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字 是教育孩子的一個秘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延遲滿足」,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忍耐,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做延遲滿足效應或糖果效應。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
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
「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
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延遲滿足,讓幼兒學會等待
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在期待中獲得滿足,孩子才會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
如,我們在幼兒園的門口,看到要買這個要買那個,家長不給買就賴著不肯回家。
這時,家長要特別能沉住氣,給孩子講道理:媽媽這個月的工資所剩不多,還要用於買菜、交電費、交水費等。
如果買了這些玩具,就沒有錢交電費和水費。
等下個月媽媽發了工資再買給你,好嗎?經過家長耐心的解釋,相信大多數孩子都能接受家長建議,抑制自己購買玩具的慾望,把希望留在等待中。
孩子等待中,學會了理解他人。
當然,家長一定要對自己的話給予兌現。
延遲滿足,讓幼兒學會分享
孩子進入幼兒園這樣一個小團體、小社會,對於他們來說也是複雜的,難以對付的。
如,自己喜歡的玩具同伴也喜歡,不能占為己有,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孩子在家中很少遇到的。
所以家長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延遲對孩子的滿足,滲透分享教育,讓孩子逐漸養成一種平和心態對待身邊的事。
比如家中有孩子特別喜歡吃的東西,家長捨不得吃,全部留給孩子,這種做法看似愛孩子,其實對孩子是不利的。
延遲滿足,讓幼兒學會抗挫
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稍遇一點困難、小挫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就會寄托在家長的身上。
我們的家長呢?更是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一點挫折,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是順順噹噹的,可現實生活可能嗎?即使孩子在你的包辦下順利度過了困難,但孩子獲得的只是一時的高興。
孩子沒有歷經挫折的痛苦過程,就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延遲滿足,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可以說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程。
關鍵是家長平時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認識、端正的教育態度和持之以恆的心。
捨得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
這樣,我們的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才會從容、鎮定,不會被困難所嚇倒;將來踏入社會,不管遇到任何風雨他們都能勇敢前進。
「延遲滿足」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
3歲以前,是孩子學習平復情緒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階段養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五六歲時更容易接受大人的管束。
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註定要學會適應各種規則,需求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後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當然,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權——他們有權利享受立刻得到滿足的快樂,也有權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獲得滿足的原因,還有不能得到滿足的原因。
明白原因,才能幫助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