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著迷的」乳酸菌」飲料,喝的都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購買一些看似相似含乳飲料、乳酸菌飲料和酸乳,雖然它們看似差不多,但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乳酸菌飲料營養價值不能同酸乳相提並論的,而且乳酸菌數量標準不一。

有關人士表示,乳酸菌飲品非真正的「奶」,不建議消費者用乳酸菌飲料代替牛奶、酸奶來代替奶製品長期飲用。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乳酸菌飲品蛋白質含量

在超市,要購買乳酸菌飲品,一定會在奶製品貨架上找到。

大部分超市商家在擺放貨物時會將液體奶和奶飲品歸於同類放在一個貨架或者同一區域。

很多顧客也會將乳酸菌飲品與牛奶混為一談,認為是牛奶經過其它加工之後的乳製品。

事實上,乳酸菌飲料是經過調配加水加糖加添加劑後的酸奶。

但是要知道乳製品核心就是蛋白質含量,乳酸菌的蛋白質含量遠低於牛奶。

在很多超市,我們可以發現乳酸菌飲料與鮮奶、酸奶一同放置在奶製品的冷藏櫃檯。

其品種與數量已經蓋過了旁邊的鮮奶。

其中,較為熱銷的品牌有:蒙牛、伊利、光明。

但是,乳酸菌飲料跟鮮奶、酸奶相比,蛋白質含量是很低的。

一瓶300ml的伊利活性乳酸飲料每100ml蛋白質含量為1.0g,340ml蒙牛優益C原味每100ml的蛋白質含量為1.1g,比較熱銷的養樂多活性乳酸飲品每100ml的蛋白質含量也只有1.2g。

而一般的酸奶每100ml的蛋白質含量在2.6g左右,鮮奶的蛋白質含量更高,光明純牛奶的蛋白質含量為每100ml3.0g。

從蛋白質這一營養指標上我們可以看出,乳酸菌飲料遠不如酸奶、牛奶。

既然乳酸菌飲料不屬於奶製品,超市又將他們混合擺在一起,那我們作為消費者該如何區別奶製品和乳酸菌飲料呢?

「據專業營養師建議,最簡單的方法是看該乳製品的配料表中有沒有水,若配料中有水的成分那麼就是乳酸菌飲料。

同時,相關專家也建議消費者不要用乳酸菌飲料代替牛奶、酸奶而長期飲用,尤其是孩子。

乳酸菌數量標示標準不一

我們還可以發現,市場上的乳酸菌飲品宣傳力度很大,「乳酸菌」概念五花八門:活力C菌、A+BB復活益生菌、GOS益生元、植物乳桿菌ST-Ⅲ……讓消費者挑得眼花繚亂。

各種乳酸菌飲品的廣告也是各有說法,讓我們難以區分。

不僅飲品中所含乳酸菌名稱令人費解,我們還可以發現,基本上所有乳酸菌飲品會在瓶身處打上乳酸菌數量,但各個品牌產品所含活菌含量差異卻比較大,標準不一,這讓消費者很難辨別。

相關質檢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針對乳酸菌飲料有兩個規定性文件,即QB1554《乳酸菌飲料》和GB16321《乳酸菌飲料衛生標準》,對乳酸菌數量有這樣的規定:

出廠3天內產品乳酸菌含量必須高於1×106CFU/ml,即每毫升乳酸菌飲料中要含100萬個活菌;在銷售時,只要有活性菌檢查出來即可。

而據了解,目前國際指標已達到了1×107CFU/ml,即每毫升乳酸菌飲料中要含1000萬個活菌,我國的標準明顯偏低。

專家建議消費者,若對飲用乳酸菌飲品要求較高,可以依據國際指標1×107CFU/ml進行選擇。

同時專家還提醒,乳酸菌飲料需要低溫保存,飲用時離生產日期越近越好,以降低乳酸菌的衰亡速度。

乳酸菌飲料對於不同的人利弊也不同。

乳酸菌飲料的問題在於幾個方面:

①乳酸菌含量最高和活性最高的飲料主要是低溫發酵的酸奶類,但是因為口感的因素,目前市面的乳酸菌飲料都大量添加蔗糖。

②乳酸菌飲料中無論號稱幾百億,相較於腸道菌群的量而言都是非常少的,不足以產生巨大的腸道菌群改善。

但是是否能到達腸道?

可以,比例並不是非常低,通過我們對服用乳酸菌飲料後的腸道菌群檢測確實能明顯檢測到特定乳酸菌和雙歧桿菌豐度提高。

確實胃酸會殺死相當一部分的乳酸菌,但仍然是有一定量的活菌能到達腸道。

當然這裡面豐度上升的不僅僅因為活菌到達,還有一些是因為乳酸飲料促進了腸道內的乳酸菌繁殖。

那麼糖會被吸收嗎?

,但更多的不利的方面。

乳酸菌喜歡吃糖沒錯,不過通過基因組分析和代謝分析顯示乳酸菌的代謝優先仍然是以葡萄糖或蔗糖這類單糖為主,在缺乏這類糖的基礎上可以代謝其他糖類。

而腸道內其他的菌群代謝蔗糖的效率更高,繁殖效率也更高。

也就是吃下去的糖會促進不僅僅是乳酸菌,更多的是腸道內的其他菌群。

此外攝入的糖分不僅是由菌代謝,人體吸收的更多,直接的後果是代謝類的疾病風險和肥胖。

總的來說乳酸菌飲料確實能短期一定程度上提升腸道內的乳酸菌含量,但是效果有限,時效較短,通常48小時後就趨於平常了,因為攝入的乳酸菌很難長期定植於腸道內,除非你天天大量喝,這又可能導致另外的問題。

比如導致乳酸菌飲料依賴,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
,還有長期的糖分攝入帶來的不利相較於乳酸菌的益處要大得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