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教育孩子的核心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平和、有常中教育孩子

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會是非常平凡的,一個人首先要有一顆平凡的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它的美好,這一點與教育孩子是息息相關的。

大部分家長都期望把孩子教育得出色、優秀、拔尖,這會給孩子的生活一額外的壓力,他們會活得越來越不快樂。

生命中不快樂的源泉是什麼?是比較,相對於我們自己的工作狀態、生命狀態,我們反而更關注與別人比較的結果。

而本質上,一個人生命的成長、工作的進步跟別人是沒有關係的。

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第一條就是先要教育好自己,先讓自己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上,達到一種在精神上心滿意足,在夢想上保持追求的境界。

這樣說來,家庭教育既難,又不難,前兩天我讀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父母的情緒如果陰晴不定,或者定的規矩反覆無常,或者隨著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那麼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無所依從,他搞不清楚父母到底想要什麼,也搞不清自己怎樣去迎合父母的脾氣。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話,那麼孩子一定能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就知道什麼規矩是該守的,什麼東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養成一種特別好的心氣習慣。

再說到規矩,我們好像總在說孩子不守規矩這件事,其實一個規矩只要放在這兒不變的話,孩子一般都會一直遵循下去的。

比如,從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母親對我有一個要求:每天早上起來必須把被子疊好,把全家的地掃完才能去上學。

這個規矩一直到18歲上大學都沒有改變過,我到大學也一直好好遵守著,它直接帶給我一個結果:上了大學看到掃帚,我手就痒痒。

這帶來一個好處——大家認為我比較勤奮,比較喜歡為同學服務。

讀書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好,環境造就讀書習慣

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便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講座上都問過同樣的一些問題:「請問多少家庭家裡是有書架的?」第二個問題:「書架上面放滿五百本書的有多少?」第三個問題:「有多少家長有晚上睡覺以前看半小時到一小時書的習慣?」「在你讀書的時候,你的孩子也在一邊跟你一起看書嗎?」我曾經在一個五千人的講座上提過第三個問題,可悲的是,只有兩個人舉手。

其實,這非常重要,我們想讓孩子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有比較寬闊的胸懷,遇到問題可以思考,一個前提就是他從小到大都喜歡讀書。

我做過很多家庭調查,喜歡讀書的孩子,將來克服挫折的能力強很多,他會把從書中得到的故事變成自己內在的思想。

很多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八歲以前,大部分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但想像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特別豐富,開發這些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個前提下,讀故事就顯得特別重要。

有人問我讀故事和看電影的區別在什麼地方?,聽故事、看童話書,會產生一種轉化的能力,所有的文字和語言都是抽象的,孩子必須在腦子裡轉化成形象。

反覆研究的結果表明,喜歡聽故事、讀故事的孩子想像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會比只看動畫片的孩子好很多。

我想告訴家長,聽故事、讀故事的過程其實完成了兩個教育任務,一是讓孩子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二是鍛鍊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這些能力對他的一生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祖上二十年代全都是農民。

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怎麼就成了知識分子呢,我後來想想,是因為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想讓我長大後做個教書先生,從我三四歲的時候起,母親就只給我買書,也就是連環畫。

在我四五歲開始記事的時候,身邊就有了一堆連環畫。

那時,我自己讀不懂,而村裡高年級的孩子們沒有書讀,我就讓他們讀給我聽,我在一邊看。

我到五六歲的時候,我就可以自己看連環畫了,而讀書的習慣就此一直保留了下來。

我記得,我到二年級的時候就讀《水滸》了。

一個農村的孩子,父母都不認字,二年級就讀《水滸傳》,這是因為什麼?因為母親,她無形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

父母種下的種子總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的,孩子在什麼樣的氛圍當中長大,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在孩子還沒有反叛精神之前(一般孩子的反叛精神在十二歲開始),你就應該把一些優秀的品質種在孩子們的心中。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都是教育,相處要講究質量

家庭教育的第二個要素便是家長要為孩子付出時間。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研:發大水了,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電腦和小狗等九樣人或物放在船上,船承載不起了,要扔掉很多人和東西,只留三樣。

調查結果是:媽媽百分之百被留下來,再接下來有爺爺、奶奶,還有電腦和狗,唯獨爸爸最少,只有約20%的孩子選了爸爸。

事實上,孩子是父母兩個人帶來的結果,靠母親一個人是完不成這件事情的。

但現在媽媽的角色更加重要,原因很簡單,父親必須更多地在外打拚。

然而父親也有父親的作用,我到今天才意識到父親對我的一些影響。

父親是一個很有名的木匠,周圍有人造房子,一定會請他做房梁。

父親分得很清楚,凡是那種辛辛苦苦攢了很多年錢才造得起房子的人,他分文不取,但那種有錢的人,他是一定要收錢的。

這樣,我從小就學會了什麼才叫幫助窮人。

第二個影響是他做事情的方式。

每次他幫人造完房子,人家沒用的亂磚爛瓦他都撿回來放在院子裡,放著放著就有了一大堆。

有一天,他帶著三個徒弟用這些磚瓦造成了一座特別漂亮的房子。

這件事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就像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你如果只是撿磚拾瓦,什麼目的也沒有,那就是一堆廢物,如果造成了一棟房子,那就成了一種目的的生活。

我們每一天如果都是無意識地去過,人的一生也就是三萬天吧,我們也就只是撿了三萬塊爛磚。

其實,你每一天都應該為人生的一種完整的狀態去努力,教育的每一天也一樣,也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狀態更完美去努力。

