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大小便會導致兒童的心理障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要過分提醒孩子是否需要大小便

很多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頭兩個月,持續性地大小便無法控制,嚴重者有時一天要尿4次褲子,大便也會往褲子上拉。

許多家長非常惱火地說:「怎麼搞的,已經改正過來了,現在又開始了。

」面對家長的焦急和孩子的情況,我在想是老師工作沒有做好,還是另外有原因?

有一天晶晶(3歲)哭著從教室里走出來,我抱起她問怎麼了,孩子除了不停地哭,面無表情,也不回答。

我把她抱進教室,老師接過晶晶說:「她一尿褲子就哭,而且哭很久。

」我說:「能不能提醒她上廁所。

」老師說:「你剛問過她,一轉身,她就尿了,她已經很緊張了。

」過分提醒,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

丹丹兩歲半來到幼兒園,天天尿褲子,更嚴重的是,幾乎天天拉褲子。

儘管每天拉完,老師都把她帶到廁所,告訴她應該拉的地方,但她還是站著拉到褲子上。

這種現象持續了近一個月。

有一天,我問孩子為什麼要拉在褲子?她高興地回答:「很快樂!」當我尋問家長時,她爸爸說曾經為拉在褲子的事打過幾次,後來這毛病才改了,誰知一上幼兒園又開始了。

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個月,兩個月後,不再拉褲子、尿褲子了。

2歲後的孩子屎尿拉在褲子上有可能是太緊張

5年來,我們發現有80%的孩子,在入學後的頭兩個月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老師的總結說:家長對孩子的大小便太緊張、太嚴厲,所以一到一個環境自由的地方,孩子們一放鬆,這種因畏懼成人的責難而控制的大小便,又失控了。

在人的童年有長達兩年的時間,孩子處在大小便頻繁時期,有長達五年的時間,孩子們才能完全地處理好大小便問題。

有著如此長久的讓父母和成人感到麻煩的時間,難道就不會產生心理問題嗎?

大小便的處理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在弗洛伊德理論較普遍地影響世界的那些年代,在國外許多母親依據弗洛伊德的關於肛門階段會導致成人患心理障礙的理論小心地照顧自己的孩子最早幾年的大小便。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生命的頭一年大小便無控制能力,排泄對嬰兒來講有一種快感。

但到兒童生命的第二年,就開始學會控制排泄。

這兩種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性格,前者會遺尿,象徵的意義是可能會非常慷慨大方,願意把他擁有的一切贈與別人。

後者有便秘現象,象徵的表現為吝嗇、小氣、整潔以及有至善主義的傾向。

我們不去討論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否正確和科學,但是因成人處理兒童大小便問題造成兒童時期心理障礙的孩子,在我看來占90%~95%。

在國外幾乎沒有父母在孩子一兩歲時,把著孩子的腿讓孩子撒尿。

他們讓孩子穿尿褲,自然地度過這一困難時期,但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從這種普遍性來看,父母對孩子的大小便是緊張而恐懼的。

大人的訓斥會讓孩子有心理陰影

在幼兒園裡,很多孩子尿一急就哭。

很多孩子一想起要尿尿,臉色就變了,慌張並且害怕。

很多孩子只要想去尿尿,就脫了褲子,一步步艱難地蹭到廁所。

很多孩子尿急時,做出一種姿式,老師問他是不是要上廁所,孩子會矢口否認,等老師一轉身就尿褲子。

甚至有些近5歲的孩子,都無法自己處理和解決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問題。

很多孩子便秘,不敢喝水,看不到廁所就沒有安全感等等現象,都有可能是父母過於關心孩子的大小便而造成的。

父母從擔心過多地洗尿布開始頻繁地把著孩子尿尿,因為怕孩子尿濕褲子給大人造成麻煩而訓斥孩子,給孩子臉色看,甚至打屁股,威脅等等,長達幾年下來,恐懼感和一系列因恐懼造成的問題就接踵而來。

很多大孩子,甚至大人對小便的恐懼感都未消失,常常以夢的形式出現,如找不到廁所,找呀找,終於找到了,放心大膽地尿,結果尿床了。

林林剛到5歲,有一天媽媽接她回家,走到路上,媽媽發現林林不斷地在後車坐上扭動,就忙問:「林林你是不是要上廁所?」林林說:「不!」說完後還有意問:「媽媽,你是不是一看我這樣,就認為我尿急了?」媽媽說:「是的。

」林林說:「我沒有尿。

」等媽媽轉身騎上車子不到兩分鐘,林林就尿褲子了。

林林媽媽非常生氣。

她對我說:「為什麼?我還問了她!」媽媽並沒有意識到,5歲的孩子在自己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基本的生理問題時所伴隨的恐懼、羞愧、緊張、自卑……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那麼把控制大小便這一能力上升到社會屬性中來評判之前我們就會有所選擇了:是過早地以社會要求來規範孩子的生理髮展還是等待孩子的生理成長獲得充分的發展後自然地在社會生活中學習以滿足社會要求呢?

耐心地對待孩子

訓練孩子,讓孩子的大小便附合社會要求是對的。

但頭兩年,尤其是頭一年,讓孩子自然地尿在尿褲中,或者觀察孩子大小便的近乎準確的時間,把孩子放到兒童便盆上,做一點小小的訓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當孩子生理上的成熟而能學會控制時,訓練才能開始。

但並不是強制性的。

依據那些對兒童的大小便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們的方式來做,對我們似乎過於艱難。

但這些專家根據對兒童的觀察給我們提出的觀念有兩點是應該接受的:一是兒童對待大便的態度同成人不同,他們對自己的大便有一種自豪感,所以從排大便中得到樂趣是幼兒早期的特性反應。

不要因此打孩子,儘量不給孩子這種機會就是了。

二是,不論怎樣的訓練,基本原理是培養兒童的自願意識,要不得一點強迫。

美國的兒科醫生丁·貝里·布塞爾頓博士指導了1170名兒童按此方法進行訓練,其中有80%的兒童居然同時在平均年齡為二十八個月時成功地控制了便溺。

在他的案例中,到5歲仍舊尿床的只有1.5%。

(與些相對照某一國家在18歲時的尿床率為15%)。

我們成人要有耐心,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想成為大人,天生有處理好大小便的趨向,也最終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否則,過於急切地完成這個過程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將伴隨孩子一生

大家如有幼兒教育、益智方面的問題,請訂閱幼兒教育專家的微信公眾號:bb-ed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