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燕媽:你把孩子養成一個膽小懦弱的人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
孩子也是這樣。
隨著能夠行走、探索範圍越來越寬廣,孩子們對周遭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慾望,也會自然而然地與日俱增。
卻常常會遇到父母們擔憂地問:
「我的孩子很膽小怎麼辦。
只要一出門了就安靜的不行。
在幼兒園裡也不怎麼跟其他小朋友們玩……」
其實,排除一些父母把孩子天生偏內向的氣質類型,誤認為「膽小」外,大部分孩子的「膽小怯懦」,都是被大人養出來的。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梳理一下:天生偏於內向,和膽小怯懦不是一回事。
如果父母都偏於內斂,那麼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就可能偏於內斂、慢熱,但並不是沒法正常社會化,只是情感敏銳、豐富,看起來有些「膽小」。
這並非問題,父母給予接納和支持就好。
而那些「膽小怯懦」的孩子,大多數在父母看來,則是「情緒容易失控,依賴性強,逃避,家裡學校兩個樣,甚至脾氣壞,窩裡橫……」
這類膽小怯懦的孩子,到底是如何養出來的呢?下面我給出了原因分析,小標題里其實就含有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對父母們有幫助。
破壞孩子的探索欲:經常對孩子說「不」
有些看起來對什麼都不想嘗試的「膽小怯懦」的孩子,根本原因是:缺乏探索欲。
探索,是孩子將外部世界內化的必要途徑,是孩子的學習方式。
孩子要觸碰才知道水的感覺是怎樣的,涼水與熱水有什麼不同,將水從一個容器倒進另一個容器是如此神奇,水被灑在地上和被灑在桌子上有怎樣的差別……
所有這些父母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小事情,對孩子而言,可能都是一場新奇的冒險體驗,是孩子認知上的一次進階。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不懂得孩子發展的特點,硬生生打消了多少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探索熱情呢。
自從會走路以後,孩子似乎越發讓父母頭大了,只剩招架的份兒。
孩子看見書,上來就是一副把書撕掉的架勢,媽媽趕緊上去阻攔;孩子在翻抽屜,把抽屜翻得一團糟,媽媽趕緊上前制止。
無論孩子做什麼,媽媽都得戒備著,隨時準備對孩子說「不」。
可是到最後,媽媽發現,當她希望孩子出去玩兒的時候,孩子卻不樂意出門了。
或者再有新奇事物的時候,媽媽說「走,我們也去嘗試一下」,換做孩子隨時準備對媽媽說「不」了。
這類被養成「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孩子,說到底,是父母磨滅掉了孩子本性中的探索慾望,親手造就出了看起來膽小怯懦的孩子。
因此,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從孩子的手腳能夠自由活動那一天,就要給孩子探索的自由。
只需同時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身邊就好,這就用到我說過很多次的「保護性撞牆」。
所謂保護性撞牆,即是給孩子探索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但在孩子磕磕碰碰的整個探索過程中,父母要扮演好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一方面,父母要保護孩子的身體不受傷害,因為小孩的觸覺反應會比大人慢半拍,極容易在探索中受傷。
另一方面,父母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用心陪伴孩子,共同面對外界的一切新鮮和挑戰。
爸爸的陪伴少之又少,缺乏角色榜樣
一直以來,男性形象都是力量、勇氣的代表,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看起來過於陰柔的孩子,觀察其家庭結構,或多或少會發現一些爸爸角色的缺失。
無論對男孩還是女孩來說,這點都十分不利於孩子膽量、勇氣的形成。
「男孩,2歲3個月,一直以來都是媽媽帶的多,爸爸工作很忙,也不太知道如何與孩子玩,所以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及其少。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越來越發現孩子易膽怯、害羞,真的很著急。
」
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如果爸爸參與的少,容易造成孩子膽小、怯懦的個性。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爸爸要積極地參與到育兒生活中來,多花時間陪伴寶寶,帶寶寶做一些「男性」優勢的遊戲,比如賽跑、踢球等。
如果爸爸是個勇敢、堅毅的男子漢,就一定會在與兒子的相處中,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影響和薰陶,父親是兒子成長中模仿的對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和爸爸的關係更緊密一些。
父母過分嚴厲,經常對孩子發火
很多時候,孩子不敢做這個、不敢碰那個和背後有個嚴厲的父母有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生活在訓斥、責罵甚至貶低的聲音中,就會越來越膽小、怯懦。
「孩子現在出去幹什麼事情都說怕,和他聊過怕什麼,但就是不說,真是很著急啊,都五歲啦,又是男孩。
我平時對他比較嚴厲,有時生氣就會嚷他,和這個有關係嗎?」
對於這位媽媽的問題,我的回覆是:確實和媽媽平時對孩子比較嚴厲有關係。
孩子生怕做錯事情引起媽媽生氣而不愛自己,所以不敢去做很多事情。
