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輸在了起跑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到家,我們能想到爸爸媽媽。

有爸媽的家就有溫暖,有爸媽的家就有期盼,有爸媽的家就有希望和夢想。

當孩子降臨到你們身邊時,很多父母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如今,家庭教育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感到疲憊不堪,孩子不時陷入痛苦絕境。

是什麼把我們引入了這樣的困境?

一是;因為很多父母害怕「輸」,所以就特別緊張,因為緊張,大腦的弦就整天繃著,思維的焦點和眼睛的焦點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尋找孩子身上各種可能導致「輸」的弱點和缺點。

二是 ;父母被嚇壞了,怕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緊張並高度敏感,我們的心中就會出現陰影和盲區,就像家中斷電後,那種不明方向的恐懼。

三是;我們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

不知道身在何處,會發生什麼,於是,周圍有一點兒聲響,我們都會驚慌失措。

黑暗中掠過任何一個影子,我們都會坐立不安。

這就是黑暗給我們帶來的恐懼,這就是恐慌帶來的一系列後果。

「那些在公司的格子間裡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 ——網上流行的某段子

貧窮能遺傳的?

1學習成績與父母培養方式息息相關

研究發現當處於學校中時,貧困孩子和富裕孩子的成績可以相差無幾,而一過暑假之後,他們的成績就會拉開較大的差距。

差距的原因,就在於不同收入階層家庭所採取的培養方式——

經濟緊張的家長日夜為全家生計奔命,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情況,更沒有耐心和精力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

而那些出生於富足安逸的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對孩子的培養也是有目的、有計劃,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協同培養」的方式。

因此,兩種階層孩子的成績、能力和認知差距,也就這樣拉開了。

2父母的沉默,帶來的是孩子認知缺陷

父母高學歷、高收入的孩子,因為親子間的溝通交流機會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就更強。

反之,父母低學歷、低收入的孩子,會由於父母疲於奔命,與孩子缺乏溝通互動,也會影響孩子的這些能力發展。

Johns Hopkins的研究還發現: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親密程度,與他們的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有較密切的關係。

貧窮將怎樣制約人的能力?

1貧窮制約大腦發育

研究實驗通過對1099名兒童和青少年腦部溝回和褶皺的表面面積的掃描,得出結論:

大腦皮質的溝回面積,的確是和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聯的。

大腦皮質掌控著人類的高級思維和認知過程,關聯著人的閱讀、語言和自控能力,常作為智力和能力的衡量指標。

2父母教育、財富水平與孩子大腦溝回面積

父母教育水平與孩子大腦發育情況呈線性關係。

父母高中學歷的孩子,其大腦皮質中溝回面積,要比父母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孩子,少了3%。

而父母收入與孩子大腦發育情況,並不存在線性關係。

家庭收入越低的孩子,財富增加一單位,對大腦溝回增加的作用越大。

而隨著家庭收入增加,這種財富對大腦的加持作用就會減弱。

也就是說:想要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逆襲,僅僅有錢的暴發戶是不行的。

簡單地講:

富裕並不一定給你聰穎過人的大腦,但貧窮的確抑制大腦發育程度。

3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壓力

壓力改變大腦結構。

綜合這部分的結論,就可以得出一個邏輯關係:

  • 父母高學歷、高收入的孩子,生活壓力更小,大腦的記憶和學習能力發展更好。

  • 父母低學歷低收入的孩子,生活壓力更大,大腦長期受到壓力壓迫,所以學業能力發展較弱。

但這個結論很快就遭到外界質疑:

難道家庭貧困的孩子,就一定比富家子弟更笨嗎?

父母的教育認知程度,是影響孩子大腦發展好壞的重要因素,但錢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因為有的父母即使有錢有學歷,也並不一定會給孩子最必需的關愛。

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父母做好自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那麼你的孩子自然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最重要的是一個家庭幸福的活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