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之道(1) 傾聽:讓孩子有話可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社區學校做志願者的時候,曾經有個小女孩走過來對我說:「姐姐,你能每天都來嗎?我很喜歡和你說話,你總是能夠讓我把我想說的話說完。
在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像審犯人一樣地問我在學校的表現。
我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會等我解釋清楚,就一個勁地批評我,弄得我現在一回到家就緊張,也不想說話。
」
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溝通,一天到晚也難得和自己說上幾句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孩子連與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都不願意多說幾句話?或許,就像社區學校的那個小女孩所經歷的一樣,父母在不自覺中就剝奪了孩子的表達權。
在與孩子溝通時,說得太多,聽得太少,以致成為了孩子心中「驚嚇小鳥的稻草人」,讓他們見了就害怕。
父母只是根據自己的道理教育孩子,親子溝通很快就會進入紅燈區,越大的孩子越不願與父母溝通。
孩子內心的大門緊鎖,以致出現早戀、網癮等問題時,父母根本沒有任何辦法與孩子交流。
如果我們能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能夠控制住情緒,讓他們把原因解釋清楚,而不是搶先發泄自己窩火的心情,或許,親子之間溝通的狀況會改善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傾聽需要走出偏見與誤區。
傾聽不是被動地、機械地聽對方講話,因而一面看電視一面聽孩子說話,或者一面做家務一面聽孩子說話的行為是不適當的。
傾聽是在簡單的生理接受語音信息的基礎上的心理接納、關注於理解。
孩子一旦打算和父母訴說的時候,無論有多忙,都應該暫時停下手中的活,認真傾聽他所說的事情,並不斷地以語言或非語言(點頭、手勢等)的形式予以積極的反饋。
傾聽更不是為了偵察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有的父母鼓勵孩子傾訴,並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保持高度的警惕。
他們並不是為了走進孩子的心靈,而是想從孩子的談話內容尋找「蛛絲馬跡」,一旦發現疑點,便對其進行偵察與逼問。
常見的一種對話是,如果孩子回家對父母說和某某同學是好朋友,經常在一塊玩,父母便會立即追問:「是男孩還是女孩啊?成績好不好啊?我認識嗎?……」親子之間的對話還沒結束就迎來了一場鬥智鬥勇的「偵察」與「反偵察」的運動。
傾聽應該善於思考,善於捕捉孩子言語中的「話外之音」與「弦外之意」。
例如,如果初高中階段的孩子問父親:「爸爸,你在初中(高中)的時候有談過戀愛嗎?」此時的父親如果只是將其當成是孩子的八卦行為付之一笑,或者過於敏感將其作為孩子早戀的反映而加以痛責,顯然是不夠高明的。
父親應該在描述自己經歷的同時意識到,孩子可能是青春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了,從而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正確引導。
當父母給孩子留足表達的時間,帶著朋友般的熱忱與親切來聆聽孩子的傾訴時,也許就能發現孩子瑣屑言語中蘊含的真切、日常表達中充盈的情感溫度。
無聲勝有聲,傾聽是彼此心靈的靠近與情感的對流。
如果父母能夠懂得傾聽孩子,那麼我們的親子溝通也就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也許你並不知道傾聽孩子的心聲有多重要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種特別受大家歡迎的人,他們在聽對方談話時,無論對方的地位怎樣,總是細心並且專注地傾聽,說者自然也就感覺暢快淋漓,受到重視。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能夠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你也會是受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