建議媽媽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儘量多鼓勵和稱讚孩子,少批評、訓斥甚至是貶低孩子。
用鼓勵和稱讚替代訓斥和懲罰,換一種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不要將家長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成長方式。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為了避免因做錯而招來一通狂風暴雨般的訓斥,索性選擇不去做好了。
孩子安全感不足,缺乏自信心
安全感是奠定孩子將來很多良好意志品質發展的基石。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將來更容易膽小、怯懦。
「我的寶寶3歲3個月了還可以改變性格嗎?今天他的老師說;他在學校不合群,老粘著他也不跟別的小朋友玩。
我該怎麼辦呢?」
有一種孩子,如果安全感未能很好地建立,那麼他們便會對於外界充滿了不確定和不信任,並且會有逃避的傾向。
比如上面這個案例中,孩子粘人,其實就是他在尋求安全感方面的自我補償。
這個時候大人能做的,首先就是滿足孩子的自我補償需求,比如額外的照料、多抱抱等。
如果有不能滿足的原則性事情,也一定要溫和、充滿愛意地告訴孩子,你不滿足他是因為愛他,怕他受到傷害。
當然,我們不排除一些孩子天生就偏於慢熱,是性格使然。
假如像上面這個案例中一樣,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那麼父母就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去彌補了。
首先,上面案例中的媽媽就要做榜樣。
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你是誰,孩子就將成為誰。
所以,這個媽媽希望孩子更開朗、更積極一些,那麼她自己就需要像孩子一樣去遊戲,去和別 人交流、嬉戲。
這是一項長期工程,不會很快看到孩子的轉變,所以更需要媽媽的耐心和堅持。
其次,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給孩子報班進行專業訓練。
要挑選娛樂性的小集體班級,而非進行技能訓練的補習班,讓孩子體會到集體的樂趣。
如果孩子遇到喜歡的地方,體會到被他人接納的情緒,應該會更快地轉變。
禁錮孩子的生活範圍,讓孩子的世界缺乏新鮮刺激,過於單一
現在的父母們都越來越忙,難得有時間帶孩子出去走走,或者經常接觸同齡孩子們遊戲、活動。
隔代教養的孩子更是如此,由於長輩身體原因所限,連外出活動的機會和時間都十分有限。
這樣,自小接觸新鮮刺激的機會少了,孩子就很習慣於在一個相對「穩定安逸」的狀態下生活。
一旦接觸到更廣闊、更多樣化的時間,難免顯得膽怯、畏縮。
女孩,今年4歲,特別拘謹放不開。
她現在不敢一個人到小區里和小朋友玩(看得出她想去),但她非說不願意和他們玩,怎麼也不去,最後就得拉著媽媽一起去(我從家裡就能看到院裡的孩子都在那兒玩兒,幾乎沒有家長跟著)。
她的好朋友病了,我讓她用微信問候一下,可怎麼她也不敢說,最後就哭了,說她怕說錯,怕說不好……
後來得知,孩子入園之前(4歲以前),父母一直都很少帶她出去玩,很少接觸其他小孩子。
這顯然跟孩子現在的表現很有關係。
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外出活動,不一定是參加各種早教班或進行室內活動,更多的自然風景遊玩,更有利於孩子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興趣。
社會是個鍛鍊人的大課堂,多讓寶寶走出去,和社會接觸,與不同的人「碰撞」,利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場景和對象,有意識為寶寶創造機會,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勇敢和自信,學會與人交往。
比如帶孩子出去吃飯,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告訴服務員想吃什麼菜等,通過參與社會生活,讓孩子在不斷和人接觸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另外,父母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表現,孩子有進步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使孩子的努力得到回應,滿足孩子心理上的期待,促使他繼續努力,獲得更大的進步。
肯定與表揚要注意適時適度、表揚要具體,以便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進步在哪裡。
要幫助孩子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指望一下子解決,也不要因為收效不明顯而輕易放棄,幫助孩子改變一種行為需要時間和方法,需要循序漸進。
Tips:
除了一些生來就偏於內向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們誤認為「膽小怯懦」外,也有一些孩子特定發展階段會呈現出來的「膽小」情況,其實也是正常的,只需要父母恰當應對,孩子就能順利度過那樣一個階段。
1.孩子害怕一些特定事物
女兒兩周四個月,本來特別喜歡看巧虎,可是最近幾個月巧虎里一個版塊叫安全我知道,就是告訴小朋友生活中的危險事情,比如觸電、登高、開抽屜夾手等,女兒看到就嚇得大哭甚至發抖,並且現在巧虎來了她連其他內容也不看了。
最近我常常觀察她,有的時候看動畫片有反面的或者長得比較可怕的人物(比如圖圖裡的牛爺爺),她也會鬧著不要看了,寶寶害怕。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看書上,家裡好多繪本,有的她一看封面就會很排斥,說什麼也不要講,其實我覺得有些東西和內容也沒有構成可怕的元素,她為什麼就會那麼地排斥呢?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她接受呢?看著她嚇得又哭又鬧又發抖,我是又心疼又無奈又生氣,怎麼辦才好呀?
