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接送—是呵護還是溺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日「中國式接孩子」成網絡熱門話題,在全國各地的論壇中,引來眾多網友跟帖熱議。
事實上,每到下午放學時間,全國各地小學門口,便會上演「中國式接孩子」,家長們開著二輪、三輪、四輪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翹首以待,人群之眾多、秩序之嘈雜彷如集貿市場。
本期搖籃說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探討。
【「中國式」的標籤】給社會現象貼上「中國式」的標籤,目的無非是對現實中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予以揭露。
從正面意義看,這樣的詼諧表達有助於引起公眾對社會現象的關注。
行動:尋求「中國式」解決之道
「中國式煩惱」要「中國式解決」
「中國式接孩子」不能簡單歸結為國民素質低下,也不能只是拿著國外的例子臨淵羨魚,而應考慮我國現實國情,給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予以「中國式解決」。
總體來講,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較密集,優質教育資源又多集中在一些公立學校,這種格局不是一朝一夕能取得實質性改觀的。
上學路程較長,呼籲家長承擔一定風險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又有些廉價和不負責任。
對此,我們更應該考慮現實國情,尋找「中國式解決」之道。
其一,儘可能發揮校車的優勢。
如果說挨家挨戶接送學生難以操作,可以在一些學生住址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置集合點。
更重要的是,全社會要在公路規劃、行車權利上形成校車優先、重視學生安全的意識。
其二,家長中間應該倡導規則意識和公共文明。
互相禮讓、井然有序的接送秩序,不僅體現著個人的文明修養、為孩子們做出表率,更能減輕校門口擁堵,從整體利益的角度節省時間成本。
最後,不妨推广部分學校實行的多校門、錯峰放學等辦法,減輕擁堵的現象。
所以,現在不是送不送、接不接的問題,而是怎麼接送、怎麼儘可能地減少擁堵、怎麼能高效接送、降低公共成本的問題。
這就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妥善解決。
專家: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
武漢某中學校長說:學校不願推廣校車,最大的原因是費用高,安全責任大。
學校如今租的是公交車,車況不錯,司機對沿途路況也熟悉。
唯一難題是,車身沒刷成黃色,達不到校車的國標,還只能『偷偷地做』。
且不論租來的車能不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校車標準,單是校車要求刷成黃色這一條,就難做到,如果你開一家租車公司,一台車租給別人每周用一次,還要車身塗成校車色,你同意嗎?為了確保學生安全,校車要求高可以理解。
但在實際執行中,「高門檻」變相攔住了學校開通校車的積極性。
作家盛大林說:實際上,「就近入學」本來就是我國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
然而近年來,義務教育及學前教育的孩子上下學的距離呈現出越來越遠的趨勢。
「就近入學」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落實,一是城市的「擇校風」,二是農村的「並校風」。
很多城市的孩子為了選擇更好的學校不惜捨近求遠,而很多農村的孩子因為學校的撤併而不得不到較遠的地方上學。
如果「就近入學」落實得好,校車的數量及其行車裡程就會大大減少,校車事故肯定也會相應地減少;如果校車因為不需要而消失,校車事故自然也絕跡了。
既然「中國式接送孩子」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應該全社會想辦法解決:修學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解決孩子就近入學,這是政府的事情。
維護交通秩序、整治社會治安等,這是交通、公安等部門的事情。
設立「學童擁護員」、成立家長教師聯合會等,這是學校的事情。
拿出時間表,廢除「中國式的生活習慣」,這是家長的事情。
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各方面攜起手來,「中國式接送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減少,直到最終徹底杜絕。
思考:「中國式」溺愛更需多些理性
「中國式接送」需要我們反思
像這樣「中國式接孩子」的場景每天都會在不同城市、不同學校的門口上演相同的內容。
在如今這個家長對孩子的愛奢侈到有些泛濫的時代,接送孩子上下學成為當代家庭和生活的重要一環。
眾多家長無論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學的時間聚集到學校門口,你擁我擠互不相讓,其熱鬧程度不亞於街頭鬧市。
大家都眼巴巴地盯著學校門內的孩子,有時因為學生太多令家長眼花繚亂,還要在隊伍中仔細搜尋。
此時此刻,還有哪個家長顧得了什麼交通規則和禮讓三先的風範?因此,發生交通擁堵,甚至交通事故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網友王開玲說:
從前,放學路上的孩子,就如一群沒有紀律的麻雀……很難想像,如果抽掉放學路上這個頁碼,童年還剩下什麼呢?我突然替現在的孩子惋惜……他們像行李被裝進一隻只籠子,直接運回了家。
那溫暖而有趣的放學路上消失了……孩子的快樂沒了,家長任務重了,道路交通堵了。
網友程家其說:
修學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解決孩子就近入學,這是政府事情;維護交通秩序、整治社會治安等,這是交通、公安等部門事情;設立「學童擁護員」、成立家長教師聯合會等!
