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寶寶「性別認同」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大部分傳統的60後、70後,甚至一部分80後來說,一提到父親,立馬想到的詞語就是「父愛如山」。


一句「父愛如山」,道出了父愛的深沉、內斂和偉大,同時也映射了我們小時候缺失的性別教育。

正因為如此,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培養寶寶的性別認同方面,幾乎沒經驗可循,不知如何跨越對孩子性別教育這一難題;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育兒理念越來越強調爸爸對子女成長的重要影響,當越來越多的奶爸參與到這項偉大的育兒工程中來時,又受到了生理、性別等限制,陷入不知該如何下手以及如何更好溝通的尷尬局面。

NO.1 準確把握孩子認知程度,進行適時教育

父女間的親昵需掌握一個合理的尺度,對孩子性別認同定方面給予有意識的引導以及培養,下面就由【有態度的奶爸】帶你正式來揭秘一下寶寶的性別認同密碼:

不避諱性別差異

通過《爸爸去哪兒》節目再次爆紅的「全能奶爸「吳尊,估計是大多奶爸、寶媽群體心目中的全能爸爸:他無論給寶貝女兒餵奶、洗澡、換尿布;還是在飲食選擇,營養搭配等方面都親力親為,就連對女兒的性別認同等方面,也以身作則。

無論是與女兒一起洗澡,或是互相對嘴餵食,都體現出吳尊在孩子性別認同方面的超前性及科學性。

他無時不刻對處於性別認同過渡期的女兒Neinei傳遞著這樣一個思想:性別方面的差異並非那麼神秘。

而同時他又默默的強化女兒的性別認同,無論食物選擇還是色彩選擇,都逐漸塑造起女兒「我是女孩子」這一性別認同感。

適時進行性別引導

網上針對吳尊幫4歲多女兒Neinei洗澡的話題度也大熱了好長一段時間,這其中糾結的觀點莫過於3歲以前,父母可以弱化性別教育,消除孩子對兩性方面的神秘感;而到3歲之後,就必須強化孩子的性別認同感。

其實不然,如果各位奶爸寶媽們曾仔細觀察孩子的性格及對周圍事物的接納度、認知度,就會發現孩子對於性別認同方面當真沒必要生硬去分辨3歲前還是三歲後。

只要尚未進入到集體生活群體中的孩子,稍微給他們創造一個性別認同的過渡期,其後在恰當的時機里告訴孩子男女有別,讓他們逐漸明白男女孩子生理結構的不同以及社會分工差異,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兩性相處中不尷尬、不被動。

NO.2 科學培養孩子的性別認同

奶爸們對孩子進行性別認同方面的教育時,不應該進行強硬灌輸,更應該選擇恰當的時機

譬如洗澡的時候,同性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身體,用科學名字命名私密部位,告訴孩子哪些器官是男孩的,哪些器官是女孩的,不能隨便亂碰別人的,也不能讓別人亂摸自己的這些私密部位。

尤其重要的是,寶寶在性別發育的敏感期會用手撫摸自己的器官,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家長不能一味強硬制止。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科學引導,告訴孩子手上細菌多,摸多了會影響器官生長發育,甚至受傷生病。

同時教給孩子區分善意觸摸和惡意的觸摸的區別,如父母親的擁抱、手拉著手等都是充滿愛意的表達;而拍打、撕扯、踢撞隱私部位則是有害的,需及時告訴師長、警察,尋求幫助。

NO.3 把握孩子性別認同階段,正確認識男女有別

相信很多奶爸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孩子即便長到5歲,6歲甚至更大,依舊黏著父母同床睡覺,他們總是需要源源不斷的安全感。

【有態度的奶爸】建議,孩子一旦融入集體生活之後,就必須逐步強化男女有別這方面的知識,避免經常和父母同床而眠,甚至私下模仿父母的親昵舉動,從而給孩子童年帶來難以磨滅的陰影。

且到一定年齡之後,但凡有性別區分的場合,無論公廁、公共浴室、換衣間等環境,男寶寶需儘量讓爸爸照顧,女寶寶則需要讓媽媽陪著,這樣才不至於讓寶寶產生性別混亂,同時也能更及時迅速的達成性別認同。

有態度的奶爸,資深經驗育兒專家,性別不詳

熱心育兒之餘忙於造人,獨立而冷血,從眾而熱情,腹黑而直接,以十二分專業的態度,為你打造量身訂做的育兒知識,講述獨一無二的婚戀故事。

搜索[ naibasifangcai ]關注微信號【有態度的奶爸】

寶寶的吃喝拉撒、夫妻情感問題免費解答,分享愛與被愛的困惑、欣喜與感動,傳播千萬媽媽的育兒經驗;歡迎各位芭比、寶媽來信騷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