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的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周跟C媽媽邊吃邊聊,她說:「焦慮,我從來沒有感覺到焦慮呀?!」一起來看看她是怎麼做到這點的:

善於反思

講話中,「反思」兩字是C媽媽出現頻率最多的詞。

孩子出現了問題不是上來就指責,而是耐心地先考慮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來找方法。

如果孩子有一次考試沒有考好,她不是指責分數太低,而是和孩子一起反思出現低分數的原因。

她常在散步中反思自己,感覺有不妥處就大膽地否定自己。

我接口道,沒有否定就沒有進步。

她認為帶孩子也是一項事業,這比扶持一個公司上市有價值多了。

但她不會把全部時間都灌注在孩子身上,她也給自己設定獨處時間,堅持自己的愛好,會去練瑜伽,去購物,也會追劇。

看來犧牲自己並非美德。

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曾說:「在一個淺薄浮躁的世界上,人們需要的是本質;在一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上,人們需要的是反思

"

一起成長

C媽媽已經達到相當職級,但她說會主動撰寫本部門的簡報,她的語文不是很好,但通過多練筆,自己寫出的東西也越來越像樣了,只有寫才會寫。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在孩子作文時能有針對性的輔導,而不是簡單跟孩子說一句「好好寫」就完事了。

關鍵是突破自己心中的障礙,把「不行」從自己的心智庫里去除掉,過去自己不行,通過自己實幹,也會變的能行。

把跟孩子成長與工作結合起來,能寫和能說都非常重要,他們也不報什麼寫作、演講培訓班,和孩子一起練,結果她的孩子成為班裡最能講的一個,有什麼要在全班講的事,老師都會安排他來,果真是只有做才能得到

慎加媽媽群。

聽C媽媽這番話,我就肯定地問她是不是很少加媽媽群,果然,她很少加各種媽媽、家長群,她認為在群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信息,反而有些負能量,也影響自己的獨立思考。

想起我寫的《我已經被「群」,憑什麼讓孩子卓爾不群》,顯然C媽媽又是我這篇文章的生動注角。

興趣班少而精。

也讓孩子上興趣班,但很少,而且是著眼於孩子成長,尊重孩子意願來選擇。

比如圍棋,這是一項培養思維的運動。

起先他們在一般興趣班學了三四個月,正好幼兒園組織圍棋比賽,那天,她看著比賽教室里一個個孩子走出來,自己的孩子卻遲遲不出來,結果是她孩子打遍所在幼兒園的對手得了第一名,包括在某著名棋院裡學了兩年的對手。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C媽媽在工作中,會經常跟一些名企業家交流,通過交流她感悟到,作為成功人士的核心素質之一,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只有知識。

所以她跟孩子選擇的是公立學校,這樣自己支配的時間會比私立學校多些,在這些時間裡她會重點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還設置了勞務費,比如外公的公交卡丟了,補辦勞務費50元,然後外公會帶著孩子去辦理公交卡的地方,隨手拿出一張報紙看起來,剩下的事就全交給孩子辦理,孩子跑上跑下辦好後,外公樂呵呵地從口袋裡掏出50元交給孩子。

這個暑假又和外公外婆去了東北,整個行程吃住行玩攻略都由這個小學剛念完的孩子來完成,之前C媽媽很歉意地對兒子說,自己太忙就不能陪他們去了,需要他來照顧外公外婆,結果人家兒子喜哈哈地說,「那我豈不是大BOSS了」。

順應孩子的天性。

C媽媽是從小學二年級才開始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培養,這之前就是讓孩子玩,畢竟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英語培訓班也是從二年級開始參加。

之後都是根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天性因勢利導,比如孩子喜歡圍棋,那就創造條件讓孩子來學習,整個過程顯得自然而有序。

也不要打罵孩子,C媽媽說如果打罵能解決問題,那天天打罵不就成了,這非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出新問題。

一定有耐心,有些事情急不來。

家長不能成為老師助教,要發揮出家庭教育獨具的功能。

不能只是在技巧上使勁,還要打好各方面基本功,這樣孩子後勁才能足。

這讓我想起《笑傲江湖》中「氣宗」和「劍宗」之爭,顯然我們很多家長只是滿足於孩子眼前技巧的訓練,而忽略了管長遠的內在素養的提升。

允許孩子成為平凡的人。

我們把能做的做了,剩下就看兒子的造化了,沒有讓他一定要成名成家,做個平凡的人也不錯。

」C媽媽的話很樸實,其實我們決大多數都是平凡的人,卻偏偏想讓孩子成為堯舜禹,於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焦慮來焦慮去。

C媽媽告訴兒子學習決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更好的成長,這次初中提前預考,兒子取得第4名,但她告訴孩子,雖然是初中,還有比分數更重要的。

比如要有思想,有批判的能力,她直接給我們聽了一段她兒子向老師指出問題的錄音,說話語氣很誠懇,顯得很有禮貌,說話內容層次清楚,很有邏輯。

老師聽得很高興:「很多孩子沒有提出問題的勇氣, 有的提了也只是說這道題出錯了,而這個孩子首先態度上很有禮貌,他不只是告訴我錯了,而且也一條條告訴我錯在哪裡,有些什麼建議,讓我不服不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寵兒就是殺兒

中國古語說「捧兒無異於殺兒」,西方教育理念認為「太過完美的童年是一生悲劇的開始」。話雖不同,但都是一個道理,溺愛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李天一」事件引發了許多普通家長的反思:無論富貴與貧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