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從來不等你有時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judith(爸媽內參作者)

1.你看到的,未必是孩子的全部

孩子是我生的,我一手帶大的,我當然了解,然後各種巴拉巴拉。

作為旁人,聽到這樣的話,一般我都是含笑點頭。

但如果作為教師,聽到家長這樣的話,我的間歇性頭疼又開始發作。

有一個資深班主任,曾跟我說過這樣一段話:孩子的精力總是要釋放的,那些在家裡看著特別穩當、不言不語的孩子,在學校未必就不跑不跳不鬧;有的孩子在家「窩裡反」,上外面來之後,就「老實」了。

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活動範圍由襁褓之中,逐漸擴大。

你還那樣篤定,孩子只是你眼前看到的樣子嗎?不和你在一起時的表現,你完全了解嗎?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真事。

我先生的同事,每天一早都對孩子既頭疼又愧疚。

因為孩子去幼兒園快兩年了,進園前的大哭大鬧還是每天必須的功課。

「每次看見她哭的撕心裂肺的,我心都快碎了。

她媽媽根本不敢去送她,天天讓我去。

我趕緊把孩子塞進老師手裡就跑,跟犯錯一樣。

那場景,太慘烈了。

」班車站上等班車時,常常聽到這個父親自責無奈的懺悔。

突然,有一天,我先生告訴我,那個覺得對不起孩子的男同事,今天哭笑不得地對每個熟人說,他被孩子騙了快兩年。

原來那位爸爸,在逃也似的離開後,停了半晌,又偷偷回來看看。

發現他的寶寶,開始站在門口,被老師牽著手大哭。

等他離開不長時間,沒等老師勸,就自己抽噎著止住了哭。

放開老師的手,扭頭就跑到院子裡和小朋友去玩了。

喜笑顏開,跟剛才扯著爸爸衣服大哭的樣子判若兩人。

「怪不得每次問,老師都說她在幼兒園挺適應的,我還覺得老師怕我們不送去,敷衍我們。

原來是這樣的。

我估計剛去那些日子,她是真哭,我心裡就說,不能哭一年多還哭啊。

今天不多看一下,還接著被孩子騙了。

」這個爸爸這才擺脫了心理上的愧疚。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印象整飾」,也叫自我呈現,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印象。

廣義的「印象整飾」也包括通過情緒的表達、投其所好,讓對方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對待自己,達到一定目的。

孩子是天生的「專家」。

剛才說過的孩子,雖然在入園開始哭了一段時間後,就知道哭也不可能達到不去幼兒園的目的。

但是她還是會很好地「利用」爸爸的愧疚之心,達到零食玩具之類的願望。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雖說眼見為實,也要用用善於理解和發現的眼睛去看,用一顆愛與包容的心去看。

2.愛的包容,揭開孩子的「偽裝」

當你的寶寶剛能夠走得搖搖晃晃,當他(她)和小朋友玩做一團,當他一個人依依呀呀地玩玩具……你慶幸孩子能離開人了,自己可以輕鬆一刻了。

一定記住:不是孩子不來煩你就好,你今天的輕鬆只會讓你明天更累。

爸爸媽媽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終身教導者,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真正了解你的教育對象,了解孩子每一方面細小的脾性。

比如,遇到困難他會怎樣處理,會不會輕易發脾氣,如何和小夥伴相處……這些小的細節的發現,沒有辦法批次處理,都是經年累月的積累。

你以為,你的說教會在孩子身上立刻生效?、

當然不是!幼年時,一個習慣的養成,經常需要很多次的重複,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

一歲左右的寶寶鬧脾氣,把手裡的東西扔到地上。

你只告訴他,不行不對,孩子肯定是聽不進去的,對下次避免同樣的情況,作用也不大。

你很生氣地表示,再這樣你就發怒,後果很嚴重。

可能在你發怒的目光「威脅」下,寶寶不敢「造次」,不會亂扔。

但你阻止孩子亂扔東西,這只是表面現象。

其實你面對的核心實質問題,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情緒,合理地表達憤怒。

你 「以暴制暴」的禁止,一時能讓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事,只讓孩子會在強權下暫時服從,今後在你的注視下「偽裝」。

其實,每一次「小衝突」,都是你了解孩子的好契機。

如果在孩子表達錯誤的最初,你就立刻叫停,然後長篇大論,教育「你應該如何如何」,無疑中斷了你和孩子無障礙、良性溝通的渠道。

細心發現寶寶的問題,教會他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並且讓孩子感受到,你願意也能夠接受全部的他(她),而不是只希望看到一個「乖巧、懂事」的他(她)。

