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育兒法 – 順應孩子的成長時間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一年來,寶寶對書籍的興趣十分濃厚,經常翻找書櫃,把沉重的一堆書抱到我面前,纏著我給他講。

日復一日地面對這些請求,我開心極了。

因為這正是我三年前的心愿。

那時候,我為寶寶買了好多圖畫書,就希望他能夠培養他愛讀書的習慣。

可惜那時為時尚早,寶寶能做的不過是把書當玩具,快速地翻來翻去,對其中的圖畫似乎並沒興趣。

現在想一想,當時的自己是不是太急了呢?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成長時間節點,或快或慢,還真的不是心急能解決的。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每個成長里程碑終究會到來。

想想寶寶的成長經歷,就更加認可這一點。

記得兒子剛出生兩個月的時候,如眾多新生兒一樣,脖頸很軟,需要大人的細心呵護和支撐,多半時間處於平躺狀態。

自己當時特別希望他能夠早日立起來,這樣大人就可以豎抱了。

於是,我按照書中建議的方法,讓兒子俯臥,練習抬頭。

記得有一次,把他扳到俯臥狀態,只見他憋紅了臉,努力地抬了一下頭,立刻塌下去,哇哇大哭起來。

我一方面心疼,一方面覺得他有點笨,因為同齡的幼兒有的頭已經抬得很好了。

就這樣,在我焦急的期待中,寶寶在四個月左右的時候終於可以穩固地立起頭了,而這種焦急的等待並沒有因為此次希望的達成讓我變得淡定。

寶寶只喜歡一個人玩耍的習慣又開始讓我擔心起來。

三歲之前,我們發現他似乎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裡。

即使把他帶到小朋友多的地方,他還是一個人玩。

面對其他小朋友的邀請,他也沒有什麼反應。

我當時很擔心他過於孤僻,以後難以融入社會。

沒想到,現在上幼兒園小班的他時不時地嚷著找同學玩,而且還邀請同學到家裡來玩。

看著他和其他小朋友開心地搭積木、玩遊戲,我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同時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擔憂有點庸人自擾,孩子的成長有他本身的階段特點,更何況每個孩子的情況還不一樣呢。

自那以後,我開始主動學習行為心理學,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最近,寶爸一直在教寶寶學習數字的加減,他用的方法有些偏邏輯思維,孩子掰著手指算得很慢,且經常出錯。

據我的了解,三到六歲的孩子仍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於是我開始用形象啟發法。

比如說,三加一等於幾,看他掰著手指頭計算的時候,我啟發道:「爸爸、媽媽、寶寶是三個人,再加上一個姥姥,是幾個人呢?」寶寶很快並興奮地答道:「四個人!」我也心裡暗暗得意,這啟發法很妙,育兒書籍沒白看。

自那之後,對於育兒我更加淡定從容了。

反思自己過往的焦慮,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不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有時以主觀意願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

想想自然之中,萬事萬物皆有時間節點,春播夏長秋收冬藏,哪個環節都必不可少,都不可提前。

孩子的成長不也是這樣麼。

所以多學點行為心理學,用知識武裝自己,焦慮便迎刃而解。

二是跟同齡的孩子作比較,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達到同齡孩子的程度,就會著急。

我過往的育兒經歷清楚地表明每個孩子發展的差異性,比如有的孩子行動能力發育得早,但語言能力發展遲緩;而我家寶寶雖然行動能力發展不快,但語言表達能力超出平均水平。

這樣看來,盲目比較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只會徒勞地增加焦慮。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順應節奏才是育兒王道。

四年的育兒經歷讓我不再過度焦慮,盲目比較。

通過行為心理學的學習,對孩子日常變化的觀察,我欣然接受並順應著他的成長節奏。

現在的我們都很享受這樣的模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