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牙牙學語時,家長千萬別犯這些錯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到寶寶張著小嘴伊呀呀呀說個不停,爸爸媽媽心理別提多高興了。

高興之時,請注意自己有沒有犯下面這些錯誤。

在寶寶學習語言的敏感期,任何一個錯誤都對寶寶造成不小的影響哦。

錯誤1:過多使用兒語

結果:讓寶寶的語言發展停滯不前

有的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於嚴格,寶寶在學說話過程中出現發音不準、發音錯誤,或者反覆教都不感興趣、不肯開口說話的現象時,爸爸媽媽會很生氣,甚至用嚴厲的語氣來批評寶寶。

這樣很容易讓寶寶對學說話產生極大的壓力,並在心裡越來越排斥這件事。

也有少數爸爸媽媽會在寶寶發音錯誤的時候認為有趣而嘲笑寶寶,會不經意間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心,讓寶寶不敢開口說話。

正確的做法是用標準的語言糾正寶寶的發音,讓寶寶慢慢在正確的示範下學會標準發音。

錯誤2:批評嘲笑寶寶的錯誤發音

結果:讓寶寶有不適感或壓力

在寶寶剛學說話的時候,發出的聲音通常都是一些疊聲詞,俗稱「兒語」或「奶話」,有的爸爸媽媽覺得親切,就會順便教寶寶一些這樣的語言,比如用「奶奶」代替喝奶,用「汪汪」代替小狗,用「嘀嘀」代替汽車等,這在寶寶剛開始有意識發音的時候,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寶寶模仿的興趣,但是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這樣會使寶寶的語言能力長期停留在簡單的模仿時期,遲遲不能發展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爸爸媽媽應該不用「兒語」,改用完整、正式的詞彙和寶寶說話,這樣不僅可以讓寶寶模仿發出更多聲音,還能豐富詞彙量。

錯誤3: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

結果:給寶寶更多錯誤暗示

寶寶的發音器官尚不完善,還不能完全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所以我們常常聽見寶寶會發出一些有趣但不準確的音節,比如,把「蘋果」說成「苹朵」,把「吃飯」說成「漆飯」。

有的爸爸媽媽覺得這樣的發音可愛、好玩,於是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經常模仿和重複寶寶的這些發音,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寶寶就會認為自己的發音是正確的,以後糾正起來就很困難。

用正確的發音與寶寶交流。

當寶寶的發音不標準時,爸爸媽媽的做法應該是用正確的發音與寶寶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寶寶的發音也會日漸準確。

錯誤4:語言環境過於複雜

結果:讓寶寶手足無措

在有些家庭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保姆都來自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

不同的家庭成員在用各種方言跟寶寶講話時,會使正處在語言模仿期的寶寶產生混亂和困惑,不利於寶寶早日學會說話。

建議家庭成員統一用普通話和寶寶交流,為寶寶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錯誤5:很少接觸外界事物

結果:讓寶寶失去學話興趣

有的爸爸媽媽因為性格原因,或者平時事務較為繁忙,很少帶寶寶接觸別人。

研究表明,很少與人交往的寶寶,往往性格壓抑,表達能力差,見到生人就害羞,不敢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甚至不敢開口說話。

建議爸爸媽媽抽出一些時間多帶寶寶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大自然,或者多帶寶寶參加一些有趣的社交活動,讓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寶寶提供學習說話的天然土壤。

別讓寶寶以後再糾正錯誤的語言

通常情況下,寶寶1歲前就進去了語言學習的第一個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就是感知覺特別敏銳、模仿學習能力特彆強的時期。

這個時期,寶寶學到的方法會產生長久的影響,有的甚至是一輩子的。

比如,很多大人都在為自己錯誤的發音遭到同事的嘲笑而苦惱。

所以,爸爸媽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給寶寶留下任何不好的影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用這4種方式和寶寶說話

父母是寶寶學說話的最佳模仿對象,父母的說話方式會直接影響寶寶學習語言。因此,父母要拋棄一些不當的說話方式,避免對寶寶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寶寶咿咿呀呀說話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只會咿咿呀呀,這時候,...

寶寶牙牙學語,別犯這些錯誤

看到寶寶張著小嘴伊呀呀呀說個不停,爸爸媽媽心理別提多高興了。高興之時,請注意自己有沒有犯下面這些錯誤。在寶寶學習語言的敏感期,任何一個錯誤都對寶寶造成不小的影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