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大發脾氣,看霍思燕如何應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嗯哼大發脾氣,看霍思燕如何應對嗯哼雖然只有5歲,卻被公認是一個寵媽媽的高情商小暖男。
但在最新一期的《媽媽是超人》中,家裡來了幾個小朋友,媽媽讓嗯哼做好大哥哥,幫著照顧家裡的小客人。
嗯哼這次的表現一反常態:將自己的恐龍玩具收起來不讓小朋友玩,後來又以媽媽不幫著找被自己收起來的恐龍而大發脾氣,控訴媽媽"凶"他,威脅以後不跟媽媽說話、不跟媽媽睡覺、不給媽媽買化妝品、不帶媽媽去月球,甚至最後鬧著離家出走。
一向很乖的孩子這是怎麼了?
每個孩子都對父母尤其是媽媽有著天然的占有欲。
他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媽媽、爸爸和孩子組成的親情三角關係的中心,他習慣成為爸爸媽媽的關注焦點,得到他們全部的照料。
當家裡突然出現其他小朋友,爸媽的注意力被分散,他們的愛也被分享,這個時候的孩子當然會有危機感。
他們應對這種危機的方式是突然地大發脾氣,這是他們控制父母情緒,重申自己在家裡的地位的一種手段。
所以在嗯哼平靜下來後,被問道為什麼突然發脾氣,他說:"媽媽只照顧其他小朋友,都不照顧我!",他的脾氣發作只是為了重新得到媽媽的關注。
每一對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類似的孩子突然"火山爆發",哭鬧不止的情況。
實際上,突然地大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副產品。
孩子智力和運動技能的發育比語言要快得多。
在孩子運用語言進行表達之前,他早就懂得了他要的是什麼以及他有怎樣的感受。
由於他此時還不具備表達挫敗感的語言能力,他就只能以行動來表達——大發一通脾氣。
另外孩子往往不能合理地推斷出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
當他們的意願實現不了時,他傾注在自己各種嘗試中的所有強烈情感就會一下子爆發出來。
更大一些的孩子,意識到自己在家庭里的影響力,對控制父母的各種情緒更為在行。
發脾氣是他們威脅父母,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既然孩子在生活中突發脾氣無法避免,父母該如何正確應對?
嗯哼媽媽霍思燕為很多媽媽做了教科書式的示範。
當她意識到嗯哼情緒不太對的時候,她馬上向嗯哼解釋"媽媽說話聲音有點大了""媽媽有點著急""媽媽其實有點緊張"。
可是後面嗯哼還是鬧情緒,她沒有再向嗯哼無條件妥協,而是嘗試跟他溝通,溝通之後明白了孩子鬧情緒的原因,選擇向爸爸求助,讓爸爸做中間人協調她和兒子的小糾紛,通過爸爸之口向孩子重新解釋,並表達對孩子的愛。
最後親親孩子的額頭,抱抱孩子,讓嗯哼重新找回了存在感和安全感,母子倆和好如初。
當孩子突然大發脾氣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聲音小一點,語氣柔和一點,跟孩子溝通,弄清楚孩子鬧情緒的真正因,然後對症下藥。
如果孩子確實有諸如身體不舒服、心理上恐懼等切實的需求,父母一時沒有體察到,他們的哭鬧是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號,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及時幫孩子解決問題,並嘗試告訴孩子再遇到類似情況如何用言語向父母求助。
但如果孩子發脾氣只是為了向父母示威,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個時候直接湊上去,反而會讓孩子因為有了觀眾,將哭鬧繼續下去。
比較好的做法是跟孩子說:"你現在在亂發脾氣,我在旁邊等你,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好好聊一下!",等孩子冷靜一點,再對孩子軟硬兼施,溝通是非對錯。
這樣做既堅持了父母應有的底線和原則,讓孩子知道亂發脾氣是不管用的,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他們還是愛自己的。
每個父母都應該在孩子發脾氣的過程中摸索出適用於自己孩子的解決之道。
但無論如何應對,大聲呵斥、強制性制止都只會讓孩子關閉上溝通的大門,讓事情越變越糟。
另外,養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
除了哺乳之外,孩子的照料當中沒有哪件事是父親幹不了的。
父親的參與在孩子的養育中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只有父親做著需要他做的一切時,整個家庭才會運轉的更好。
霍思燕和杜江在孩子的教育上明確分工,杜江是"嚴父",為孩子制定規則和行為的邊界,把孩子的精力引向更有意義的方向;霍思燕是"慈母",給予孩子更多柔性教育,用愛的滋潤讓孩子的內心更充盈。
這因為有這樣的分工,所以在處理嗯哼鬧情緒的過程中,霍思燕會向爸爸杜江求助。
最關鍵的是杜江在妻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伸出了援手。
在小小的情緒風波後,他們的三口小家又恢復了其樂融融、愛意濃濃。
也正是有了父母共同的愛的教育與滋養,嗯哼才能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國民小暖男。
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都是用心經營出來的。
而對類似孩子突然發脾氣這樣的危機情況的處理,正是檢驗父母對養育孩子是否用心的試金石。
如果父母對養育孩子都不用心,又怎麼會努力經營家庭?如果不用心經營家庭,又怎麼會過得幸福?我們羨慕霍思燕有一個貼心的老公、懂事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又有誰知道她在背後付出了多少?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當寶寶哭鬧發脾氣時, 高情商的媽媽都是這樣應對的
很多媽媽在帶娃的過程中都會發現,寶寶到了一歲以後比以前更愛哭了,一言不合就哭鬧,隨時隨地發脾氣,甚至撒潑打滾都不在話下。為什麼寶寶1歲以後就更愛哭鬧呢?這是因為寶寶在一歲以前時,並不知道自己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