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後「一月一病」,怎麼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幼兒園初期主要應對的是孩子每天早晨的哭鬧、抵抗,待這些狀況逐漸好轉,就會發現上幼兒園後的「一月一病」才是真正讓人憂心的。

為什麼原本身體好好的孩子一到幼兒園就變成了「病包」呢?

生活環境和習慣的改變

幼兒園的環境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幼兒園的作息和飲食時間可能也會和家裡的有所不同,孩子的身心需要一個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如果適應的過程不夠順利,就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

情緒波動也對身體健康有影響

孩子既要適應新環境,又要承受和爸爸媽媽的分離焦慮,情緒的波動會導致孩子出現著急上火的現象,機體的抵抗力也會相應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交叉感染幾率增加

在幼兒園,孩子每天至少要接觸十幾個小夥伴,交叉感染的幾率增大,感染疾病的風險也必然會增加。

針對這些現象,要想讓孩子進幼兒園少生病,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應做好提前預防和適當的防範。

減少交叉感染

這個做起來挺難的,需要班裡家長們都有這種意識:孩子病沒有好,先別急著去幼兒園。

門診時會碰到這樣的媽媽:孩子咳嗽還很厲害,還需要霧化藥物就要讓他去幼兒園,說沒人照顧他。

事情都有輕重,這時候最大的事情就是孩子生病了需要休息和照顧,其他的事情可以放一放的。

再者,你讓孩子帶病上學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小朋友的。

每個生病孩子的媽媽都要注意到這一點,為別人的孩子也是為自己的孩子。

多聊天、多陪伴、多養成能力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媽媽一定要抽時間和他交流:問問他學校老師的情況,小朋友都有誰,和誰要好。

3歲的孩子能表達很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只和老師去交流,一定聽聽孩子怎麼說,讓他有機會傾訴自己在新環境的喜怒哀樂。

引導孩子感受幼兒園生活的美好。

盡力培養孩子自己吃飯。

如可能入園前半年就開始培養獨立吃飯,別追著餵飯,讓他自己坐在飯桌旁,儘量自己吃飯。

如上幼兒園時還不會自己吃飯,家長要抓緊時間培養。

最好提前半年調整飲食時間及結構,與幼兒園的飲食安排越接近越好。

至少胃腸不需要重新適應,利於消化吸收。

周末多帶孩子和同齡小朋友玩耍,讓他學習和小朋友相處的能力。

學習遵守規則。

你的嬌慣只會讓孩子失去適應能力。

所有這些都是希望孩子去幼兒園有一個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患病就會減少。

多喝水

醫生最愛說的話就是喝水了,喝水非常重要。

幼兒園內狀況不是咱可控的,就算你叮囑孩子很多遍,他不喝還是不喝。

可以做的補救是讓他放學、回家後多喝水,並且多吃水果。

去掉回家後的豪華晚餐

不要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吃不好,可能沒有家中可口,但營養都是夠的。

不需要大魚大肉地幫孩子「補身」,可以適當補充點蔬菜、水果、奶製品。

養成每日大便的習慣

我們在培養孩子大便習慣的時候,要考慮是不是適合幼兒園的生活。

大多數孩子都不願在幼兒園大便,可能由於不好意思、不會擦屁股或者害怕。

或者也有小朋友在家大小便都是家長提醒,幼兒園沒有家長提醒就忘記了。

所以,培養孩子大便習慣時要儘量在早晨或晚上,而不要在中午,如果平時是中午大便,他就會憋到晚上,易導致大便乾燥。

早晨大便是非常好的習慣,但早晨的時間太倉促。

原來晨起有充足的時間大便,現在起床就要急忙去幼兒園,大便的時間被擠掉了,而大便習慣的改變非常容易造成便秘。

傍晚的時間相對從容,家長可以規律地提醒孩子每天定時大便,這樣,保證他每天規律大便的成功率會大大提高。

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大便在每天傍晚,宿便對身體有害嗎?宿便固然對孩子不好,但總好過因排便規律改變而造成的大便乾燥和便秘,以及引發的呼吸道感染。

如果入園前沒有養成傍晚大便的好習慣,可試著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就督促孩子大便,習慣是會逐漸養成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