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句話讓孩子躲過綁架案,這些救命法則很實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名叫喬迪的英國媽媽曾在網上分享,孩子差點在自己眼皮底下被綁架。

喬迪有四個孩子,事發的早晨,她本來要送其中兩個較大的孩子去上學,但在出發前,肚子突然疼痛難忍,就只好帶上四個孩子一起去醫院。

把兩個較小的孩子留給護士照顧後,她聯繫鄰居來幫忙送孩子,但是鄰居在距離醫院40分鐘的地方,所以她叫大孩子坐在醫院門口的長凳上等。

這期間,三個打扮得很奇怪的大人走上前,其中的一個女人向這兩個孩子尋求幫助:「小朋友,我的男朋友藏進了衛生間,能不能拜託你們勸他出來接受治療,他害怕醫生,你們這麼做也許能救他的命。

孩子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因為他們的「家庭安全守則」里有一條就是:成人不會向孩子尋求幫助。

那名女子還沒放棄。

但就在反覆周旋時,鄰居及時趕到,把兩個孩子安全送到了學校。

鄰居說,他看到一個男子從衛生間走出來,和三個看起來很奇怪的人駕車揚長而去。

事後警察調查監控發現,這幾個人就是一起兒童綁架案的嫌疑人。

這位媽媽事後在震驚之餘,也十分慶幸很早之前她看過一檔兒童安全節目。

告誡孩子的「成人不會向孩子尋求幫助」,就是來自這檔節目的建議。

英國媽媽喬迪·諾頓一家

安全,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課。

安全法則:成人不會向孩子尋求幫助

曾有記者和幼兒園「串通」好,測試孩子們對陌生人的防範意識。

第一招,禮品誘惑。

大多數孩子眼巴巴地看著五顏六色的糖果、玩具,掙扎猶豫之後還是沒上當。

測試的第一步失敗了。

第二招,假扮熟人。

一個孩子聽到記者報出了自己父母的姓名,放鬆了警惕,但還是跑去問老師「能不能和叔叔出去找爸爸」,在老師確認兩人是否認識時,小朋友立刻點頭說,「認識!」記者在一旁啼笑皆非,明明當天是第一次見。

「騙局」成功了一半。

第三招,假裝求助。

記者用懇求的語氣問孩子,能不能幫她一個忙,一起去樓下找攝像叔叔做個採訪。

到這裡,孩子們全軍覆沒。

望著孩子們單純的眼,記者心情十分複雜。

記者在實驗中順利「騙走」小男孩/福建法治報

央視也報導過江西贛州的同類防拐測試,實驗中的50名兒童,在小禮物的誘惑下,有42名被「拐走」:

家長們教導並不一定全都缺席,但問題就在於,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獨自面對各種情況時不能靈活應對,其實就相當於教育不到位。

在前文提到的媽媽喬迪觀看的節目中,一位兒童安全專家帕蒂·菲茨傑拉德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把「危險」和「陌生人」聯繫在一起。

孩子們總有一天需要和陌生人說話,家長們真正應該教會孩子們的是區分陌生人是否可信。

比起陌生人,更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即便周圍有成人的情況下,也向孩子們尋求幫助的「偽弱者」。

有一位網友在這則故事下面評論道:我一直都告訴我家孩子,主動和你搭話的人永遠都比你隨機選擇搭話的人危險。

當你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你可以隨機從人群里選一個人尋求幫助,無論他們看起來多可怕,他們大機率上都不會傷害你。

但是如果有人主動選擇你,那就是真的危險。

除了告誡孩子們遠離「形跡可疑」的人,還有網友在下面補充:我經常讓孩子警惕「笑面虎」。

壞人很有可能假扮成「值得相信的人」,比如警察或者消防員,所以要教會孩子們識別偽裝。

誠然,「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本身就是個悖論。

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們難免會和陌生人有交流。

在緊急情況下,鼓勵孩子們向父母之外的人尋求幫助可能讓他們脫離危險。

那麼,真正應該教會孩子們的就是,去區分什麼樣的人值得信任,什麼樣的人可疑。

2016年初,11歲的小學生珊珊自己走路上學,一個陌生男人上前,急切地說自己工作緊迫,想要她幫忙把女兒的作業本帶去學校。

珊珊沒多猶豫,就隨陌生男子張某回到其住處取本子,結果被囚禁在房間內。

張某短暫外出後,撞見試圖逃走的珊珊,用網線把她勒死並肢解。

善良的珊珊沒有意識到,這個看起來需要自己幫助的男人,在幾天以前曾因生活不順自殺兩次未遂,所以產生了拉人墊背的毀滅式想法。

當孩子的防範意識不夠,天性善良就會成為毀滅他的元兇。

接受幫助前先學會警惕

一集《爸爸去哪兒》中,孩子們單獨去市場執行任務,黃多多帶著幾個小朋友購買食材。

小朋友們一直念叨著要買香菇,這時候一位路人告訴多多,「那邊有個弟弟,叫他帶你們去買。

小夥伴Joe立即說想和那個弟弟一起走,還強調說:「我要買香菇。

」多多一把抓過Joe的手,拒絕了陌生人的幫助。

走遠之後,她告訴夥伴:「你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聽,跟那個小弟弟一起走嗎?我媽媽說陌生人也許是壞人,他也會讓他的孩子帶你去一個地方,所以你不應該跟他走。

