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per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超級軟萌的Jasper又上熱搜了

這一次是因為Jasper摔倒

攝影大哥第一時間丟掉攝像機

將Jasper抱了起來

這時候傳來陰森森的聲音

讓他自己爬起來

原來聲音來自於「大哥」陳小春

......

從學走路開始

寶寶就難免磕磕絆絆摔跟頭

實際上

父母對寶寶摔跤的態度不一樣

對寶寶心理上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家長的不同反應

第一種:過度緊張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長非常心疼孩子,以至於發展為愧疚和自責:

「我沒有看好寶寶,讓寶寶摔倒了。

「寶寶摔得這麼重,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媽媽。

「下次可不敢讓寶寶自己走路了。

「我太沒用了,什麼都干不好。

……

這是過度投入類型的家長,恨不得代替孩子成長,不忍心孩子受一點兒委屈。

這樣的家長,對孩子反應過度,呵護過度,容易把孩子養成溫室里的小花苗,孩子嬌嬌弱弱的,什麼困難都不能面對,等著父母來拉扯,養成萬事依賴父母的性格;

又或者備受寵溺,驕橫霸道,頤指氣使,對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完成任務能力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種:堅決不扶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儘管孩子表現出了明顯的求助行為,家長依然一意孤行,必須讓孩子自己起來。

甚至很多家長明明內心非常想扶孩子起來,可是「為了孩子」執意堅持不扶。

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扶起孩子,獨立性、抗挫能力有很多機會去鍛鍊。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因為恐懼和疼痛向家長求助,如果家長置之不理,不給予任何幫助,會讓孩子更傷心、更恐懼,從而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如果當然摔倒了,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沒有發生求助行為,家長可以不扶孩子,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這是很好的鍛鍊機會。

第三種:責怪他人

有時候孩子摔倒了,家長心疼孩子,狠狠地拍地,在孩子不小心摔倒之後,有些家長會出現責備行為,其中一類是指向外面的:

「桌子不好,磕到了寶寶。

「地不平絆倒了寶寶,打地。

……

這樣的說法會影響孩子正確認識的建立,如果家長慣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孩子會變得推卸責任,任何事情發生了,他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都不關我的事情,我沒有錯。

孩子從小學會把責任推給別人,長期以往,會養成不負責任的性格。

第四種:責怪寶寶

另一類責備行為是指向內部的:

「都是你自己沒好好走路,都是你的錯,你還哭什麼?」

「你把桌子都撞疼了,快給桌子揉一揉」

……

孩子摔疼了,有明顯的求助信號,家長一定要把孩子扶起來,這樣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親子關係的和諧。

那麼,當孩子摔倒,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視情況而定

一.觀察孩子是否有能力自己站起來

媽媽要客觀地判斷寶寶的大動作是否發育得比較好了,如果寶寶有能力自己站起來,要儘量讓他自己站起來,在他的前面微笑、拍手,給寶寶加油打氣!這時寶寶看到媽媽的笑臉了,通常會樂呵呵地自己站起來,然後前一腳後一腳地奔向媽媽的懷抱。

二.只是輕輕摔了一下

如果寶寶摔得不重,屁股先著地、或者身下有東西墊著、周圍也沒有什麼危險的物品,這時媽媽大可以放心地讓寶寶自己站起來。

要是寶寶自己一骨碌爬起來,轉身就不記得這事了,媽媽更不要過來又是給寶寶提醒,又是給寶寶安慰的。

寶寶都覺得沒有什麼了,媽媽為什麼要將這個事情放大呢?

只有媽媽覺得「摔跤」是一件小事了,寶寶才會認為這是一件小事。

有些寶寶經不起摔,輕輕「坐」在地上也會哭得撕心裂肺,多半都是大人慣出來的。

三.摔得比較嚴重

如果寶寶從比較高的地方摔下來、摔得比較重,或者磕破皮了,這種情況媽媽要馬上過去,檢查寶寶身上哪裡受傷了,傷口應該如何處置。

要是寶寶因為害怕而哭泣,媽媽要及時給寶寶安慰,抱著他,減輕他的恐懼。

總結以上幾點,其實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完全看孩子個人的需求:如果他暫時沒能力站起來、摔太重了沒法自己站起來,或者內心非常需要你,這時候媽媽應該給寶寶幫助,拉他一把,給他安慰。

海貝說

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可大可小,家長過度關注或置之不理都不可取,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讓孩子知道——「如果你需要,爸爸媽媽一直都在。

孩子摔倒後

你的反應是什麼呢?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