孩子年齡還小,剛開始對外部世界產生自己的認知、看法,對一些特定事物感到害怕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不要勉強孩子接受。
越是強迫孩子接受和面對,越會引發孩子的排斥和懼怕。
隨著孩子年齡和心智的成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逐漸變強,媽媽要給孩子充分的成長時間,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和特質。
其次多帶孩子接觸新鮮事物。
尤其是多接觸自然界各種新奇有趣的動植物,增添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自然界很多自然現象的變化和規律,都會逐漸增強孩子對於新事物的接納速度和程度。
2.孩子怕黑
寶貝四周歲半了,每夜睡覺都要留個夜燈,每次換掉他都會大哭害怕,帶他出門在別人家還好些,特別在自己家裡,今晚停電他就哭了好久,就說害怕,抱著摟著都不行。
我該怎麼辦呢?
怕黑可能源自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這也是心理學家榮格的觀點,當人面對一個未知的洞穴,且需要伸手進去時,由於處於信息缺乏的狀態,便非常容易對未知感到害怕。
也就是說,當孩子對黑暗中周圍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感,他的安全感實際上也就大大降低了,這就是孩子對黑暗恐懼的心理根源。
3至6歲的小孩會怕黑,是正常的自然心理。
怕黑也是小孩對環境影響做出的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條件反射。
如果孩子平日經常接收到來自成年人世界的恐懼信息,比如說,有些父母經常用妖魔鬼怪來恐嚇、威脅孩子,就會使情緒尚不穩定的孩子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把黑暗看作一個裝有恐怖事物的容器。
其實,孩子怕黑未必是一件壞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怕黑是因為他的大腦有了初步的智慧,到了感知運動這個階段。
隨著自我的增強,智力也開始探索未知,並創造幻想。
有些父母平時喜歡跟孩子說一些故事,日積月累,孩子就會自己產生想像,認為這些電影、畫冊、故事裡的場景和情節也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想要緩解孩子怕黑要記住三點:
首先,父母應該相信孩子自己也有內在機制可以調節,正常情況下他們會隨年紀增長而改變怕黑的心理。
其次,父母要懂得去傾聽和了解孩子感到怕黑的真正原因,這比單純安慰更有作用。
後者通常只是為了幫助孩子消除不安、降低焦慮,對於解決孩子怕黑的問題沒有任何效果。
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內心,弄清楚究竟是什麼讓他感到害怕,他內心不安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
最後,父母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
比如可以留一盞小燈;或是講故事時,有選擇性地挑選故事內容。
父母應該注意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能量,而非有負面影響的恐嚇與威脅。
3.害怕大的聲音
「您好。
我的寶寶22個月了,最近總是說怕怕,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聽到特殊的聲音也說怕。
問他就說怕怕,一般就是晚上聽到聲音。
敲打或裝修的聲音。
」
這位媽媽給寶寶說明是什麼聲音,並且給寶寶一個情緒上的支持和鼓勵,都是很不錯的做法。
欠缺的一點是,媽媽可以再帶著寶寶一起慢慢嘗試著去做一做那些聲音,比如用小錘子敲敲牆壁,一起移一下椅子等,或者帶寶寶一起體驗各種聲音,比如氣球爆炸的聲音、腳踩塑料瓶等,讓寶寶親子體會一下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平時寶寶的生活環境不必刻意安靜,如果寶寶對於突然產生的聲音很敏感,可以平時給寶寶放一些輕音樂或兒歌,小一點聲音作為背景音樂,讓寶寶對於外界的干擾聲音有一定的「免疫力」。
我是培燕媽,搞不定的問題來找我,溝通QQ&微信都是54483002,公眾號:育兒思維導圖
孩子有這3種現象,說明正在長智力!爸媽千萬別大意
在寶寶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寶寶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而這些行為都是孩子智力發育的自然現象,但如果媽媽不了解孩子這些行為的意思,而認為寶寶是在「惡作劇」,甚至還訓斥、打罵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