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穩定」禍害的父母,正逼孩子喪失人生可能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談心社(ID:txs163)

「我不是六歲小孩,沒有喜歡的顏色。

電影《機械姬》中有這樣一句話,暗示了成年人的生活:很多人是沒有色彩的。

一份有趣的外國研究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害怕休假,患上了「周末焦慮綜合症」(WAS):

工作日,每天人們都過著忙碌的生活,周末有了受自己支配的時間反而感到無所適從。

沒有規劃和安排的空閒時間,成了最大的焦慮製造機。

「沉迷工作,無法自拔。

」生活過得灰撲撲,宛如一潭死水。

孩子們的日常就充滿色彩麼?其實也未必。

「我的心裡只有學習。

未成年人那裡,也有一句和成年人相似的調侃。

中國兒童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顯示:

54.6%的小學生、61.4%的初中生、66%的高中生放學後,幾乎沒有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時間。

課堂內外,皆是學校;學習之餘,不談人生。

數據還顯示,90%以上的父母,會和兒童探討學習問題,但31.5%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談論怎麼交朋友,38.6%的父母從來不和兒童談論什麼是愛。

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不少孩子被迫從起跑線開始,走上了和成人相似的人生。

「你剪短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關於教育和人生,斬獲64項大獎的西班牙短片《Alike》(相似),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答案。

- 1 -

不要讓自己

成為沒趣的大人

短片主人公,是一對「有顏色」的父子,他們生活在一個色彩單一的城市中。

除了兩位主角,所有人都有著相似的顏色,行屍走肉般行動著,在固定的時間完成內容不變的工作,毫無波瀾。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初生牛犢不怕虎,總是蹦蹦跳跳,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他的藍色爸爸,對生性活潑的兒子無動於衷,每天面無表情地把無數書本塞進小小的書包。

然後把書包壓在兒子的肩上,帶著兒子,一同出門,上班上學。

不過,他們並非城市裡唯二的色彩。

城市中央的一棵大樹,和樹下站著的拉小提琴的音樂家,也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顏色。

路過那棵樹的小主人公,眼底布滿了對拉琴人的嚮往:他瞪大了眼睛,聽著悠揚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想模仿演奏人的動作。

毫無生氣的城市裡的一段音樂,一方顏色,讓他渴望伸手觸碰。

但父親不允許孩子背離所有人都在遵守的人生軌跡。

他把書包擺在兒子面前,無視他臉上大寫的失望。

爸爸目送兒子走進學校,自己則走進了學校對面公司的格子間。

他看著面前摞成幾堆的文件,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心情低落,身上的顏色也瞬間消失。

被工作壓著的父親,沒有辦法維持住身上的色彩,和其他沒有顏色的人沒什麼兩樣,皆被困在格子間的方寸之地。

孩子在教室里上課,腦海中卻忘不了那棵充滿生命力的大樹,和樹下默默奏樂的音樂家,在作業本上默默畫下記憶中的一幕,滿懷期待拿給老師看,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

可是,老師收走了他的畫,重新拿給了他一張作業紙,指了指上面的字母,要他按要求抄寫完。

在另一邊,父親花了一天的時間,總算搞定了堆積如山的工作,抱著自己的公文包,看著表,似乎對什麼翹首以盼;

終於,結束一天工作和學習的父子倆又見面了。

兒子奔向爸爸,撲進爸爸張開的雙臂中,兩人摟在一起。

孩子用熱情,把爸爸身上的顏色成功救了回來。

原來,父親的藍色,是兒子的饋贈。

因為你,我平淡無奇的世界才有了顏色。

坐在小鎮公路邊的長椅上,父子倆開心地分享著一天的經歷。

當孩子拿出那張畫著小鎮中央音樂家的畫時,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變了。

他開始用自己的情緒和實際行動,阻止兒子再去嘗試和別人不相似的人生。

他在書包里塞下更多的書;路過大樹時,就直接把孩子拉走……

漸漸地,小孩對世界沒了那麼多期待,開始如家人的願望,遵從著黑白世界的規則,過著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生活。

