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幼小銜接:大班開始已晚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幼小銜接」,多數家長想到的就是「大班到小學」的過渡階段,與此對應的就是在這個階段學拼音、練計算,以期在進入小學後能儘快適應、保持優勢。

實際上,真正的「幼小銜接」重點不在這,而且,從進幼兒園起,「幼小銜接」就開始了。

文/米奇爸爸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繪本學堂」(ID:huibenxuetang)

幼小銜接:大班開始已晚了!

很多人覺得進入小學後,主要就是學習內容發生了質變,「玩真的了」,所以重點用在知識準備上,在大班「大幹快上」。

其實,幼小銜接的重點是能力的準備,從小班就該開始了。

1. 人際互動能力

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面臨的最大變化,首先是和與老師、同學的互動模式。

在幼兒園階段,出現很多問題,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但到了小學,很多時候要學生獨立面對。

比如你有什麼需求,有什麼感受,要能清晰地向老師表達出來。

沒有這方面鍛鍊的孩子,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向同學借東西,常常自說自話就拿來用,其實是沒有形成「人我之分」的界限概念,同時也和不善於表達有關。

所以,在幼兒園階段,「扮家家」等角色扮演遊戲,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社會化溝通能力,不要小看了。

早教專家、上海普陀區早期教育指導中心王紅老師說,除了以上這方面,進入正式小學後,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自理能力都很重要,而這些能力,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就該逐漸養成了,這不是大班一年就能「速成」的。

2. 觀察力

她介紹,一歲半至四歲的孩子,對細小物體的觀察很敏感,這對將來的學習很重要。

家長可以在孩子進行觀察類的活動後,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閱讀繪本時,畫面上有很多細小的部分,其實隱藏著很多秘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發現。

3. 自理能力

再比如自理能力。

小學開始孩子就要自己收拾學習用品,而這一點其實小班開始就可以訓練了,比如學會對物品進行分類、收納,並養成「哪裡來,哪裡去」的習慣),良好的進餐和飯後收拾餐具的能力,也可以在入園後就培養起來。

4. 網絡學習能力

未來的學習模式將發生很大變化,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孩子們,通過網絡學習一定會成為趨勢。

通過跟蹤觀察發現,在幼兒園階段適當引導孩子通過網絡或終端接觸「電子化學習」的孩子,上學後在信息檢索等方面更有優勢。

比如,孩子在故事或電影中接觸到「外星人」的概念,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有些什麼研究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查詢網絡資源。

再比如,繪本中很多動物、植物,孩子如果有興趣,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來繼續拓展孩子的知識面,逐漸建立一種信息整合的能力。

例如,可以把網上的鳥類圖片列印出來,貼到畫好的大樹上,給鳥表上名稱等等,還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相關的紀錄片,這樣就能建構一個立體化的「知識庫」。

當然,3、4歲之前不建議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5. 注意力的培養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要儘早養成良好的注意力水平。

現實中,很多聰明的孩子,因為注意力不好,學習效果比較差。

然後再通過補課等途徑惡補,效果事倍功半。

課堂上,注意力主要分「聽注意力」和「視注意力」。

前者主要是耐心認真地聽完老師的講課。

視注意力雖然比重沒有「聽」來得多,但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會通過遊戲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聽注意力方面,根據老師發出的指令,孩子來完成。

有時是單一的指令,有時是2-3個指令,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孩子可以聽出所有指令,做出正確的動作。

孩子的反應度會有差異。

老師會重複,或提高音量、放慢速度,逐漸提高孩子的聽注意力。

這一點,家長也可以在家裡借鑑實行。

還有個很好的途徑,就是通過聽故事,聽完後討論書中的情節,同時鍛鍊聽注意力和推理能力等。

所以,聽故事長大的孩子,表達、觀察、推理能力普遍要比沒有這方面薰陶的孩子強。

最後,來歸納一下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幼小銜接誤區」,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誤區一:幼小銜接就是大班的事兒

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能夠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而是需要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全學年的長期過程。

父母對於幼小銜接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將決定孩子入學後在很多方面的表現。

誤區二:幼小銜接就是擇校

如果家長有條件為孩子選擇一所非常好的學校,當然很好。

但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家長為孩子選擇的學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發展情況相匹配。

誤區三:幼小銜接就是多學知識

不能單純地把「幼小銜接」看成擇校、上培訓班,而是需要從多個方面去入手準備。

家長更應該重點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孩子樹立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

誤區四:幼小銜接就得多上培訓班

究竟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還真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取決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平時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點等因素。

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該學。

誤區五:幼小銜接就是孩子的事兒

需要經歷幼小銜接這個適應過程的,除了孩子,還有家長。

為了在這個時期能給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為他們勇敢向前的堅實後盾,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完成自我角色的轉變,讓孩子更加從容地進入小學。

比如,儘量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和作息時間,為孩子入學做充分準備。

當孩子入學後,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規律,如:用餐、學習、休息都應安排在相對固定的時間。

誤區六:進入小學就是學校的事兒

要讓孩子的幼小銜接更加順利,家校互動最為關鍵。

作為老師,內心都希望所有家長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時督促和檢查孩子的作業、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會或親子活動、對學校和老師的要求給予積極回應等等。

善於和老師溝通的家長,孩子在學校的成長會順利一些。

誤區七:家庭作業必須陪著孩子做

在孩子入學初期,我們可以適當陪同他做作業。

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家長就必須逐步放手,慢慢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通過家庭作業,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應該是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輔導的時候,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作業始終是孩子的事,家長的主要任務是督促和檢查,絕不是代勞。

誤區八:孩子的成績就是唯一

在小學三年級之前,考試和分數都不應該成為衡量孩子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

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學不好,而是因為粗心大意、上課不認真、學習興趣不高等造成的。

因此,在小學前半段,我們更需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這三件事,而不是僅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試和分數上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