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臭美」,是對還是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小編想先請大家做一個小調查:關於孩子的衣著打扮,你可能比較贊同以下哪種觀點呢?
A.小孩穿衣服舒服最重要,美不美並不重要!
B.孩子每件衣服都是品牌的,要從小培養Ta的品位。
C.擔心孩子現在過多關注打扮,以後學習會分心。
D.喜歡打扮孩子,會為Ta搭配不同風格的服飾。
E.其他。
(歡迎大家寫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上面這些類型,你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小問題的背後,我們更想關注的是,你注重過孩子的美感教育嗎?在生活中,你是否已經在不自覺地向孩子傳達著你的審美理念?
泰戈爾曾說:「教育的最後目的不是教授技能,而是叩擊心靈,如果一個人能對路邊一叢盛開的矢車菊動容,這就是成功的教育。
」當孩子有了感知美的能力,並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那麼他長大以後,在同樣的經濟條件下、同等的社會地位之下,其生活品質會比別人更高,更容易感受到幸福,這是美育對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意義。
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讓孩子擁有這種能力呢?
1.捕捉孩子的審美敏感期
「實際上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在孩子3歲左右,你可能會發現他突然對穿衣打扮產生興趣,或者表現出一些完美主義的傾向,比如水果上不能有斑點、果汁不能灑出一滴,並開始關注身邊的環境和自我的完美,這些都標誌著孩子進入了審美敏感期。
這個時期,孩子會本能地嘗試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和感悟,而他們審美的標準就來源於成人的世界。
也許你會疑惑自己從未向孩子傳授過「美的教條」,但美育正是不自覺地滲透在生活中的。
一身舒適得體有品位的衣著,一盤用心烹飪的精美食物,一束擺放在餐桌上的裝飾鮮花……你生活中的審美追求,都會通過這些日常的小細節,傳遞到孩子的精神氣質中。
所以,父母要認真地把生活過得細緻美好,永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引導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這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2.鼓勵孩子發現美和感受美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
——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藝術在生活中,生活在藝術中」,擁有得天獨厚的藝術資源的巴黎,一直倡導這種充滿藝術樂趣的生活美學,大量與藝術親密接觸的機會,使得藝術元素成為人們生活里如影隨形的一部分。
來自不同國度的詩人、作家、畫家、音樂家不約而同地聚集在這裡汲取藝術的養分,創作出無數滋養世人的名篇佳作。
其實,美好的東西對孩子同樣具有天生的吸引力。
如果我們的孩子有幸在童年時接觸到各種美好的事物,比如美不勝收的風景、美輪美奐的建築、高雅的藝術作品、充滿美感的生活氛圍……那麼今後無論他去到哪裡,經歷些什麼,這種對美的感知和享受都會浸潤他的內心,並伴隨終生。
你還可以這樣做:
與孩子一起去山河湖海體驗大自然的美。
帶孩子去音樂會、藝術展,感受藝術的美。
培養與美有關、與利益無關的興趣愛好。
通過賞名畫、聽名曲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3.引導孩子創造美
「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
」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
感受和品鑑藝術作品能培養孩子對美的嚮往,而創造美的過程更能激發孩子深刻的審美體驗,提升他們的審美表現力。
由於幼兒的直覺感知比成人發達,他們對色彩的感覺更靈敏和強烈,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水果拼盤、裝飾房間、繪畫塗色等輕鬆的小遊戲,讓孩子在自由的想像與創造活動中培養獨特的審美個性。
同時,由於孩子的思維較少受到理性的干擾,他們的作品往往和藝術大師的創作有著相似的感覺,所以當你看到孩子畫了一幅毫無邏輯的畫時,不要予以質疑或批評,孩子的畫是用來「聽」的,讓他講給你聽。
美是讓生活更有趣、更幸福的方式之一。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感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功用,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使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和與發展,以達到完美的生活。
」
回到文章開頭的小問題,不論你曾是實用主義的追隨者,還是堅決執行「只選貴的,不買對的」,希望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重視孩子的審美教育,鼓勵孩子的愛美之心。
在帶領孩子追尋美的路上,願我們少些功利心與攀比心,多些示範與鼓勵,因為讓孩子學會感受美所帶來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關注億童古立古豆微信號(微信ID:guligudou),和我們一起探討育兒,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也許會變成一件真正輕鬆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