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會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覺察是否在替孩子做選擇

晚上,陪小羽看繪本,她在沙發上坐著,請我幫忙給她拿本繪本,我給她拿了《肚子裡有個火車站》,遞給她。

她說:「我要看《爺爺帶我騎單車》」。

奧,我突然意識到,我又在替孩子做選擇。



奶奶摘韭菜,小羽湊過來,要伸手拿韭菜,奶奶趕緊把韭菜拿一邊,說:「小羽不動,這韭菜上有泥,弄髒手。

」再三嘗試,都被奶奶阻止。

我給奶奶解釋:需要讓孩子自己體驗,她體驗後才會知道什麼是黏黏糊糊的感覺,而且孩子體驗後作出什麼樣的選擇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這個行為本身更有意義。

當我們一次次的阻止她嘗試做某件事情時,她就會沮喪,慢慢就不會想去體驗,想去思考了。


有研究人員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基本需求,即做我們自己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

經歷自主感很重要,一種我們是自己行為「創始人」的感覺。

2歲左右時,小羽特別明顯,強烈要求自己穿衣服、洗手、吃飯……事實上,她能完成什麼程度無所謂,關鍵她能夠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她的自主權受到尊重。

即使嬰兒,也應允許選擇

即便是很小的嬰兒也可以被允許進行選擇。

他們對何時想要吃東西、如何被人抱、玩哪種玩具……都有自己明確的喜好。

我們要隨時關注他們在告訴我們什麼,儘可能尊重並滿足他們的要求,而不是強調固定的飲食和睡眠時間表,或用一種娛樂我們而非真正取悅他們的方式和他們互動。



學步兒更有能力表達他們的願望,如果這些願望沒有被滿足,他們會有更多辦法表達不快。

當然,伴隨著將事情依照自己願望安排的能力,也會帶來引起衝突的可能性。

記得小羽1歲半大時開始研究如何開關玩具,當她摸索到的時候,會很驚喜,我也為她的新能力豎大拇指。

此時,你會發現挑戰來啦,「我關掉一個吵鬧的玩具,她就重新打開,而且還要抱著睡覺」,而此刻我只有兩個選擇:聽我的或聽她的,要麼讓她一直開著玩具,要麼讓我關掉玩具(最終我決定讓她開著。

共同解決問題

不過孩子再長大一些,就會有更多解釋和討論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真正的突破,我們不再迫於選擇讓步或者強制,現在可以利用第三種可能性,即共同找到解決之道。

我們不僅要盤算出該給孩子多少選擇的機會,該給他們多少百分比的決定權,還要想出用什麼樣積極主動和互動的方式幫助孩子做決定。



一項有關養育行為的早期研究證明,當孩子被給予很多做決定的機會時,他們會變得更加「活躍、外向和率真」。

不過在更近觀察之後發現,僅有自由還不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高度互動」也是必需的。

總的來說,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支持孩子做選擇的能力,幫助他們感覺到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

我們的工作就是豐富他們的自主感,與他們共同思考如何協商找到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例如睡覺的時間、晚上必須回家的時間、去哪裡度假,等等。


如果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即便我們不贊成時,實際上我們是在冒險向其傳遞我們根本不關心他的行為,洗刷自己的責任。

例如,對孩子過度看電視這件事,雖然十分不滿,但有的家長選擇放任不管,因為他們發現讓孩子有事做且保持安靜是件很省心的事。


針對孩子過度看電視這件事情,更有建設性的反應更有建設性的反會從聆聽開始,這不僅能讓孩子感覺到被傾聽,而且你也能從中了解更多幕後真相。

電視節目和電腦遊戲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沉溺其中的孩子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抑鬱,或者藉此逃避其他活動(包括社交互動),箇中原因需要我們關注和處理。

除了聆聽,我們還需要坦陳自己的感受,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咱們談談怎樣做既對你公平又能解除我們擔憂。

咱們一起想出辦法,再試試看。


這可能意味著雙方共同找出限制電視或遊戲時間的合理辦法,同時還可以具體向孩子說明哪些節目或遊戲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以及為什麼)。

但這還只是討論的開始,我們還需要探究為什麼電視變成孩子最佳朋友的深層原因,我們還可以決定花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參與孩子協助選擇的活動。


過程重於結果,這應該是鼓勵孩子思考、設計、參與找到解決辦法的過程。

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在乎他們的需要,我們重視他們的想法。

任何想要將孩子培養成思路清晰和自信,而非問題少年的家長,都應該想像一下在這兩種氛圍里生活幾年後的影響:一個是充滿共同解決問題的氛圍,另一個是家長包攬全部重要決定的氛圍。

實際上,我們無須猜測對比後果。

有大量數據證明,如果家長樂於協商,在聽到孩子的爭論理由後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那麼孩子會更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科恩在《無條件養育》書中提到,研究結果證明能夠參與家庭決策權的青少年會更傾向於信賴家長,樂於分享自己的許多想法。

他們還會對自己感覺良好,更喜歡學校,喜歡更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如果自主權足夠充分,他們還更可能不惹是非。

最後,小時候受到家長鼓勵獨立自主的孩子,上大學後會比同齡人更自信,並且更容易堅持不懈地面對困難或失敗。

因此,幫助孩子感受到自主權,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對於家庭和學校,對於即時效果和長遠目標,都很有意義。

想想吧,生活給予我們無數個從小到大的選擇,我們希望孩子有能力深思熟慮地處理好它們。

孩子學會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無條件養育》讀書有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規則式教養 家長觀念最重要

當你面對各種情況時,反應前需要至少3秒鐘去思考。事先思考你的反應是否恰當,或是孩子會不會反感。一旦你有了想法,選擇最佳的那個。有時候你可能會有衝動想要打孩子,尤其是你被反抗的時候。但是要有耐心,...

孩子沒主見,家長該反省一下自己了

大人都喜歡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們性格溫和,很少與人發生矛盾,為父母省了不少力氣。可如果孩子過於順從,凡事沒有主見,總是把「我要不要怎樣」、「我應該怎樣」掛在嘴邊,就不是一種好現象了。孩子終有一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