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一幼兒園小班34個孩子30人「被拐」!只為吃一個棒棒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堂生動的防拐教育課

「不跟陌生人說話,不拿陌生人東西,不吃陌生人零食,不跟陌生人走」,這是家長、老師平日對孩子最多的叮囑和教育。

而面對陌生人的種種誘惑,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究竟能否經受住考驗?

6月1日,為檢驗孩子們的「防拐」能力,提高幼兒自身安全防護意識,侯馬愛心公益聯盟「寶貝回家」志願者聯合侯馬平陽幼兒園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防拐打拐測試演習。

測試結果讓老師和家長們大跌眼鏡:面對陌生人的零食、玩具、手機遊戲等誘惑,許多小朋友都把老師和家長的叮囑拋到了腦後,全園330名孩子竟有80多人被「拐」走。

老師們說「不可思議!」家長們都說「太可怕!」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會被騙!」通過這次切身體驗,孩子們並沒有因為「被拐」留下陰影,而是更加明白了平時爸爸媽媽告訴自己的話——不要輕易跟陌生人走!通過現場志願者防拐小知識普及,讓孩子們進一步增強了自我保護和防拐意識,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六一」兒童節。

「愛吃」是孩子們的共同「弱點」

為了搞好這次活動,侯馬愛心公益聯盟「防拐打拐」小組籌備了很長時間。

大家提前準備了許多糖果和玩具,設想了許多「拐騙」情節。

活動開始時,每個參與活動的志願者和家長都在自己的左肩貼上「侯馬愛心公益群」標識,進行兩兩組合後,志願者與家長配合開展活動。

這是侯馬志願者第一次開展這樣的活動,也擔心「拐」孩子沒有經驗,甚至擔心會嚇到孩子們。

但隨著活動的深入,孩子們的「天真善良」讓志願者們「放鬆了心情」,大家發現與孩子溝通其實並不需要什麼厲害的藉口:一顆糖果、一個玩具都有可能讓寶貝們乖乖聽話……

在幼兒園裡,兩位拿著棒棒糖的「叔叔」「阿姨」來到一個小班活動點,哄到一位小朋友吃後,就有更多的小朋友想吃,「誰還要,跟我去車上拿」,在34個孩子中除有4個孩子對這兩個陌生人絲毫不聽、不要、不走外,其他聽話的寶貝們馬上排好隊伍,沒有人向近在咫尺的老師報告,就跟著「叔叔」離開了操場,讓遠處觀摩的家長們哭笑不得。

「愛吃」是大多孩子的共同「弱點」,孩子們真經不起「誘惑」,一袋零食就被「騙」走了。

一位家長看到自己的兒子被陌生人用一袋零食輕鬆「拐」走後很是震驚:「我們平時給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要跟陌生人走,可是孩子咋都忘了呢?」看到這可怕的一幕,這位家長心裡很不是滋味。

「貪玩」是孩子們共同的「天性」

只是簡單地一起玩遊戲,或者有特別喜歡的玩具,孩子馬上就會開心地玩起來,就會放鬆警惕和戒備,就會忘記家長「不能跟陌生人走」的叮囑。

在幼兒園內的活動操場,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說,自家孩子就是愛玩,志願者一開始與孩子接觸時,孩子不僅牴觸而且戒備心也很強,但隨著其他的小朋友跟著玩,又幾次被志願者的沙包「不小心」砸到後立馬開心起來,沙包越扔越遠,孩子也越走越遠……

老師們將大班的孩子們帶到平陽公園。

一位志願者沒有多說什麼就輕鬆將一女孩帶出場地,而後拿出「滾輪」、「水槍」、「三角架」等玩具,又將8名孩子成功「拐」走。

好奇心強也是孩子的另一個天性。

看到一位「大姐姐」在玩手機遊戲,一群孩子一個接一個圍上來,若干只「好奇」的小眼睛緊緊盯著,而這位「大姐姐」一邊玩一邊慢慢地走,大家相互跟著就一直走出了活動場地。

活動現場,記者為一個孩子照了張照片,說拿一張給媽媽看,孩子拉著手就出來了。

而後又為4個開心玩耍的孩子搶拍了一張照片,「一人洗一張,拿回家好嗎?」孩子們就高興地、聽話地跟出來了。

「善良」是孩子們共同的「本性」

一位陌生的「阿姨」在公園裡與孩子們想著法套近乎,孩子們說歸說但不走遠,當「阿姨」拿出一支水槍玩具後,孩子們開始興奮,「誰知道哪裡有水,我們灌上水玩」,一群孩子開始跟著找水,除了一個孩子一直緊緊地拉著另一個夥伴不讓去但拉不住外,十幾個孩子沒有停止腳步。