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榜樣來傳遞我們人生的價值觀,在孩子們十二歲開始反叛之前,他們一定是有樣學樣的。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里能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也很難在一個世俗的家庭里發現一個高雅和清純的孩子。

再有,我們與孩子在一起,要花有質量的時間,有質量的時間是什麼概念?要把時間花在對他們進行心情教育和性情教育上,心情教育是給他們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度,而性情教育是讓他們有寬闊的胸懷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我一直認為這比知識傳授要重要很多。

這包括:真誠高尚的人格,開朗豁達的個性,勤奮向上的態度,獨立勇敢的精神,敢於吃苦的習慣,不怕失敗的心理,善於交際的能力,寬容大度的處世,終身依賴的技能,一個孩子如果能把以上東西處理好的話,即使在班裡是最後一名,我也不認為這個孩子會沒出息。

可是,今天我們在在學校里培養的東西只是最後一條,即終身依賴的技能。

我們從小學學到大學畢業,不就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嗎?但是找到好工作並不是完整人生的全部,前面幾條都要完成,才是一個完善的人。

教育的所有參與者要有共識(建議選有共識帶來的成功案例闡述)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家長、社會和教育對於教育沒有一致的看法。

我曾經專門跑到日本考察的小學、幼兒園門口去看,有多少家長是開著車來送孩子上學的,有多少家長是幫著背書包的,又有多少是抱過來的?幾乎沒有。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幼兒園給孩子洗冷水澡。

我問:「洗涼水澡孩子感冒了怎麼辦?家長不會罵你們嗎?」不會,家長會把洗澡感冒的孩子領走,說一句:「對不起,是我沒有把孩子培養好,體質不行,回去繼續培養直到洗冷水澡不感冒再來。

」日本基本沒有出現過家長與學校吵架的事情,全社會的教育理念是趨同的。

我女兒在加拿大長大,到初中就會有一周的越野生存訓練,大冬天的要帶著帳篷睡到雪地里,要在懸崖上攀爬,要劃到七小時的獨木舟。

我女兒每回回來都會哭,但大家都參與,你也必須參與,你也必須忍受,每次活動前,學校都會和家長簽一份生死協議書,因為真的出過事。

一次雪崩,一個班的孩子都沒回來,但學校一點責任沒有,也沒有家長到學校鬧,校門口只會出現一些白花。

現在中國很多學校連春遊、秋遊都取消了,更冒險的活動就別提了,孩子們在校園裡跑不允許,因為怕孩子出事,怕家長會到學校來鬧。

我們的學校怎麼能和家長取得一致的看法,社會、學校、家庭怎麼達成教育的公識,需要我們去思考。

情商和逆商的培養方法

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被人信任、善於分享、樂於助人的人。

孩子要大氣、大方,該勇敢的時候要勇敢,該承擔的時候要承擔,該開朗的時候要開朗,該收斂的時候要收斂。

對孩子提這些要求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我身上有善於分享、樂於助人的品質,是因為父母都是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我們家成了村莊的中心,我也養成了一個喜歡群體生活的習慣,這種習慣最終造就了這些情感品質。

從小不喜歡一群人在一起玩,將來也就做不起一個事業。

今天的孩子都比較孤單,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的情商呢?也很簡單,從你的孩子的班上找幾個你認為能合得來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周末的時候,邀請他們參加你的家庭餃子宴,幾次以後,孩子們就會成為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

小朋友們在一起是平等的,在玩和交流的過程中,情商就可以培養出來了。

逆商不是說把孩子罵一頓就能出來的,讓孩子處在不斷受挫折的狀態中,不可能讓他們產生堅毅的個性。

有的父母想的是,打罵得越多孩子越皮實。

好多人還能舉出例子,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罵出來的。

其實,環境不一樣了,影響也就不一樣了。

我小時候被打罵,一點點心理障礙都沒有。

因為家家戶戶都打孩子,扯平了,不會造成心理傷害。

任何教育的事情,語言也好,行動也好,都有一個準則:不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

定規矩有時候也是一樣,規矩的嚴厲性跟規矩的合理性都是必須的,光嚴厲不合理對孩子是有傷害的,光合理不嚴厲對孩子沒有用。

我兒子3歲左右的時候用餐巾紙擦完鼻子往地上扔,我讓他撿起來,他還故意再扔一張。

我也沒打他,冬天給他棉襖一披關到門外去,孩子在門外害怕,過了五分鐘敲門了……從此後他再也不往地上扔任何東西了,這種嚴厲對他沒造成傷害。

這裡還有一個核心點特別重要,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做事情的後果,同時,在孩子遇到任何一次挫折的時候,我們怎麼樣讓他能從挫折中自己站起來,這才是所謂的挫折教育。

比如孩子剛剛開始學會走路總會磕著桌子椅子,老人卻習慣打桌子和椅子,嘴裡嚷嚷著該死的怎麼碰我小寶寶。

這是不對的。

通過這個小事情我想說的是,如果從小就告訴孩子問題出在別人身上、把責任推到別的地方,這種習慣性地推卸責任會讓孩子變得不願承擔責任……

誠信、誠實、負責、友好、善良……這些是我教育孩子的核心詞。

把握這些東西以後,其他東西都是生出來的樹葉,樹根在,樹枝在,成績怎麼樣、上什麼大學都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這是我的教育觀。

孩子的成長至少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正確努力,中國有50%的家長在竭盡全力愛孩子的同時,也在把孩子毀掉,對孩子提出不正確的要求。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nsxq66)

一起交流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國內數十位教育名師為你出謀劃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