孩子天生的敏感會感受到,來自你的愛與包容,才會和你有良性模式的互動與交流,而不是很會「裝」做你心中「好孩子」的樣子。

被孩子接受,你才有進一步的機會,教育和施加影響。

但這是一個持久而且緩慢的過程,你每一次單向的發火或說教,都是你在放棄全面、深入、真實了解孩子的機會。

3.孩子出生和現在開始,都是了解的最好時機

最近太忙,過一段時間再說;孩子還太小,什麼事也不懂……

好多家長用這些理由蒙蔽自己,你就一定錯過了了解孩子的「最佳時機」。

心理學專家認為,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在幼兒期(四五歲之前),受父母(或者最親密的養育者)的影響最大。

再大一些,小學階段,受老師影響最大(很多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完成,你一定見過吧)。

少年時期,十歲以後,受同伴的影響最大(上了初中,同學的一句話比老師十句都管用)。

你在和孩子形成良好溝通模式的最有利時期,只會說教和管理,沒有讓孩子覺得你是「可以信任」的。

那麼下面你再想補上這一課,就很難了。

聽聽下面這個事情。

一個七年級的同事,第一次家長會,還認不全每一個家長。

小Q的家長來找班主任問情況。

班主任說,小Q特別活潑,看見哪個老師都主動打招呼,而且和同學總是笑臉相迎,特別陽光,上課積極喜歡和老師互動,下課還總幫老師幹活,非常招人喜歡。

看著小Q家長的嘴越張越圓,班主任很奇怪。

小Q的家長說,孩子在家平時沒笑臉,也不太愛說話,就是吃飯睡覺的問話答應一聲,也不主動說學校的事,問多了,才不耐煩地說一句,挺好。

家長和班主任好像說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孩子!班主任趕緊找出工作手冊,用照片確定是不是同一個學生,不要擺了烏龍。

結果,沒有錯,就是小Q。

同一個孩子,家裡和學校怎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

時間久了,老師們才明白。

兩個小Q都是真實的小Q!

小Q有一個親弟弟,小十來歲,因為媽媽已是大齡產婦,弟弟出生時身體很弱,全家就格外照顧。

而且小Q已經上了學,家裡就簡單地覺得,不用再為老大操心。

這樣無論是吃的用的,都格外優待弟弟;兄弟倆發生矛盾,也總呵責哥哥要謙讓;有時夫妻倆在旅遊淡季請假出去玩,哥哥上學,就只帶了弟弟。

這樣,家裡忽略了對小Q的關心,小Q自然倍感失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也離父母越來越遠,年齡越大,越用冷淡來「對抗」父母的偏心和忽視。

而在學校呢,老師對剛進學校的每一個孩子一視同仁,而且活潑主動的孩子,還經常被老師格外關注,有了進步會受到表揚。

小Q的表現,就自然有所不同了。

有些悄悄話,也會寫在周記里,給最喜歡的語文老師看。

一定記住,你認為不懂事的孩子,他的心是格外敏感細膩的。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有的父母「愛」得太「簡單粗暴」。

耐心細膩的陪伴、無條件的包容,才能讓孩子的心貼近你,在你面前展現他的「全部」,把他柔軟的內心表現在你面前。

兒時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是成年後良性溝通的基礎和關鍵。

不用等到孩子「養兒才知父母恩」,想讓孩子從小就成為「貼心人」,用心的陪伴,是打開溝通大門的鑰匙。

孩子有話樂意跟你說,有事想到問你,作為父母才是成功的。

所以,父母從小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參與撫養,是必須的。

哪怕每天只有晚上下班回家,用心地陪一會兒孩子,也遠遠好過全托出去、放到老人身邊。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成長中的每一步,你的陪伴,都很重要。

如果你覺得,你錯過了昨天,那麼從今晚開始,放下工作和電子產品,用心去陪你的孩子。

在陪伴中觀察,在陪伴中交流。

你就邁出了真正了解孩子的關鍵一步。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等你有時間。

作者簡介:judith,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教書匠和不靠譜媽媽,相信「美食與愛情不可辜負」,對兩者的熱愛等同於對文字的熱情。

願我所說能撥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心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你一個二胎的,理由

今天有位朋友問我,要一個二胎的理由。我回復她,很認真地:這是一個重塑三觀的機會!她發來一個「咋舌」的表情,不可思議。我知道,這種感覺很難描繪。但昨天大家的留言,我想,我可以描述得更細緻。

掙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看看他們怎麼說

作為父母都希望給寶寶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最多的關愛,但是受到各方面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多數父母需要在賺奶粉錢和陪伴成長中選擇其一,即現在社會熱議的「事業型父母」與「家庭型父母」。那麼,對於父母...

孩子在幼兒園無故被打,您會如何處理?

父母一聽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打,很多可能第一反應應該是心痛,氣憤。有一次我家大寶在學校被另一個小朋友無故打到頭部,腫了一大塊,是寶寶爺爺接他回家時告訴我們的。我聽到後當時很心痛寶寶,一邊去安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