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寵壞的5個表現!你家的孩子有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到愛孩子,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會,但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很多被父母寵愛的孩子,行為卻越來越離譜,

最近有媽媽留言說「孩子越大越沒有規矩,越大越不懂事,我們是說也說了,打也打了,發現孩子脾氣越來越大。

現在孩子快6歲了,有時真的覺得挺無力。

如果孩子出現過下面的幾種行為,父母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1. 愛發脾氣:

被寵壞的孩子脾氣一般很差,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對著家人發脾氣。

因為父母的過度寵愛,孩子們知道在他發脾氣或哭鬧的時候家長就會妥協,時間長了,孩子就容易養成發脾氣的習慣。

溺愛還會使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對家裡長輩頤指氣使,呼呼喝喝,不懂得尊重長輩。

2. 沒有規矩:

一個孩子沒有規矩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吃飯時,敲打碗筷,在盤中挑來揀去;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公共場合,大聲喧譁......

諸如此類的行為,其實都是缺少規則約束的表現。

孩子小的時候,猶如白紙,如果家長在寵愛孩子的時候,沒有規矩去約束,那麼孩子的很多表現慢慢的演變成惡習,

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惡習也會愈演愈烈,最終家長痛心疾首,無法面對。

孩子小,調皮、愛玩、愛鬧是天性,但也正是因為小,可塑性極強,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關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有規矩約束。

3. 自理能力差:

被寵壞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都很差。

被寵壞的孩子,吃的,穿的,用的,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因為父母早就為他們打理好一切。

前段時間看個報導,一個17歲的女孩需要媽媽餵飯吃,上學前,媽媽幫換衣服,穿鞋子,根本談不上任何的自理能力。

在這位媽媽的細心呵護下,養出了一位巨嬰。

其實,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理和做家務,父母捨不得和過度保護,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

4. 喜歡談條件

你會發現你很難叫得動孩子去做一件事,每次你讓他做些什麼事情時,反覆地說了好多遍他都不願意做,非得答應孩子的條件後,他才肯去做:

「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去睡覺!」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走了。

「你不先給我看手機,我就不去寫作業!」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孩子常常以這樣的方式要挾父母,有很多父母為了防止孩子哭鬧,都會滿足孩子。

下次孩子再想要什麼東西,他還是會接著哭鬧、打滾、發脾氣直到你滿足他為止。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孩子拿來要挾父母的籌碼也越來越大,一開始是哭鬧,接著是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殘,更有甚者是自殺,

最近網上有過不少報導,家長說孩子幾句,孩子就激動拿跳樓威脅,有的孩子根本不用威脅,就直接從樓上一躍而下。

總之,你怕什麼,他來什麼,等孩子到16歲以後,你想再好好管教,為時已晚。

5. 不懂關愛他人

有一個懂得愛身邊的人,懂得體諒自己的孩子,應該是父母最大的福氣了。

我一個好朋友,女兒7歲了,很懂事很體貼,朋友曾給我講起她發燒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發燒了,躺床上,女兒顫巍巍的小心翼翼的端了一杯水到床邊讓我喝,然後摸了摸我的額頭,拿了溫度計放我腋下,又去冰箱拿了一個退燒貼給我貼上,再坐在我身邊輕輕拍我,一邊拍一邊說,「沒事啊,我在,很快就好了」。

畢淑敏曾經在文章中寫道:「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然而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被父母的溺愛沖昏了頭,從來不懂事情的難得,更別提理解父母。

這樣的孩子覺得自己被愛是應該的,父母就該這樣對我,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最後換來的卻是責備與挑剔。

孩子表現出的冷漠和自私,恰恰是因為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容易。

高爾基說:「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

溺愛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毫無益處,如果不想將孩子培養成「白眼狼」,那就要愛孩子的同時引導和教育孩子。

你家的孩子表現如何呢?歡迎在評論去留言談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