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教你不做「情緒化」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貝芽故事(微 信 號:貝芽故事):向中國廣大父母普及以「分級閱聽,貫通說寫;正向療愈,心智成長」為核心 的「貝芽故事教養體系」,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中國父母升級教養方式、解決教育難題;引導中國兒童心智健康成長。

不要做情緒化的家長。

可是現實生活中,在遇到孩子調皮搗亂不聽話時,爸媽們還是會忍不住心裡的無名火,「你再不聽話我生氣了啊!」,或是直接就朝孩子發火。

表面上看用「生氣」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了,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

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也愛學著父母生氣,硬碰硬,生悶氣不理你,到時候就更拿他沒辦法。

發現情緒化的本質

當孩子打碎了琉璃花瓶的時候,我們通常怎麼回應?是不是或數落或打罵?這樣的反應是「為了孩子好」嗎?

與其急躁的回應,不妨問問自己:「我是被什麼刺激到了?」「是花瓶重要,還是孩子重要?」

對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仍以打碎花瓶舉例:

A媽媽:不僅毀了貴重的花瓶,還浪費了5萬塊錢!

結果:花瓶仍是碎的,孩子很害怕。

B媽媽:歲歲平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寶貝有沒有受傷?

結果:和孩子一起用碎了的花瓶做了個新的飾品。

因而,我們需要認識到:情緒來源於自身,而不是他人行為引起的。

這種意識將使我們充分思考,避免過激的反應,從而做出更恰當的反饋。

如何實現去情緒化教育?

1、針對行為而非人格

孩子哪裡做的不好時,父母關注的應該是行為本身,而不要用一些描述人格的語言去評價孩子,例如「你怎麼這麼笨」「真是磨嘰」。

並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希望讓他行為做出改變只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或是讓爸媽開心。

孩子畢竟處於成長期,犯錯是常態,作為父母不要一雙眼睛總盯著孩子,什麼小錯誤都要扣出來教育一番,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可以適當通融。

平時對孩子正面的行為多一些「人情味」的讚賞,表揚的力量會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2、別對孩子的言行妄加評判

孩子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其深層的動機,並能反映出他內心的需求,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理解的。

孩子某些行為可能出發點是好的,或者在他們的世界是合理的,可是大人往往只會用成人的觀念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總愛把事情往壞了想,往嚴重了想。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現某種行為時,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要一口咬定就是不好的,傷害了孩子單純善良的心。

把孩子當成小大人來尊重,多交流,要學會去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這樣才能正確分析孩子的行為,進而採取最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3、與孩子積極互動

其實孩子表現不好,只會生氣的父母選擇的是一種消極的互動方式,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

應該多與孩子進行一些正面、積極的互動。

比如孩子就是不吃飯,爸爸可以採用滑稽搞怪的方式,在旁邊扮演孩子喜歡的動畫電影人物,「我是巴斯光年,好好吃飯的孩子才能和我並肩作戰哦!」

這種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互動的方式,既能一下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又能將氣氛變得輕鬆愉快,孩子的心情也會隨之產生好的變化,自然而然就樂意聽父母話了。

4、傷害了孩子及時道歉

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暴脾氣的陳小春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生氣,在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之後,就會立刻跟孩子道歉。

這種良好的教育方式收到觀眾一致好評和稱讚。

生活中,父母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傷害了孩子,要及時跟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對自己當時的表現不滿意,但是愛自己的心永遠不變。

這樣才不會損壞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5、問問孩子,你想媽媽下次怎麼辦

孩子喜歡受到尊重的感覺。

當孩子確實屢教不聽,而你對此又很生氣的話,你不妨主動出擊,保證自己下次不再隨便發脾氣,但是相同的錯誤再次發生,孩子想媽媽怎麼做。

「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麼說,你才會了解呢?」「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你不想媽媽發脾氣,你要怎麼做呢?

6、下次讓孩子主動提醒你

經過這次事件你可以和寶寶來個小約定,「下次媽媽再發脾氣的時候,你主動提醒媽媽『不要生氣』,好不好?」這樣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發生傷害事件,又能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會生氣,自己是不是也做錯事了。

7、謝謝孩子的原諒

跟孩子和好的最後一步,不忘謝謝孩子的原諒,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頭,約定彼此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不隨便發脾氣,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沒有絕對教不好的孩子,也許孩子很多事情總是做得不盡人意,但做為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對待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

孩子的時間就是用來慢慢體驗世界的,家長不必過於焦慮,給孩子慢慢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也給自己靜下心思考,不斷改進教育方法的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