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孩子開的玩笑一點都不好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天中秋放假,乘火車回老家過節。
一處車站停歇過後,我對面坐下一家三口,父母一身工人的打扮,孩子5歲上下。
一個小男孩,很是精神。
恰逢旅途漫長難熬,正苦於沒人陪伴,便跟他們搭起訕來。
閒談間得知還是老鄉,那對夫妻言語中也帶著家鄉人一貫的豪氣,更顯親切。
他們的孩子還未入學,正是活潑機靈的年紀,一會兒便和我混熟了。
我拿出平板電腦看電影,小孩子也虎頭虎腦的湊過來一探究竟。
火車行進間搖搖晃晃,突然地一下制動,小男孩為避免摔倒本能的抓了我一把,平板被他碰到了地上。
撿起來一看,螢幕摔出一道裂痕。
他看到後,也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低頭說:「叔叔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笑著對他說:「沒事,反正是個老古董了,叔叔不在意。
」
這時孩子的父親也站起來,先給我賠禮道歉,轉頭故作生氣的對他兒子說:「你把叔叔的東西弄壞了,今天要把你賣了,來給人家賠錢喲!」他母親也應和起來:「聽說下了火車就有收買小孩兒的販子」。
小男孩突然緊張起來,大聲喊著:「不要,不要」,說著說著竟哭了起來。
我急忙對他們夫妻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可別把孩子嚇壞了」。
小孩的媽媽一臉嫌棄的對他兒子說:「這孩子,逗你玩,還當真了」。
直到下車,小男孩始終默不作聲,沒有再高興起來。
誠然,這對父母並不在意孩子弄壞了我的東西,他們也知道那是幾年前的老機型了。
但是,他們的這種行為給孩子帶來了莫名的恐懼,那份恐懼,大概只有孩子自己能了解到吧。
每個成年人在對待後輩時,總喜歡扮演知心姐姐或暖心大哥的形象,擅於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為他們排憂解難。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試圖揣摩對方的心理,讓彼此的精神世界有所共鳴。
可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更應該做一個知心媽媽或爸爸。
在我很小時候,有人告訴我,我是從西瓜地里撿來的。
我信以為真,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馬路邊的西瓜田裡盛產嬰兒。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別哭了,再哭媽媽不要你了」、「要聽話,不然把你送到樹林裡餵野狗」、「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你會跟著誰,只能選一個哦」……這種所謂的「玩笑」層出不窮,並且說出這種話的人,都是把孩子的驚惶不安當做自己的笑料。
特別是「爸媽離婚,你選誰」這個問題,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簡直是無以復加的。
當你不經意拋出這個問題,取笑孩子難堪的時候,這就會像灰色的塗鴉筆在孩子潔白的心靈里留下了醜陋的畫跡。
這些問題會一直困擾孩子,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離婚?我為什麼只能選一個?真的會有這麼一天嗎?這時候他會感到害怕,有點慌亂,進而產生了對外界的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它與物質財富無關,是由自我對世界的感知構成,而這種感知就是在我們小時候開始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身上,所以,更不要建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玩笑確實是枯燥生活中的一份潤滑劑,可以讓談話雙方變得更親密,可是玩笑應該說給那些懂笑話的人聽,而不是講給不諳世事的孩子們。
他們會當真的。
微信關注「海豚YY」(haitun-YY),查看更多內容。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孩子們的玻璃心VS中國式逗小孩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有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可愛的孩子去逗逗孩子也是一種樂趣,但是小編想對這些經常逗孩子的人來說,你們錯了,你們認為只是逗逗孩子而已,對,你們認為而已,不包括孩子也是那麼認為的。其實你們...
「如果爸媽離婚,你會跟誰?」別問這句話了,對孩子傷害真的很大
文|福林媽咪多多陪著爸爸媽媽去一些酒席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大人逗蘭蘭:「蘭蘭,如果你爸爸媽媽離婚了,你會跟誰啊?」聽到這句話,蘭蘭爸媽都沒說話,反倒是饒有興致的看著蘭蘭,結果蘭蘭當即就哭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