他不再畫出對音樂的暢想,開始一板一眼地抄寫字母,慢慢融入那個相似的世界。

當父親下班,張開雙臂,等待擁抱時,卻發現自己已經等不來兒子帶來的色彩了。

孩子悲傷地看著音樂家,面無表情地背著書包、佝僂著背向前走。

父親慢慢意識到,自己好像做錯了。

父親坐在辦公桌前,盯著孩子寫滿的ABCD,若有所思。

他決定做出改變。

他拿出了曾經令自己不高興的那副畫,向孩子示意,可以再去大樹下看看音樂家。

兩個人第一次都滿懷著期待,走近那棵生機盎然的大樹。

但這次,他們沒能看到曾在這裡演奏的音樂家:樹下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了。

孩子的失落溢於言表。

看到這一切的父親默默走到大樹下,站在音樂家曾經站的位置上,「演奏」起音樂。

第一次,他沒有依靠孩子,恢復了自己的顏色。

- 2 -

每一個人生

都絕不是相似的

人生中有許多問題,都不能用正確來回答,指向的也並非成功。

短片中的父親,欣喜孩子能搶救回自己的顏色,卻怕孩子不走尋常路,親手將其好奇、嚮往之心扼殺。

親情本該讓人生變得豐富而充滿勇氣,現實中,卻製造了種種束縛。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類似這樣的話,給孩子的生活划上了邊界:世界很大,卻有一堵牆擋在面前;選擇看似很多,你已提前告訴他們前面是死路。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世界,左右著他們的發展方向。

孩子或許可藉助父母的人脈輕鬆一些,但很多父母,忘記問一句:「你願意嗎?」

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 Julie Lythcott-Haims 認為,事無巨細地管理孩子的生活,並把自己認為好的期望給托在兒女身上,其實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長大,去過他們的一生,就不要把他們塑造成自己的翻版。

那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王爾德說:「做你自己,因為別人都有人做了。

很多人可能忘記了,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相似的。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有獨一無二的生活。

- 3 -

孩子你知道麼

長大就變笨了

短片中的孩子,帶著名為「好奇」的濾鏡,探索世界,用手中的畫筆勾勒美好。

現實中,不少家長總想去扼殺這份創造力。

殊不知那些稚嫩的想法和好奇心,比什麼都寶貴。

日本動畫《蠟筆小新》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科學家發明了一台機器,把所有人的夢境連接到了一起,在夢裡,他們的想像力有多大,腳下代表夢境的球體就有多大。

睡夢中,他們能實現一切想要實現的願望,滿足一切渴望滿足的要求。

大人們的夢往往是現實的延續:想要更多的錢,想活得體面些……他們腳下,代表想像力的球是小小的一顆;

孩子們的世界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他們在夢裡用對世界的好奇構建出了無比巨大的幻想世界。

長大後的世界不容易,但至少兒童時期曾有過童話。

而很多父母,正逼著自己只有幾歲的孩子,早早忘記孩提時的美好。

你知道麼,人長大了,就變笨了。

一位外國小哥,曾通過火柴人視頻,來闡述好奇的意義: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好奇教會了我語言;

好奇帶我去看獅子座流星雨;

好奇促使我嘗試造一個儘可能高的塔,領我完成學業,學習微積分;

好奇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掌握更多知識……

好奇促使人解開很多很多門。

「好奇創造了前進的動力和樂趣,也讓我們不斷思考為什麼去解決問題。

好奇心和想像力,可能是孩子窺探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

羅素羅蘭說:扼殺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謀殺犯。

在孩子們心裡種下好奇的種子,比把他們培養成機械學習的機器重要太多。

- 4 -

救救孩子

更要救救大人

不是所有的父親都能通過擁抱恢復顏色,因為這不僅僅與孩子有關,也和自己有關。

《Alike》里,孩子們被束縛在桌椅板凳上,大人被束縛在辦公桌前,所有人都在機械地完成工作,好像靈魂已被抽離了。

怎樣破除這道魔咒呢?WAS的研究人員Martin給出的答案是:「追隨你的好奇心,做你感興趣的事情。

生命中,除了那些一定要完成的,還要多點無用的小事。

這些沒用的時刻,或許才是最美的回憶。

當大人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時,卻忘了自己生活的理由,以窮忙、機械應對生活。

別讓孩子告訴你,你已經喪失了自己。

就像短片《Alike》片尾,父親畫出了比孩子更精彩的畫,成年人的世界同樣可以很精彩。

誰也偷不走你的本色,只是你自己藏起來了。

要知道,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給文章點個讚,救救孩子,也救救自己吧。

本文轉自公眾號 談心社(txs163),這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我們為你一個提供聚集地,為你呈現年輕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們倡導年輕人應該在追求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生活。

-END-

前沿在線課程

【熱門課程】

【股權激勵】

【上市融資】

【績效管理】

更多視頻內容,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註冊下載客戶端隨時看:

更多視頻,請點擊:「閱讀原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