多多告誡Joe要警惕陌生小朋友

看到這裡,不禁對黃磊夫妻多崇拜幾分。

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就能有這麼強的安全意識,離不開父母科學的安全教育方法。

不過讓我徹底佩服的是多多在後面的表現。

她向路人詢問哪裡可以買到香菇,路人聽後說:「來吧來吧,我帶你們去。

」多多猶豫地跟著路人一起走。

我心想:這個小姑娘的心理防線還是這麼快就崩塌了。

沒想到,她跟著路人走了幾步之後,忽然停下來問一個攤主有沒有胡椒,藉此成功地甩掉了剛才想帶路的路人。

雖然節目錄製有隨行工作人員,多多還是沒有忘記爸爸媽媽的安全囑託,並且在不受控的情境下靈活應對,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弟弟妹妹。

「陌生人也許就是壞人」的警惕並不一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更清楚地認識。

美國一個20歲的女孩柯林,參加完聚會後沒法回家,索性就在路邊攔了一輛看起來「靠譜」的順風車:車裡坐著一對夫妻,而且妻子還懷抱一名嬰兒。

柯林沒想到的是,半個小時後,剛才還在和自己談笑風生的夫妻倆,把她帶到了一個黑巷子裡打暈。

醒來之後,就是長達7年的虐待和蹂躪。

Cameron因強姦、綁架、性侵被法院判處104年的監禁

妻子最後良心發現報警,丈夫被判處104年監禁,但是女孩卻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對害她的人產生感情,甚至認同罪犯的行為。

這是人性對「信任」最殘酷的懲罰。

孩子長到再大,家長的教育也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角度。

這角度的科學與否,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的抉擇。

泳衣下的部分只屬於自己

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還原了普利茲獎的系列報導,《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冒著挑戰權威的風險,曝光了波士頓地區二百五十多名牧師猥褻男童的真相。

當牧師們罪惡的手伸向這些男孩時,大多數孩子都是懷揣著被神眷顧的情緒,靠近信仰的喜悅。

當他們的身體被殘害,他們才猛然發現信仰竟然會異化成魔鬼的形狀。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仍然逃不出童年的陰影,在面對記者的採訪時,只能絕望到哽咽地說:為什麼他選擇了我。

《聚焦》中,記者採訪當年的受害人

而在我們身邊,或許是覺得「性」這件事本身敏感,或許認為「性侵」這件事離自己的孩子很遠,許多家長都選擇對這一話題避而不談。

據兒童安全公益組織Kidsafe基金會的統計,在全世界,18歲以下的孩子中,平均每四個女孩中有一個、每六個男孩就有一個曾經受到性侵犯。

微博大V許豪傑被扒出關注孌童帳號、創辦販賣兒童色情影像資料的網站後,輿論四起。

還沒等人們反應過來,大型戀童網站「西邊的風」也被爆出拍攝了大量的未成年人不雅視頻。

而脫掉孩子衣服的,竟然是他們的親生父母。

這個網站以「兒童教育」、「藝術創作」、「簽訂合同」等一系列假象,讓一群家長掉進陷阱,主動把孩子們送進惡魔的掌心。

看過如此駭人的事例,不知能有多少家長會明白:別說嫌性教育太早,壞人永遠都不會嫌你孩子太小。

家長希望守護孩子們頭頂那片純凈的天空,但如果因此對社會中的「惡」避而不談,其實無異於當了罪犯的幫凶。

相比於那些泛泛而談的安全知識,家長們更應該教會孩子一些切實可行的應急方案和對策:

1、「安全口號」謹記在心,只有親人才能接你。

與其告訴孩子放學後不要和陌生人走,不如和孩子儘早確定一個「安全口號」,只有知道這個「安全口號」的人才能來接他回家。

如果真的是有急事不能來接孩子,知道這個安全口號的人才是家長真正託付的人。

2、「過分熱情」提高警惕,你的羽翼尚未獨立。

要讓孩子小心那些「過分熱情」或者假裝「柔弱」的人,他們有的可能會主動對孩子施予恩惠,有的讓孩子「幫個小忙」,但是嘴上抹了蜜的多是「笑面虎」,也沒有成年人能有理由向陌生的小孩子尋求幫助。

3、「我不知道」常掛嘴邊,隱私信息藏在心間。

不要在孩子的書包或衣服的明顯處寫下孩子的名字,壞人可能會用孩子的名字來說服他們放鬆警惕。

更要告誡孩子,什麼是常規問題,什麼是隱私信息,如果真遇到陌生人來問,孩子才能有個分辨。

5、「泳衣下面」不可侵犯,你的身體不給人看。

到孩子三歲的時候,應該告訴他們泳衣覆蓋的身體部分都是私密的。

在公眾場合不能裸露這部分身體,他人也堅決不得觸碰。

如若有任何與觸碰、撫摸、親吻等甚至更過分的行為相關的動作,要告訴孩子立刻制止,跑到公共的安全地帶。

6、「幽閉空間」注意避開,不管面前是明是暗。

正常的情況下,狹小的空間對孩子來說,總是弊多於利。

對於成人來說尚且更加充滿未知,小孩子遇到情況則更加無力反抗。

所以無論這樣的空間布置得是否好看,看起來是否有危險,都要警告孩子,多留個心眼,離那遠點。

永遠都沒有過分的安全保護,傷害一旦造成,就是不可逆的。

為人父母,肯定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可教育是一場持續的接力,家長在保護孩子的時候,若是也不經常學習,久而久之,就追不上孩子的腳步,更別談保護了。

教會孩子正確判斷潛在的危險,遠離傷害,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