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從小就向孩子還原社會的殘酷?可80%的人卻這麼做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天跟朋友聊天,他說了句這樣的話: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上都本末倒置了。

有用的知識一點都沒教給孩子。

「那啥是有用的知識?」我很納悶的問

他抿了口茶:孩子們都在看童話,而這些都是宣揚美好的一面,為什麼不從小就還原給孩子一個真實的世界呢?畢竟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啊,.更早的接受這些現實,不就能更早適應它嗎?這就可以少受到傷害,提前保護自己啊。

這個觀點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我就繼續虛心的問:那應該怎麼操作呢?

他有些得意:其實很簡單,在小時候就開些善意的玩笑。

比如讓親戚去說「其實你是撿回來的」類似玩笑。

便於以後抵抗謊言的能力。

我聽完後有些沉默,想起了我媽親身經歷過的例子,那個時候還沒有我。

當時單位分的筒子樓。

對門鄰居有倆孩子,大一點的是個女孩平時文靜不愛說話,小的是個弟弟還不到三歲。

樓上住的阿姨是單位領導的老婆,對鄰居女兒說:「你不是媽媽生的,是從河裡撈來的」鄰居女兒低頭不說話,當時鄰居也在場,也沒說話,只是笑笑。

後來阿姨每次都對女兒說,還故意裝作很兇的樣子呵斥:「咦?你怎麼還賴在這裡。

趕快去河裡找你親生的媽去!」周圍人也都笑,我媽還唯恐天下不亂給阿姨使眼神,意思在說:不行啊你,你看你都騙不到她。

那阿姨好像受到刺激了一樣,編出了各種細節,包括是哪條河,該怎麼游等,鄰近也就笑笑不說話。

直到有一天,鄰居家姐姐和弟弟在門口玩突然爭吵起來了,弟弟忽然大聲說:「滾回你河裡去,你不是我家孩子!」我媽起初還沒在意,後來聽到哭聲出去一看就見弟弟一個人坐在地上哭呢,姐姐已經跑沒影了。

我媽慌了這可別真跳河啊,趕緊出去找。

後來有認識她爸媽的大人把姐姐攔住,鄰居也把姐姐領回了家,只記得小丫頭都要哭背過氣去。

從那以後鄰居就跟變了個人似的,誰拿她孩子開玩笑都誰玩命那種。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媽講起這事兒總唏噓不已,還好這是沒出事,要是出事兒了整棟樓誰也消停不了。

告誡我以後這種玩笑不要開。

說完這個故事後朋友些尷尬:「這畢竟是少數嘛,而且你沒發現,這樣做孩子後來變得特別懂事嗎?」這次聊天也就草草收場了。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

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

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我特別喜歡李瀟寒的一句話:

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那如果以後遇到逗自己孩子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有兩個辦法:

一、讓孩子掌握回答技巧。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問你你覺得不好的問題,你就把同樣的問題問回去就好了。

比如: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孩子就可以反問:某某叔叔阿姨,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並且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會保護你。

畢竟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而且第一種方法有些不大禮貌,那麼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二、 並通過故事、遊戲、排練等方式來預演應對。

比如對他說告訴他:外面有一些成年人喜歡開自以為是的無聊玩笑無意中傷害別人,所以我們來玩個應對這些人遊戲,我扮演親戚大媽,現在我說你是醜八怪,你就大聲回答「不對,我比你年輕漂亮!」或者:我是個陌生人,現在我說你爸爸媽媽喜歡小弟弟不喜歡你了, 然後你大聲說:「你亂說,爸爸媽媽更喜歡我了,小弟弟也喜歡我,我比以前更受歡迎了!」然後和孩子一起練習,他會很感興趣的,也學會了怎樣主動對付那些人。

我們再回過頭看最早的問題:應該從小就還原給孩子一個真實的世界嗎?

其實這如同種子一樣,最開始讓它發芽的,是陽光雨露,而不是狂風大雨。

你仔細想想會發現一個人變得強大往往不是殘酷和真相,而是愛和關心。

雖然這不是克服苦難的技能,但它是克服困難的動機,只要內心的火焰沒有熄滅,哪怕寒風再凜烈,活著也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所以在童年時期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點燃孩子內心的這把火焰,告訴他們去關心,告訴他們人生的善良,告訴他們世上一切都是那麼有趣。

當他們體驗到世界上的真善美,知道什麼是美好的,然後再去體驗殘酷的東西,才能知道要怎樣去保護美好的東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