贇課堂筆記|心理諮詢師黃鐘妮《如何從小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贇課堂》邀約母嬰圈大咖定期為寶媽們分享關於備孕、孕期調理、產後修復、幼兒教育及家庭關係等。

講師介紹:黃鐘妮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在德瑞姆從事心理諮詢工作3年

積累400小時左右的個案諮詢經驗

主要擅長領域:親子教育、情緒困擾

無論是誰,我們都希望自家寶寶是那種情緒很穩定,不會隨意哭鬧,然後懂得很好的吃飯,表達自己的情緒的那樣一個乖孩子。

就像我們平時也會更加喜歡跟那些情商高,懂得說話的藝術,不會隨便發脾氣的人接觸交朋友一樣。

甚至說那些朋友他還能較好的處理一些消極情緒。

那麼,如何從小就把一個孩子的情商提高起來?這個可能是我們所有家長都會非常關心的。

首先我們就得知道小孩子的情緒跟成年人的情緒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我們如何去理解小孩子他最基本的一些情緒?並且我們得知道他其實背後到底有些什麼樣的一些需求。

再來呢,就是我們得知道父母和家庭在孩子的情緒管理中起到了怎樣的一個重要的作用?通過這個作用,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引導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的能力。

那麼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情緒到底是什麼?以及孩子的情緒跟成人的情緒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情緒為什麼會出現或者它什麼時候出現?有時候我們大人都未必會去很認真的去研究。

但是我們會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當一個人又冷又餓的回到家裡,看到家人已經準備了非常豐盛的晚餐,我們吃下那些熱騰騰的飯菜之後,就會感覺整人都非常滿足和幸福。

另外當我們非常想要一樣東西,但是人家告訴你這東西不能要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覺得很失落,然後很遺憾,這個遺憾和失落,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

這樣子我們就能明白,其實我們的情緒通常都以身理或者心理上的一些需求息息相關。

當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出現負面情緒,比如剛剛提到的很失落,很難過,很失望。

當時需求被滿足的話,我們的負面情緒就會迅速消退,變成一種正面而積極的情緒,比如放鬆,愉快,興奮之類的。

除了需求是跟情緒有關的,其實情緒也是非常動態,會隨這情境的轉變而轉變的。

舉個小孩子的例子,就小孩子有些比較怕生,比較內向。

那麼當他們在一些陌生人比較多的環境下,他們就會顯得非常緊張,然後很害怕,依偎在爸爸媽媽身邊。

當陌生人越來越多他們也會越來越緊張,那反過來當陌生人開始少了,就熟悉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的時候,他的緊張就會逐漸的放鬆下來,他的害怕也會逐漸的沒有了。

再來說說小孩的情緒跟成人的情緒相比到底有哪些不一樣?首先其實小孩子的情勢他會比較善變,因為他們還是小孩子,大腦發育的情況以及社會情感的一個發育的狀況還沒有非常完善,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像成年人一樣非常好去控制情緒。

所以我們看到的小孩的情緒,就有時候會顯得非常衝動非常善變。

有很多家長喜歡逗孩子,就一會兒逗他們哭一會兒都他們笑,我們會覺得很有意思,就他們怎麼情緒的波動會這麼大?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破壞孩子一個穩定性,所以不提倡家長們這麼去逗小孩玩。

第二個特點是小孩的情緒表現會比較誇張,小孩子他的喜怒哀樂都非常的明顯。

他們哭也會很大聲的哭,不會那種默默的哭泣,然後笑也非常張揚,大人可能會覺得他們笑的好瘋瘋癲癲。

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寶寶太喜形於色了,就不符合他們所期望的那種非常穩重的小孩子,然後看著像小大人一樣的那種期望,其實這真的是對小孩要求太高了點。

一般三到六歲左右的孩子,他的自控能力本來就是處於一種發展性的狀態,所以他們不擅長去隱藏什麼,也不擅長去抑制自己的表情,都是非常直接的用這種言語和肢體來表達。

不高興就哇哇大哭,高興了他就會手舞足蹈,然後興奮的時候就纏著爸媽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這種願意把自己情緒非常完整地表達出來的狀態,說實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我們在成年人身上看不到這個特點。

而且在小孩逐漸長大了之後,他們的情緒自然而然的就會比較內化,不那麼明顯的表露出來,自然也就不那麼容易讓父母讀懂他們的心了。

第三個特點是小孩子情緒他很容易受到感染。

不知道家長是不是看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有些小朋友在跟同齡人一起玩,然後玩著玩著一個小朋友哭了,然後其他小朋友也跟著一直莫名其妙的哭,然後整個場面就失控。

