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媽媽最應關心的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1個月:黃疸。

第2個月:哭。

第3個月:抬頭。

第4個月:添輔食。

第5個月:長乳牙。

第6個月:背奶。

第7個月:坐。

第8個月:爬。

第9個月:睡整夜覺。

第10個月:叫媽媽。

第11個月:站、走。

第12個月:斷奶。

剛出生的寶寶有那些注意事項呢?

1、保暖:新生兒皮下脂肪薄,相對體表面積大,容易散熱,而且,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如果太熱,水分過度蒸發,可引起「脫水熱」;過冷,新生兒自身產熱不夠會引起「硬腫症」。

因此,要重視新生兒的環境溫度、濕度,經常摸摸新生兒手腳體溫,及時增減蓋被、衣著,使新生兒體溫在正常範圍內。

2、餵養:新生兒消化功能差,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要堅持母乳餵養。

若無母乳餵養,可用嬰兒配方奶粉。

3、預防感染:新生兒抵抗力差,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儘量減少親戚、朋友探望,護理新生兒前應用肥皂洗手,洗乾淨手對預防新生兒感染十分重要。

家裡患有感冒或各種傳染病的人更不要接觸新生兒。

4、皮膚護理:新生兒的皮膚嬌嫩,保持皮膚乾燥和清潔十分重要,特別是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等,要每天洗澡、更換衣服,尿布濕了及時更換,每次大小便後都應清洗乾淨,女嬰清洗外陰時應從會陰向肛門擦洗,以防止肛門周圍的糞便污染陰道及尿道口。

5、環境衛生:新生兒居室要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整潔乾淨。

6、剛出生的寶寶要注意溫度和光線。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盛夏要適當降溫,而冬天則需要保暖,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里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7、 剛出生的寶寶要注意睡眠和睡姿。

睡姿影響呼吸,且新生兒頭顱比較軟,良好的睡姿有利於頭顱的發育。

建議有個舒適、厚度為1~2公分的小枕頭,中間稍微下陷,兩頭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臥或側臥,以避免壓迫胸肺部,建議在餵養後多採取側睡,以免溢奶或嗆咳造成窒息;在採取仰臥位時,應當經常變換體位。

8、剛出生的寶寶要注意五官護理。

注意新生兒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處的清潔,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

由於口腔粘膜細嫩、血管豐富,極易擦傷而引起感染,故不要經常用力擦洗口腔。

9、洗澡。

從醫學角度講,有條件的家庭應該每天給新生兒洗澡,但有時由於條件有限,洗澡時室內溫度難以保證,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則根據氣候來選擇兩次洗澡間隔的時間:炎熱的夏天,可每天洗1~2次澡;春、秋或寒冷的冬天,由於環境溫度較低,如家庭有條件使室溫保持在26℃~28℃,水溫在38℃~50℃之間,選用的浴液或肥皂應為對皮膚刺激小的嬰兒專用肥皂。

10、大便觀察。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若還未解小便者,應餵些溫開水,並用溫熱水洗臀部,促進其排尿。

正常新生兒大多數在出生後12小時以內開始排大便,新生兒出生1~2天內大便一般是黑綠色的,以後逐漸變黃、變軟、有粘性,大便性質比較粘稠,呈墨綠色,稱為「胎糞」,在生後2~3日內陸續排出。

請關注如下六點:

一、夜晚開燈睡覺降低孩子免疫力。

二、10月內的孩子禁止劇烈搖晃,傷害大腦,最重可致顱內出血和輕微腦震盪。

三、太陽直曬腳心、媽媽的微笑,提高孩子免疫力。

四、孩子六歲前用很熱的水燙腳,會造成偏平足。

五、孩子如果內八字,反穿左右鞋幾個月後能扳過來。

六、看電視多的孩子脾氣暴燥。

【小嬰兒不要再搖了】抱著孩子不斷抖動,哭得越凶,抖的越厲害,直到孩子睡去,實際上孩子是被抖暈過去了。

嬰幼兒在一歲半前是腦發育高峰,而且出生後額葉未完全發育,腦組織的發育慢於顱骨的發育,因此顱內空腔較大,劇烈的活動頭部會導致「搖撥浪鼓效應」,而最常見的是硬膜下積液。

(北大醫院兒科)

隨著寶寶出生,媽媽們每天都在與寶寶「鬥智鬥勇」中摸索前進,在養娃的過程中都有哪些趣事可以一起分享的呢?歡迎在底下留言及評論。

歡迎關註:育兒養女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