想著工作或別的事。
家長看不到孩子,孩子發出的信號,一舉一動,父母都無法理解其背後的含義;孩子也看不到父母,沒有情感互動,得不到真正的滋養。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你的所有冷漠、忽視、敷衍,他都能確切地感受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高質量陪伴、有效陪伴。
高質量陪伴,父母是全情投入的,眼睛在觀察孩子,大腦在思考他的行為方式,心靈在體會他的感受。
這個過程中你是完全屬於孩子的,心無雜念,不被其他事情占據精力。
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可以每天抽出一段完整的時間,專心陪孩子玩遊戲、做運動、講一個故事、哪怕只是單純聊聊天。
不在乎時間的長短,多少,只在於你的心意和投入的情感。
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充分穩定、安全的陪伴。
2
管教孩子時少用威脅或回拒
孩子安全感的建構很難,要破壞,卻很容易。
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說一些摧毀孩子安全感的話:
「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再這樣媽媽不理你了」
「你不是我生的,你是撿來的」
威脅、嚇唬孩子是損害安全感最簡單的做法。
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懷疑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容易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安全感急劇下降。
永遠不要用威脅、嚇唬、不理睬來讓孩子聽話。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父母要給孩子傳達的應該是「我們永遠愛你」「永遠在你身邊」「無論怎樣都會和你站在一邊」的信號。
3
父母保持情緒穩定
一個樂觀、平和、情緒穩定的媽媽,通常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樂於去向外界探索。
生活中,家長有時候情緒不好,就拿孩子當出氣筒,隨意朝他發脾氣,大吼大叫。
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激烈的情緒吸引,常常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懂得為何會招來嚴厲的責備。
這種不確定性,就讓孩子茫然失措,內心安全感降低。
在某節目中,演員陶虹曾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沖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這之後,當女兒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不會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手足無措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或者做錯事,那是對外探索必須經歷的事。
在非原則問題上,家長不要過分斥責、打擊孩子,應該創造安全輕鬆的認知環境。
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他不足的地方,接納他的失敗,多給予鼓勵和幫助,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當父母能接納孩子時,他們才能表達真實的自己,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活出自己。
4
尊重孩子,多溝通多傾聽
一位家長曾經跟我分享她的經歷:在教孩子學游泳時,一開始孩子感到害怕,如果生硬地推他或者強迫他下水,孩子表現地很牴觸,也很難過。
但是當她用另外一個態度去對待:「沒關係,媽媽等你準備好,相信你,如果你試過了感覺不行,媽媽會在這邊幫你。
」這時候,孩子反而會充滿勇氣,躍躍欲試。
在呵護孩子安全感時,尊重孩子是父母最應該學習的課題。
因為得到了尊重,孩子才會自我認同,有足夠的安全感。
這就告誡父母,永遠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比如強行逼孩子分享玩具,逼孩子跟人打招呼······
作為父母,更應該做的是溝通和傾聽,懂得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給他充分的自主權。
做決定時,可以詢問一下孩子的意見,或者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他來決定。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內心安全感會更加富足。
父母真心地去愛孩子,擁抱孩子,接納孩子,是所有安全感的來源,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心有了棲息的地方,孩子必定能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從容。
寶寶的一生有三個轉折點,媽媽一定要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的一生,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分別是3歲之前,9歲左右;13歲前後。媽媽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寶寶,寶寶到了這三個階段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些變化,有的平時很愛講話,突然變的沉默了;有些脾氣突然變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