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原生家庭里的孩子,怕的不是離異是家庭暴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上午,浙江江干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令人唏噓的案件:2歲女童被親媽王某虐待致死,司法鑑定,女童身上大小不等、新舊不一的傷痕居然達三十餘處,被判定為長期遭受暴虐,然王某竟以糾正孩子惡劣習慣為由,辯護自己是正當的家庭管教,建議緩刑。

王某庭審現場

雖然案件尚未塵埃落定,可是更多的人都聚焦在大女兒的心理問題上——生活在一個經歷著家庭暴力的原生家庭里,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原生家庭的定義實際上是指與父母、兄弟姐妹生活,還沒組建新的家庭即為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小孩最初的成長都跟他生活的原生家庭環境息息相關,父母的行為舉止、言傳身教,甚至是對待事物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有些離異的家庭,孩子成年後的婚姻也未必能美滿;有些存在暴力教育的家庭,孩子有暴力傾向的幾率會更高。

然而,有調查數據顯示,有73.5%的家庭離異的原因是家庭暴力導致的,其中有87.9%的家庭曾出現過對孩子的不正當的家庭管教,也就是用暴力管教孩子。

因此,對於生活在原生家庭里的孩子,怕的不是離異是家庭暴力。

有些傳統家庭的父母卻認為偶爾對孩子的「小打小罵」不至於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小時候誰不是從父母的棍棒上長大,他們認為小孩不聽話就得挨打,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可是「棍棒「教育並不能讓孩子有效的糾正錯誤的習慣,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懼怕心理,他會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但這種暴力因子已經埋在了心裡。

前幾天約會好友談起她家裡發生的事:

前一段時間,我去小寶學校開家長會,小寶的成績一直都很好,我們基本不用怎麼操心,可是老師卻跟我反映說小寶和同學打架,把同學的手臂都掐淤青,後來,小寶被帶去心理中心做輔導工作,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之前在家的時候,小寶做錯事,我們都會對孩子有「小打小罵「的懲罰,有時候老公工作壓力大,我又脾氣沒壓好,就在小寶面前吵架,偶爾動過幾次手,沒想到小寶記住了,還潛意識認為做錯事就要挨打,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還是其他人。

我真的沒想到,暴力行為會對孩子的影響那麼深刻。

我現在很擔心,這個問題會不會一直影響小寶的成長,我真的好後悔。

還有,一些婚姻破碎又極其痛恨丈夫的媽媽,就會將憤怒都轉移到無辜的小孩的身上,只要她想,一切看似沒有關聯的因素都能成為施暴的理由:「你就跟你那個沒出息的爸一個樣!「、」我養你付出那麼多,就知道跟你爸一樣,整天不學好!「然後孩子就無緣無故地成為發泄對象,孩子心裡只能默默地承受傷害。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M.Ehresnsaft教授發表一篇為期20年的調查研究報告,針對540名孩子及其母親進行研究,每隔5年對母子的家庭教育情況,包括其生活變化、工作情況、有無侵犯史、夫妻感情與有無暴力行為等,結果發現,幼時有過暴力虐待經歷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有過激極端行為的發生

如果孩子曾經被暴虐,則他們長大後也會依法炮製,誤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家庭性質實際上也帶有社會性質,因此,當孩子在原生家庭中遭受到暴力行為導致心理承受創傷,這樣對於孩子的社交性也是有負面影響的。

這也說明了原生家庭一旦出現暴力行為,對孩子心理上或者成長都是存在毀滅性的影響的。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給予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能夠讓他耳濡目染父母之間感情和諧恩愛、相敬如賓,讓他能夠感受家庭給予的安全感,這樣才能在孩子長大後對愛侶,甚至是其他人都能夠釋放愛意和善意。

那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1、不能讓孩子在「棍棒」教育下成長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容易將事情誤以為自己做錯了事情於是爸爸媽媽要傷害我,當孩子被傷害感覺到疼痛的時候,就會開始產生不安、懼怕還有懷疑,認為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因此會容易產生自卑、敏感、自我否定、甚至會有暴力傾向的性格影響。

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你可以割捨孩子的最愛,並告訴他,因為你的錯誤導致你失去了它,那麼他每次看到這樣物品就會想起他的錯誤,就不敢再犯;你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孩子冷靜思考,這樣孩子就會有一個判斷是非對錯的思考過程,對孩子的成長認知也是非常有效。

2、不能讓孩子在「暴力「環境下成長

生活在「暴力」環境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暴力傾向,這不一定是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有可能是孩子在模仿大人們的一些社會性行為。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曾在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非常著名而有影響力的實驗:他將一個小孩帶進一間活動室,又假裝遇上一個朋友(工作人員),並邀請他進活動室里參與遊戲。

活動室的桌子上有各種玩具、錘子和一個仿真充氣娃娃,實驗開始前他就對小孩說玩具是給大人玩的。

在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組裝拼圖隨後開始用錘子敲擊充氣娃娃,在孩子面前演示攻擊性情景,不出所料,在工作人員離開後,90%的小孩都去模仿這種攻擊性行為,甚至有50%的小孩在實驗結束後認為這種行為看起來好玩。

因此,不能讓孩子在「暴力」環境下成長,孩子本身並沒有建立正確的三觀,沒有獨立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因此,原生家庭里的「暴力」行為有可能會被孩子誤以為是正常行為,這樣明顯是給孩子傳達了錯誤的觀念。

3、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

有人曾說過,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在孩子單純的想法裡,爸爸媽媽的結合才是能夠滿足他最大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給予孩子一個愛與溫暖的家,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孩子擁有這世界上最乾淨的眼睛

最單純的思想,最純真的善意

他們沒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權利

可是卻擁有好好生活的權利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謹記

讓孩子生活在充滿善意的環境裡

可能你會喜歡

生了三個女兒的辣媽小S徐熙娣:做個精緻的女人,好好愛自己

《歡樂頌2》 :邱瑩瑩收穫了愛情,最後卻撐不過婚姻

家庭儀式感多一點,愛就多一點

婆媳關係,才是婚姻最過不去的那條檻

更多精彩關注

微信號:Oyes媽咪

小程序:Oyes視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