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催!催!孩子越催越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自從去年9月,閨蜜「晉升」為小學生家長以後,每天早晨那一小時就像人間煉獄。

早上六點半,不管多累,她都會準時起床變身腳踩風火輪的超人,洗漱、做飯。

一切搞定後,又迅速變身高音喇叭,開始每天的催娃起床、催穿衣、催洗臉、催刷牙、催吃早飯、催出門的「催催催」模式。

而她女兒卻是個慢性子,眼看上學就要遲到了,無論你怎麼喊「快一點」,她都是磨磨蹭蹭地刷牙、洗臉、吃早飯。

其實,閨蜜家每天上演的「兵荒馬亂」,多數家庭都經歷過。

早晨:「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

孩子走路慢了,我們覺得他磨蹭,臉一黑吼道:「拖拉什麼,走快一點啊」;

吃飯:吃飯不認真,我們奪過孩子的碗筷,一邊餵一邊催,「快點吃,飯都涼了」;

放學後:半小時能搞定的作業,孩子非要拖拖拉拉熬上兩個小時,你分分鐘想拿過作業本替他寫,最後忍不住使出獅吼功:「你沒看到時間啊,半個小時過去了。

你才寫這點兒,再給你10分鐘,我掐表,快點寫!否則過了時間就懲罰!」

這種「連珠炮」似的催促場景,大多數父母都不陌生。

但崩潰的是,任我們怎麼催,孩子們卻不慌不忙,甚至越催越慢。

其實,我們總催「快一點」,孩子也不會真的就快了。

相反,催習慣了,說順口了,他們反而適應了。

我們卻常常不去深究孩子磨蹭的原因,而是簡單粗暴地把這歸結於孩子是故意拖拉,和家長唱反調。

2

心理學說

心理學上,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站在成人的視角,認為孩子太磨蹭,打亂了我們的節奏,總想催促他們快一點,再快一點。

殊不知,真正被打亂節奏的是孩子。

就像陳小春嫌棄Jasper走路慢凶他「快一點」的時候,應采兒微博回應的那樣,腿短的Jasper怎麼可能跟上陳小春的節奏?

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指出,父母不斷地說「快一點」,會對孩子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在心理學上,3-6歲的孩子正處在敏感期,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按「加速鍵」會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在父母的催促下,會過早地成為「小大人」。

心理專家姬雪松也曾說,父母過多地催促孩子,通常是因為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無法消化這些焦慮,將他們過多地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這不但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還會破壞孩子的鈍感力,讓孩子變得焦慮、自卑而敏感。

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催催。

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作用!

其實很多規則孩子是明白的,而他之所以會賴著不動,是因為對媽媽長時間的嘮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

有的家長說,孩子很怕自己的「123」,比如讓孩子洗澡,其實是當媽媽催第一遍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在乎,因為他知道媽媽只是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於是繼續安心慢吞吞;當媽媽催第二遍的時候,他心理有點準備了,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所以抓緊最後的時間多懶一會兒;當媽媽催第三遍的時候,他知道媽媽真的發火了,再不去洗澡真的會挨揍,所以才起身去洗澡。

「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標準不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而是「媽媽有沒有催」。

媽媽催的才是緊急的,媽媽不催的一概不去主動做。

反反覆復,孩子也就免疫了。

有的家長嫌孩子吃飯慢,就給孩子餵飯,不讓孩子自己吃了;嫌孩子書桌亂糟糟的,就去幫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學遲到,就幫孩子穿衣服……雖然父母都是出於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鍛鍊、成長的機會,到頭來人家孩子都能自己吃飯、穿衣服了,咱家的還得餵、還得幫忙穿衣服。

而且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還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有些事不願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媽媽跟在後面「擦屁股」。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用來鍛鍊的事情,一共就那麼多,你替孩子做了80%,孩子就只剩下20%的成長空間;相反,如果你只替孩子做20%,那孩子就獲得了80%的成長空間。

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對家長要求幹的事沒興趣,內心是不想做的,故意磨磨蹭蹭表達不滿。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要跟孩子好好交流,問清楚他為什麼不喜歡這件事,然後你們共同商量一下,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當你喊不動孩子時,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指令過多、控制過多。

你是否有經常和孩子說「不可以」「不許」等。

如果我們能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麼,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任何人都討厭被催促,家長的催促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儘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來管理。

比如,用鬧鐘或定時器,來取代你的監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

3

當我們要求孩子不要再磨蹭,甚至對孩子的磨蹭發飆時,你可曾想過是自己誤會了孩子?

研究表明:2歲之前,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

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會回憶過去,也不會焦慮未來。

大約到了3歲左右,孩子對時間的先後才有了初步認識。

但僅僅限於分清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大段的時間。

這時你對孩子說「10分鐘後出門」,他是完全聽不懂的。

孩子大約在4歲以後能夠描述昨天、今天做了什麼事,但是具體到什麼時間也不是很清楚,這需要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

所以,在孩子還分不清時間的時候,去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裡一定要完成什麼事,這其實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

當孩子磨蹭時,先不要急著催他,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時,不要跟孩子說:「不許玩玩具。

」你可以告訴孩子:「先吃飯,再玩玩具。

」 因為,此時,孩子的興趣點不在吃飯上,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玩。

這個方法適用於孩子的很多拖延行為。

比如,告訴孩子:先洗澡,再講故事;先寫作業,再玩。

這是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又可以暗中幫孩子規劃時間。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親子成長的教育方式,請關注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