這也是小孩子他們情緒一個非常明顯的特性,就是他們特別容易被感染,並且把別人的情緒和自己聯繫在一起,可以說這真的是一種非常強的共感能力。

雖然說遇到這種陪小朋友一起哭的情況讓爸媽很頭疼,但是當爸媽和家人有什麼不開心的時候,其實小朋友這種能力也會顯得非常貼心。

也許有些家長也會特別好奇,為什麼小孩的情緒會有這樣的特點?其實小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還在成長階段,他們也沒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或者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境,所以為了讓自己儘快獲得幫助,他就需要非常迅速的,然後非常明顯,甚至誇張的去表現自己的需求,通過情緒來表達。

反過來成年人為什麼沒有這些特點?成年人更需要去獨立處理這些問題,因此就逐漸發展出來他們對情緒的一個控制能力會更好一點。

因為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他不能用情緒去面對,更需要用理性去面對。

接下來說說孩子最基本的四種情緒,當然這也是我們成年人最基本的四種情緒,那就是快樂,憤怒,悲傷和恐懼。


也許有些家長覺得快樂有什麼好說的?不就是小孩很開心的在笑嗎?其實快樂這個情緒是積極的,也是強化小孩子良好行為一個非常好的助力。

也就是說他快樂的情緒,一般是孩子他所期盼的目的達到了之後,他的需求被滿足了,緊張感被釋放了之後,自己身體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愉悅感和舒適感,所有人都很喜歡這種感覺。

所以說在這種愉悅的情緒渲染之下,家長可以正好的去進行一些正面的教育,把孩子對於這種愉悅感受和你期望他的行為聯繫在一起。

這樣子其實可以促進孩子更多的有一些爸媽希望的行為出現。

第二說說憤怒,很多家長是非常不喜歡孩子有這樣的負面情緒的,尤其是憤怒,因為感覺好像攻擊性最強。

其實的憤怒是個很不錯的情緒,因為那是孩子在努力的保護他自己,因為憤怒的情緒總是在個體遭受到攻擊,威脅,羞辱,這種強烈的刺激之下它才會出現的。

只有說他有自己的一個能量感,覺得對自己是有把握感的時候,他才會有能力去體現出種憤怒,用這種憤怒,來避免自己進一步的受到傷害。

所以當家長發現小孩子是怎麼這麼生氣或者他在那邊一個勁的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著急著去讓他不要發脾氣或者不要生氣。

其實可以更加合適的去了解一下他為什麼生氣了?到底是什麼東西引起了他的憤怒,可以幫孩子一起去找一些合理的方式,去排解他這個憤怒的情緒。

然後第三講一下悲傷這個情緒。

這情緒在大人看來其實非常沉重,但是對小孩子而言能夠引起他們悲傷的事物其實非常多。

因為他們的世界很小,所以對於每一個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事物,他們都是傾盡了自己所有的感情的。

所以失去任何一樣東西,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玻璃珠或者一個很破舊的玩具,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

大多數時候,父母親都不能理解小孩的悲傷,因為他們大多是用成人眼光在判斷小孩這個悲傷是不是值得?因為成年人的悲傷會因為重要的人的離世而出現,其實小孩也一樣,他們的悲傷會緣於他們所希望的一個陪伴和期望失去了,那在小孩的世界裡他不太能夠理解。

小孩的世界他不太能理解抽象的情感寄託,所以他會把期望和陪伴的寄托在身邊很多事物上,比如說一個洋娃娃代表著媽媽的陪伴,一個小熊代表著爸爸的陪伴。

所以當洋娃娃和小熊沒有的時候,他當然會非常傷心的在那邊哭。

作為家長想要去制止孩子這樣子的一個哭泣,最好的辦法其實是理解他的悲傷。

並告訴他這個東西失去了,你是很傷心,但是你想要的這種陪伴可以有其他的東西來替代。

可以說悲傷其實會讓孩子更加懂得去珍惜一些事物。

最後說說恐懼。

對小孩子而言所有新鮮的,不熟悉的,其實都會讓他有一種對於未知的恐懼感出現。

也許對成年人來看有些事情並沒有什麼威脅的,但小孩子也會害怕的不行。

如果說家長在那裡一個勁的去迫使小孩子去嘗試,其實對小孩子來說,會給他帶來的一種影響就是他會越來越怕。

因為作為一個幼小的生命體對未知事物保持畏懼和距離,是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可以說正是這種恐懼的本能,才會避免他們會遭受更多的傷害。

