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障礙幼兒家庭指導(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來說,幼兒在語言上的問題,個別差異是很大的。

有些幼兒單純只有語言的問題,有些則是因為智能障礙、腦性麻痹、唇顎裂、聽覺障礙、自閉症、學習障礙等其他障礙兼有的語言問題。

無論哪種情況,幼兒在班級學習時,很可能因為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或需要,別人也無法了解他的意思,而影響了幼兒在班上的學習、與老師及其他幼兒的互動。

更可能因為溝通問題,引發幼兒的挫折感和情緒易失控的情形,甚至會受到老師和其他幼兒的忽視,溝通機會與經驗也相對減少。

如此,反而對幼兒語言的學習不利,連帶影響到幼兒社會互動、認知學習、情緒、人格等的發展。

所以,如果發現幼兒在說話方面有上述語言異常特徵或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其他同年齡的幼兒,最好請特殊教育教師或語言治療師協助,然後收集父母平日觀察幼兒溝通的行為數據,以確定問題的情形,好及早進行改善或是語言治療。

以下列出一些指導語言障礙幼兒的原則,供家長參考:

1. 日常生活中,多製造機會讓幼兒學習表達及練習溝通。

剛開始不一定只用口語溝通,可以用手勢、動作、表情等方式,只要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即可。

2. 教幼兒說話的時候,應該以幼兒的語言能力為起點,逐步教導。

例如,如果幼兒無法說話或發音有困難,可能需要先進行口腔動作訓練(如模仿舔唇動作或吹羽毛等),再進而教導發音。

又如,幼兒有構音問題,在矯正音之前,可以先從聽辨音的訓練開始,讓幼兒分辨正確音和錯誤音,然後再進一步學習發正確的音。

另外,如果幼兒只會用簡單語詞說話,無法說出連貫的句子,就可以從簡單的語彙開始,要他說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或圖片內的故事,鼓勵他說得愈多愈好、愈長愈好。

3. 家長和幼兒溝通,除了應該多用手勢、表情、動作示範、圖片、或甚至是手語,幫助幼兒了解和溝通,同時更應該考慮幼兒的語言能力程度,如此雙方的溝通才有效果。

例如,如果幼兒只聽得懂簡單的語彙,家長就要以詞彙和他說話。

但是,也不能停留在詞彙階段而已,家長要看幼兒進步的狀況,逐漸加上簡單句,使幼兒的語言能力愈來愈好。

4. 如果幼兒說話有困難,常以肢體動作來代替口語表達,家長可以重複說給幼兒聽,讓幼兒聽慣了,逐漸也就可以自己說出來。

5. 如果幼兒在三歲以前有口齒不清的情況產生,建議你先觀察。

如果幼兒到了四歲,還是有口齒不清的情形,就不要只單純地以為是舌根太緊的緣故,應該要請家長帶幼兒到醫院,請語言治療師檢查或是接受治療。

6.如果幼兒的發音有問題,先不要急著糾正他的發音,平日多和他說話,逐步再一個個音要他念清楚。

糾正他發音的時候,切記要和顏悅色、不要求太嚴苛、逐步達成。

如果矯正過度,可能造成反效果,幼兒反而不願意開口練習說話。

因此,家長可從活動或日常對話中,讓幼兒自然快樂地學習。

7. 語言的訓練大多數是隨機的,而且融入平日的活動里,如此比較能夠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及興趣。

所以,家長平時應該儘量在日常活動中,多和幼兒說話,增加幼兒的理解能力,並且多引導幼兒說話。

8. 對於語言理解能力較差的幼兒,家長在和幼兒說話的時候,不要說長串的句子,儘量說少量且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常用語彙。

此外,可能需要放慢說話的速度,而且讓話語簡潔有力,確定幼兒聽得懂。

至於,對能力比較高的幼兒,家長就可以說比較多而抽象的語彙、語句。

(未完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