網友劉龍雲說:
六十多人的販人團伙賣了數百人,團伙中只一人被判死刑,現在卻來討論中國式接孩子?!
網友胡超說:
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堵車、中國式吐痰、中國式大聲喧譁、中國式購物,這種多個「中國式」現象引來熱議,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風範展示自己及展現給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推動文明意識的覺醒,促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完備,讓「中國式」成為文明的代名詞。
日本學校設專人引導學生回家
對於「中國式接孩子」,不少家長表示,這確實是中國特色,美歐校車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國雖然行不通。
但我們可以參照從城市形態、交通狀況等方面與我國都較為類似的日本,在日本的小學門口,很少見到有家長來接送小孩的,都是小朋友自己上下學。
對於有家長擔心孩子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在日本,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的任務是在每天上下學時間,站在校外車流量大、交通比較複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
據了解,在日本,孩子們按區域就近上學。
大多數日本小學生每天清晨6點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門後和住在附近的同學們會合,然後一起走路上學。
一位彭姓家長介紹:她有個親戚在日本,去年她曾去探親,看見親戚家的小妹妹在上小學,因為沒什麼可幫忙,她自告奮勇表示可以接送小妹妹上下學,沒想到親戚一口回絕:「完全不用,在這邊,小朋友都是自己走路上學。
」
應用時間糾正「中國式習慣」
對於「中國式接孩子」,一項有意思的數據值得關注。
目前,南京幼兒園的接送率是100%,而小學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接送率目測至少在九成以上。
一個城市有幾十萬乃至百萬的小學生及幼兒園小朋友,那麼,每天要往返學校兩次人流將是數百萬計,這對城市的交通壓力可想而知。
既然日本的經驗證明,小學生可以自己上下學,而為什麼我們的家長還是堅持接送呢?一位正在上幼兒園大二班的小朋友說出了一個答案。
他媽媽曾告訴他,路上有「小偷」,會偷小朋友。
不少家長表示,在當前的大背景下,不可能真的讓自家的小孩獨立上下學,「大環境不允許」,但他們真心希望「中國式接送」能夠有所改變,應該設一個時間表,廢除這種「中國式的生活習慣」,想一想,家長不用操心,孩子能自己安全上下學該多好啊!
另一視角看日本幼兒教育現狀
日本的幼兒教育受美國教育的深刻影響,其核心是強調多樣化。
為了做一個世界性的日本人,他們把幼兒園教育 功能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社會化教育能力,培養個人溶入社會的技巧、態度和價值觀上。
上述想法出於以下理由:對幼兒的早期訓練應是社會化,以後的訓練才可以專注於課業;早期學習對學習的技巧有負面的影響;幼兒園可運用團體的力量來影響幼兒,當幼兒行為不被高度控制時,他們能最有效地學習社會技巧。
為了達到社會化的培養目標,他們採取以下方式:
教師的人數很少。
大班一般是1:30。
他們認為師生比密了,老師就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有利於孩子獨立自主)。
師生比疏了,會影響孩子間的互動,減少孩子做小領袖的機會;
他們還認為,可以允許教室秩序混亂,允許孩子極積熱情地溝通,幫助幼兒認識毀壞性行為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自已澄清,自己改進。
所以,當幼兒產生一般爭論或行為問題時,主張教師不要介入,靠孩子自已解決。
在爭吵解決過程中,孩子的社會化能力得到了發展,並培養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他們又認為要經常用音樂來暗示幼兒,避免教師的直接指示與控制。
教師要採取下面的教學策略。
1、分工合作,增加互動:進行分組學習。
教師按照孩子的友誼關係、能力、男女平衡來分組,讓幼兒在組內充分互助。
2、傾聽。
讓幼兒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接納別人的情感傾向和互相幫助。
(一個好的小組是合力工作得很好的小組而不是安靜的小組)。
3、合作使用玩具:使用大型的木質結構玩具。
如大積木只能二人搬,無法單獨操作(即需要合作)。
又如:老師存心拿掉積木,掉了積木怎麼辦,讓幼兒在玩具不夠後合作使用。
4、生活自治、自理,讓孩子面對衝突: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小領導,當孩子發生爭執時教師不直接介入,而是請另一個孩子去解決,充分依靠同伴的力量。
5、允許孩子發泄、爭執、打架,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真正了解別人的想法,學習寬容、自製以及自我肯定。
結語:我們今天討論「中國式接送」的最大價值,莫過於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推動意識的覺醒,來促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完備,讓「中國式」的標籤不再淪為中國問題的代名詞,而是越來越彰顯一個大國的風範和魅力。
微信搜索:superbaby_7(長按複製),關注超級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