在成人看來沒有必要恐懼的事情是需要家長帶領孩子去嘗試的。

因為在小孩的世界裡,恐懼的事情可以通過父母的陪伴去緩解他們的一種緊張感。

在家長的帶領下,將他自己對安全這個概念,一點點去擴充出來的話,能夠讓他們辨別什麼是需要迴避的?哪些是可以嘗試的?那這個就可以成為小孩子未來去克服恐懼感的一個力量的源泉了。

所以他其實克服恐懼,最主要的是要源於父母的一個保護和指導。

父母和家庭對小孩的情緒管理有哪些重要作用?

首先家庭環境其實是孩子去模仿和觀察他人情緒,調節能力的一個榜樣。

也就是說作為寶寶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其實都對寶寶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爸爸媽媽是怎麼表現他們的笑容的,是怎麼表現他們的悲傷的,其實這不僅僅體現在表情上,更多的會體現在一個情緒的處理上,並且無論好壞,寶寶都看在眼裡。


以前在諮詢過程當中遇到過個小孩子,他大概就三四歲,每次生氣或者不開心的時候,他就用手去撓子的臉或者抓自己的頭髮。

媽媽當然是對於這樣的一個行為十分擔憂的,她就怕小孩子以後會出現更加自殘的一些舉動。

這時候其實觀察到一個細節,就是每次當媽媽自己表現的很擔心或者說她很擔憂的時候,她自己會用手拚命很用力的去撐自己的腦袋。

然後當媽媽很生氣的時候,她就會把手指插到頭髮里,然後在那邊使勁的抓,臉色非常鬱悶和愁苦。

小孩的模仿能力其實真的是無時無刻的,所以其實她這樣子的行為是落在小孩眼裡的,讓小孩成了他表達一些不開心的方式。

父母對小孩情緒影響第二個特點是爸爸媽媽對小孩情緒的一個評價和反饋,其實代表了小孩他會做判斷說自己是不是該有這樣的情緒。

很多爸媽其實對小孩的情緒反應有自己的一種判斷,就比如我有個小侄女,他們家生了二胎,然後那個小侄女就變得非常粘人,而且比以前更加敏感愛哭。

我就聽到家中長輩會這麼說她,說這孩子現在怎麼變得越來越奇怪?以前還挺聽話的,現在動不動就哭?而且還會故意去戳她妹妹讓她妹妹哭。

我其實保留我對這樣子一件事情的看法,想著找機會去好好觀察一下我那小侄女。

然後機會就來了,在一次家庭的聚會上面我跟著小侄女遇到了。

就仔細的看了看這個小姑娘,其實感覺有那麼點心疼。

因為大概一兩年前也見過她,她其實還是個挺活潑的小姑娘。

但她現在卻看不到小孩身上那種就很充滿活力的那種張揚的感覺。

有些長輩在誇她安靜乖巧,但是我卻覺得她好像總是在忍耐著什麼?

因為她想要什麼的時候從來不會開口問別人要,就好像她怕開了口,大人就覺得她多事兒覺得她不懂事。

所以當她需要提什麼要求,比如說要媽媽抱或者要爸爸陪著玩的時候,她就會用眼神去暗示,但如果暗示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她就覺得非常委屈,所以就開始眼淚汪汪的要哭。

那大人當她出現這樣一個反應的時候給她什麼回應呢?意思是你都四歲了,不要動不動就哭,你看看小妹妹多乖啊!就在那邊好好睡覺的。

說實話那一刻我其實覺得她一定挺委屈的。

她是盡力的想要表現的很好,表現的很懂事,符合爸媽的一個期待。

但是她有她的需求,畢竟她只是個小孩子。

但是為了得到大人的認可,她只能盡力的去壓抑自己的情緒,壓抑住自己那種也想被好好的去關心,也想被眾人包圍的那種感覺。

其實爸媽如果不去體會寶寶的心情,而是是帶著一點否定或者說圖自己方便,那就隨隨便便給一個回應的時候,就會讓小孩子形成那種壓抑自己情緒的處理方式,或者這孩子更大一點就會變成一種強烈的反抗的狀態。

第三個關於家庭對小孩子情緒的影響。

就是家庭的一個氛圍,因為在小孩子的眼中,爸爸媽媽就是他整個世界的組成。

站在寶寶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的世界裡充滿著爭吵,基本上就等於是世界大戰了,你還能好吃好睡嗎?一定是有什麼風吹草動的,有什麼聲響就緊張的不行了。