還有一個孩子為了幫大家灌水,說出了家庭地址、父母工作單位,而且要帶這位陌生的「阿姨」去家裡……

有一位家長對孩子的日常教育很自信:「我的孩子絕對不會跟陌生人走!」一位志願者專門走近她的女兒,幾次哄孩子走都不成功,給零食也不吃,周圍有好幾個孩子都來吃也不為所動,「我和你的王老師說好了,你們王老師同意了」。

「你認識王老師?」志願者的一句話就取得了孩子的信任,拉住「叔叔」的手向外走,任憑旁邊的小女孩怎麼拉也拉不住,便走出了幼兒園大門,然後再給食品就吃起來,而且帶到哪裡都可以,既不叫也不掙扎。

兩次「測試」將這個孩子帶出幼兒園大門都成功,問她父母親的名字、電話也都一一告知,而且怎麼也不回幼兒園了,後來還是老師強行抱回。

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形,家長頓時「崩潰」,兩眼含淚:「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有一位小朋友幾乎沒有一點防備心,「一句話」便直接被陌生的「叔叔」帶出去坐上了摩托車。

一個防備心極強的孩子,看到有好多小朋友都與「叔叔」一起玩,也開始接近,當「叔叔」求助要上廁所時,這個小朋友的「善良」被利用,不僅被帶出去,而且也開心地坐上了摩托車。

為家長敲響安全「警鐘」

記者參與了活動全過程,有的孩子表現非常棒。

比如,記者試圖將小班的一名女孩帶離,而就在即將出門時,孩子跟老師請假,當然未獲准;有幾個孩子看到小朋友們跟陌生人走,就一直拉住而且大喊:「不能跟陌生人走!」還有一個孩子拉不住小朋友,就快跑報告園長老師成功制止。

但是,通過「測試」暴露的問題更嚴峻。

凡是被「盯」上的小朋友,無論是大班、中班、小班的孩子,80%都會「中招」,要麼是陌生人說啥他們都信,要麼是抵不住零食、玩具的誘惑。

一般情況下,多數孩子對陌生人第一反應是「不要」、「不吃」、「不走」,但如果跟孩子玩一會之後,「陌生」會變成「不陌生」,因為孩子在遊戲時警惕性較低;還有,孩子都有從眾心理,一些孩子在單獨面對「陌生人」時表現得清醒,但如果是有人跟「陌生人」走,眾多孩子就會陸續「跟風」,因此會出現幾乎一個班孩子集體被「拐」的現象;幼兒在幼兒園時自我保護意識較高,因為在老師的視線範圍有自我提醒的「暗示」,而在公共場所時警惕性會大大降低;再有,孩子們遇到情況報告老師的意識較差,造成老師「臨時監護人」最後一道防線被破,其實老師都在周邊。

平陽幼兒園韓園長告訴記者,幼兒安全常識普及是幼兒園最重要的教育課,老師們每天都在跟孩子們強調,比如,不吃陌生人的東西,看到陌生人接近時要學會說「我不認識你」等等,但「測試」時孩子們的反應確實讓家長和老師都感到不安,「通過這次活動,給老師和家長都敲響了警鐘,今後的安全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強。

測試結束後,志願者為孩子們進行了總結分析,為孩子說明為什麼上當受騙了,應該怎樣保護自己。

一位小朋友得知剛剛帶走自己的「叔叔」是「壞人」時「羞愧」極了,一直「嘟」著小嘴,含著眼淚躲在媽媽的身後不言語,因為她把媽媽「不跟陌生人走的」叮囑給忘了。

「寶貝回家」志願者、山西地方群和線索工作組管理員「小波」說:「這個『測試』要教育的其實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

幼兒對壞人並沒有認知,他們的世界是天真的。

應該做到,在學校加強孩子安全防範意識的同時,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更應從家庭教育入手增強孩子的防拐意識,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的安全。

在現場普及安全小知識時,志願者提醒孩子,要是萬一被拐了,誰也不認識,也見不到媽媽時,要儘量保持鎮定,不哭鬧,要假裝聽從陌生人的話,多吃飯積攢力氣,對壞人的發問一概說不知道,確保壞人不在身邊時,要用盡力氣向人多的地方跑,想辦法找到可以求助的人。

(特約通訊員:李培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