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後,媽媽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母親,充滿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偉大,十月懷胎的辛苦,只為聽到孩子第一次開口叫出的媽媽;提到孩子,母親的心總是變的溫潤柔軟,眼神里透出的精光,永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圖畫。

新生兒期

是指出生至生後第28天內的孩子,新生兒的護理需要注意其生理特點。

體溫

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大容易散熱。

調節室溫:20-22℃。

不能過度保暖。

監測體溫:腋下體溫36-37.2℃,肛溫在36-37.8℃。

新生兒睡眠

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20小時左右,而且他們的睡眠周期都是混亂的,每天24小時裡,寶寶時睡時醒,沒有規律可循。

新生兒每次睡眠時間只持續30分鐘至3個小時左右,晚上通常覺醒時間長。

大約6周以後,才開始出現比較規律的固定睡眠模式。

生理性體重下降

出生1-2天,由於攝入不足,排出胎糞和水份的蒸發,體重可暫時性下降,3-4天後體重開始增加,產後第7-10天達原水平。

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範圍10%。

如果母乳餵養的正常,新生兒每日的體重約增加50g,滿月時可增長1-1.5公斤。

生理性黃疸

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足月兒10-14天消退,早產兒3-4周消退。

黃疸期間一般情況好,不伴其他臨床症狀。

生理性黃疸原因:

新生兒紅細胞破壞↑

產生膽紅素↑

肝酶活力↓

清除膽紅素↓

發生黃疸

黃疸指數

住院期間每日有醫生測量孩子的

讓新生兒勤吸吮母乳,

保持大便通暢、黃疸

會消退較快。

出生後2-3周仍不消退,

需到醫院檢查。

新生兒皮膚

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薄,毛細血管豐富。

防禦功能較差,易損傷和感染。

應勤洗頭、洗澡,尤其是皮膚皺摺處,應注意保持清潔、乾燥。

新生兒紅斑

新生兒皮膚因受陽光、空氣的刺激,有時出

現過敏性的皮膚紅色斑疹,稱為「紅斑」,多

在一周內自然消退,無須處理。

尿布疹

俗稱「醃屁股」。

表現為會陰、肛門周圍及臀部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斑疹,繼續發展出現表皮脫落潰爛及較深的潰瘍。

尿布疹主要是由於腹瀉、便溺刺激臀部皮膚或護理不當造成的。

尿布疹護理:

及時發現寶寶大小便,保持寶寶臀部清洗乾淨,局部可塗5%鞣酸軟膏。

上皮珠

新生兒或出生後1-2個月的嬰兒,有的口內牙床上長出像小米或大米樣大小的白色球狀顆粒,數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小牙,其實這不是牙齒,俗稱「馬牙」。

新生兒青記

常位於背部、骶部、臀部皮膚。

青色斑是胎兒時期色素細胞堆積的結果,這種青斑隨著孩子的生長,在兒童期會逐漸消失,無需治療。

粟粒疹

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皮脂腺瀦留所引起的。

一般在出生後1-2周消退,不需任何處理。

受母親激素影響

乳房腫大及泌乳

假月經、新生兒白帶

不用處理,不影響新生兒生長發育

四肢屈曲

這是健康新生兒肌張力正常的表現。

羅圈腿是由於佝僂病所致的骨骼變形引起的,

與新生兒四肢屈曲毫無關係。

吐奶、溢奶

胃呈水平位,容量小

賁門關閉差,幽門關閉緊

吃奶時吸入空氣

合適的餵奶姿勢

檢查奶嘴

打噴嚏

新生兒鼻腔內血管豐富、鼻粘膜敏感,周圍溫度變化,室內空氣污濁,粉塵,都會導致寶寶不適,打噴嚏是機體遇到不適時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但如有流鼻涕或鼻塞等症狀應及時就診。

鵝口瘡

口腔護理

2%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腔

哺乳前母親應洗凈雙手和乳頭。

做好奶具的消毒。

新生兒臍部

48小時至72小時左右行二次斷臍後臍帶基本脫落,脫落後有少量分泌物,屬於正常現象。

要保持乾燥、清潔。

沐浴後局部塗75%

酒精,並堅持一個月。

如出現臍周紅腫、分泌物增多應及時就醫。

新生兒排便

胎便:

呈墨綠色,稍粘稠,無糞臭。

大部分孩子在生後24小時內排出胎便。

在出生後3-4天內排完。

母乳餵養兒的大便:

呈金黃色、糊狀、有酸味、無臭味、無奶瓣,每日排便5-6次乃至更多。

人工餵養兒的大便:

呈淡黃色,糞便較干,稍有臭味,每日1-2次,有便秘傾向。

新生兒視覺

新生兒視覺距離在10-15厘米內

新生兒聽覺

新生兒能聽到10-15厘米內的聲音

新生兒嗅覺

新生兒的嗅覺發育基本成熟,對媽媽的體味和母乳的氣味非常喜歡

新生兒味覺

我喜歡甜甜的奶味

新生兒觸覺

新生兒的觸覺在慢慢成長,寶寶在媽媽溫柔的撫摸下,往往就會比較安靜,同時還對痛癢有感覺,研究表明,觸摸可以刺激成長激素的分泌,有助於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