那這樣子一種家庭環境肯定是不利於小孩子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的。

另外還有一種父母,他平時會在孩子面前去抱怨生活得不滿,表達自己頹廢和消極的情緒,這個其實給小孩子影響也不是特別好。

聽說有些爸媽,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對著家裡人去抱怨,然後甚至說動手摔東西,發脾氣。

那在小孩眼中,他其實就看到了一種發泄情緒的辦法,是比較消極和暴力的。

爸媽如果把這些負面東西傳遞給他,讓他會覺得這個世界上就是充滿那麼多不好的事情,讓他覺得這個世界可能就多了很多的煩惱。

其實作為父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為母則強,當寶寶還沒有能夠獨立去面對這個世界的各種煩惱之前,爸媽其實是要成為他們的保護傘,給他們傳遞一種感覺是好多事情都是可以想辦法去擔的住的。

當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

基本上爸媽對孩子出現的負面情緒都感覺很頭大。

比如說在大庭廣眾之下無理取鬧大吼大叫,要麼在都需要安靜的環境下突然尖叫,影響到別人了。

或者有些寶寶非常敏感膽小,一遇到陌生的事情就一驚一乍,抱著媽媽的大腿不放。

無論是哪一個負面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爸爸媽媽都會內心有一種焦慮和煩躁感,就會有點想要忍不住去對寶寶大吼大叫,希望他把這種情緒停下來。

到底怎麼做才能給孩子一種爸爸媽媽情緒很穩定,態度很溫和的感覺呢?

首先可以試的一件事情就是調整音調。

音調的高低其實可以傳達出一個人的情緒和狀態。

當寶寶還小的時候,他不睜開眼,他不是通過媽媽的表情來判斷媽媽開不開心的,主要就是通過媽媽的聲音和語調。

其實人類對於聲音語調推測情緒有一種天生的本能,尤其是當情緒比較強烈的時候,那種感受性也尤其會明顯。

就像我們可以留意一下,當自己不開心或者生氣的時候,語調是不是會不自覺地拔高或者降低?所以如果說希望自己的一些情緒不要嚇到寶寶,那我們就是需要儘量把自己的聲音給放平靜了。

怎麼做呢?可以是只在心裡去默數1,2,3,然後回憶一下自己平時的語音到底是怎麼樣的?,現在的話,如果自己會把語音拔高的時候,就儘量要把語速放慢一點,聲音放平和一點,讓小孩覺得你雖然在生氣,但是你並不會真正意義上的去傷害他或者去吼他。

第二個方法是去調節父母的一個表情和肢體語言。

因為當面對孩子出現一些情緒問題的時候,爸媽自己也是充滿著焦躁,然後看著情緒就一觸即發了,肯定是要儘可能的去控制自己一個表情和肢體語言的幅度。

因為作為處於完全弱勢狀態的沒有反抗能力的小孩子,他們其實非常害怕大人去揮舞著手握住一個拳頭,然後整張臉繃著的那種狀態。

不信你們其實可以在鏡子面前試一試露出那種憤怒的或者煩躁的表情,好好感受下自己是不是喜歡這麼張臉?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的,寶寶一定更不喜歡。

當面對寶寶出現一些非常讓你生氣的狀態的時候,你可能知道去舒緩自己面部的一個表情。

你可以試著說暫時離開那個場景,然後去廁所,倒杯水,用手揉自己那張緊繃著的臉,儘量的讓面部的那些肌肉放鬆下來,然後再去好好的面對寶寶。

第三個面對小孩子情緒,爸媽可能要調整的就是去審視一下自己對於小孩子這個期望是否符合常理。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著孩子發火,而是因為小孩的情緒和行為偏離了我們所期望看到的狀態。

比如說媽媽希望自己家的男孩子是勇敢外向的,所以當寶寶看到什麼都一驚一乍,慫的不得了的時候,媽媽就會很生氣。

這個的話就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所以父母不要一開始對孩子有太多的預期,而且就算說孩子一時間沒有做到,也不用特別的失望。

因為適當的期望不僅是爸爸媽媽對孩子未來的一個美好願景,也會成為小孩子一個成長的動力,但是如果期望過度了,那就是種壓力了。

最後可能給大家一些小的方法,說怎麼樣為小孩子情緒管理打好比較好的基礎。

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其實並不太重視小孩子的一個情緒的引導,總會認為小孩子的情緒是因為年齡小不懂事,長大了就自然而然成熟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小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成熟是需要後天的一個學習和引導及訓練的。

如果家長說就是這方面的經驗沒有總結出來的時候,那其實自己首先是需要好好的去整理一下,自己是怎麼處理情緒的?然後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才能好好的去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父母對小孩的情緒可以怎麼樣的去引導?首先就是要幫助孩子用語言去表達他的情緒,因為小孩的情緒一方面是有客觀原因引起的,另一方面還會因為爸媽的一種不理解或者不認同,讓他感覺非常委屈。

那麼做為家長我們第一步可以做什麼呢?舉個例子,當一個小朋友在大庭廣眾尖叫,家長在那邊嚴厲的制止,一般收效是很小的。

然後家長也不太理解為什麼小孩就突然尖叫了?那既然不理解,我們就可以好好的問一問。

比如說平時你是你不會這麼尖叫的,但你現在可以告訴媽媽是什麼引起了你感覺那麼怕或者說想要大聲吼出來嗎?尤其是針對孩子年齡小沒有辦法去表達清楚的時候,家長可能就要辛苦一點去猜測各種可能性了。

比如說你會尖叫是不是因為周圍陌生人太多了,或者說這裡太安靜了跟平時家裡不一樣,所以你希望製造點聲音。

用這樣的方式讓小孩去肯定父母的某一個猜測的時候,爸媽才知道是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去滿足小孩的一個需求,讓他不要這樣子去表達他的情緒。

除了說跟小孩子去幫他表達他的一個情緒,了解他情緒背後的一個需求以外,父母還是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辦法跟小孩子一起去商討解決的辦法。

因為寶寶最信任的人永遠是爸爸媽媽,因此爸爸媽媽做的任何舉動在他們眼中都是非常可靠的。

所以當寶寶知道了自己為什麼有這個情緒,但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去緩解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充當著非常重要的引導的角色了。

比如每個寶寶這是都會經歷著分房睡的一個情況。

分房睡對小孩來說其實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離開媽媽身邊自己一個人睡,沒有抱抱。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自己是一個小孩子一定要獨自的睡覺,其實還是挺可怕的。

那我們會希望爸爸媽媽做什麼呢?講故事,哄著直到睡著,還是希望能有一個能夠代替爸爸媽媽的玩偶一直抱著睡,還是一旦害怕的時候爸爸媽媽能夠隨叫隨到的去安撫。

我們其實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讓寶寶去選擇,甚至可以讓寶寶一起想辦法,商量出一個爸爸能做到而寶寶又覺得能夠一定程度上讓他得到安撫的方法。

幫寶寶去探索他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怎麼來的?然後陪寶寶一起去想辦法怎麼去合理的去緩解這個情緒,其實對於親子關係是非常有好處的。

另一方面也讓寶寶從小學會了說怎麼去分析自己的感覺?怎麼去找辦法去解決,然後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緩解。

最後的話,可能給大家一些小的方法去怎麼覺察小孩子的情緒?包括想辦法去分析下寶寶情緒背後的一些原因,這樣才能合理的去調節。

就是有些媽媽會覺得自己小孩在情緒方面有問題,那麼可以做以下幾件事情。

首先,當寶寶情緒出現的時候,媽媽需要先將自己身體的一些反應記錄下來,比如說會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感覺血液都集中在臉上了。

另外需要將自己腦中閃現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比如說看到孩子這麼不聽話,以後怎麼辦?然後我覺得他憑空這樣我好丟人。

第三步是要描述當時的一個情況以及人物反應,最好是不要加一些主觀的分析和判斷。

就可以像寫記敘文一樣的,比如說今天中午寶寶在吃飯,然後這個時候他在那邊玩米飯,我把它打掉了,他哭了。

做完以上的這些工作,接下來我們才能具體的針對性的分析在這個場景中,不同的角色以及他們各自會有什麼樣的需求,怎麼樣才能夠去協調各自的一個期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打人,怎麼辦?

調皮、搗蛋、充滿活力用來形容小孩特別貼切的,特別是小男孩。不過一看到他使出功夫舉起拳頭向著別人,爸爸媽媽都急了,要是不制止他,將來說不定就有暴力傾向。為什麼他想打人,這如何是好?

爸爸一句話,孩子竟選擇自殺!後悔一輩子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與孩子交流也需要藝術。也許你覺得沒必要,似乎對孩子只要進行嚴加管教,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訓斥兩句也沒什麼。所以很多家長與孩子說話都是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