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別人家的...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第三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時候,我們很多人都被父母借用「別人家的孩子」激勵或教訓過,當我們為人父母后,在教育孩子時也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掛在嘴邊。
而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一對「別人家的父母」,當孩子慢慢長大,意識到周圍同學家長的社會地位、家庭財富、學識水平等遠勝於自己的父母時,我們又該如何調整心態,正視孩子的想法呢?
朋友有一個閨蜜,姑且稱之:A女士。
A女士結婚9年,夫妻兩經營著一家小公司,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讓我的朋友等一干外人羨慕不已。
A女士說,如果不是那天的事情,她現在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去年12月,為了配合第一個憲法日,A女士女兒所在班級請了某位同學的媽媽——一位知名律師給孩子們上普法課。
班主任老師很會利用家長資源這個不花錢的優勢,特別開設了「家長講壇」,之前已經邀請了一些同學的父母來上課,講急救知識、講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等等,這一次的普法課同樣十分精彩,A女士的女兒說原以為會枯燥乏味,沒想到同學媽媽妙語如珠,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甚至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班上幾個同學開玩笑說「我們以後也要考中國政法大學學法律去」。
女兒玩笑式地戲謔:「你看看人家媽媽,再看看你,唉,差距太大了。
」A女士告訴給我的朋友說,當時她感覺挺尷尬的,但是也只能說:「術業有專攻。
」沒料想她的女兒有點不依不饒,說:「那也沒看到你在專業上取得什麼成績。
」A女士隨便和女兒說笑幾句,嘻嘻哈哈便睡了。
A女士說:雖然知道女兒說的是玩笑話,這一句「看看人家媽媽」還是在心裡起了小小的漣漪!突然驚覺這句話的模式是多麼熟悉。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把同班的或認識的某個優秀同學作為自己孩子的參照物,「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類似的語言家長們用得得心應手,卻忽視了被批評人的感受,尤其是明知差距存在卻無法追趕的難堪。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恨不得能讓孩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學習好、身體棒、開朗陽光,活動能力強、愛好廣泛、有出眾的領袖氣質,有愛心、有教養、高智商還要高情商,文理各科最好是全才,哪一項有缺陷都是心中的遺憾。
事實上,成長於不同的家庭,先天的資質、後天的培養已是千差萬別,憑什麼你的孩子各方面都最優秀?「做不到可以學」,這也是我們做家長容易犯的通病。
我們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孩子們會不會也在心裡想「別人家的父母如何如何「?
A女士告訴我的朋友,隨著孩子的長大,跟孩子同學的父母慢慢有了些接觸和了解,一個50人的小小班級,父母們中間亦是藏龍臥虎,有政府部門的重要領導,有身家逾千萬的私企老闆,有儒雅博學的大學教授,更有畢業於各大名校的社會精英。
A女士感慨到:如我輩這種凡夫俗子,和別人的爸媽們比起來實在是汗顏。
明知道差距擺在那裡,我卻無力去改變。
也許,終我一生,我會努力地干好本職工作,但是最終也不過是「平凡如我」,千千萬萬中的普通人;我會盡心,亦會盡力,勤讀書、多學習,充實自己的內心、提高自己的素養,但是社會地位、家庭財富、學識水平等等差距會改變嗎?由己及人,我們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總是勉強孩子?
我們很多父母都說,希望孩子開心快樂,但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苛責、急躁、缺少耐心和鼓勵、我們用自己的行為印證了那句: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難道就一定要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其實不苛責、不苛求,淡定一點,從容一點,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希翼有努力的好結果,卻不強求,這非但不是一件壞事,更可以讓自己和孩子都會變得很快樂。
因為有「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干卿底事」?還是營造自己家的家庭環境,培養自己家的孩子吧。
父母無法選擇孩子,孩子同樣無法選擇父母,當孩子呱呱墜地時,我們用全家人的歡樂和寵愛迎接這個小天使,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我們如果用這份持續、長久的愛去包容、去感化、去接受,歡樂應該就會更多一點。
馬伊琍:孩子,謝謝你允許我犯錯,還一直那麼愛我
文︱安吾鄉馬伊琍最近的一條微博贏得了十幾萬的點讚量,其中提及的「訓練獨立」、「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等名詞更是引起了很多家長對於育兒理念的討論。微博中,她講述了小女兒對自己的依賴,字裡行間儘是...
我錯過你的成長,你也要錯過你孩子的成長嗎?
孩子:我是伴隨著你媽媽和小孫子的呼嚕聲,毫無防兆的開始發獃。就突然想起你小時候的樣子。胖嘟嘟地惹人憐愛,帶你出門總有漂亮帥氣的叔叔阿姨捏捏你的臉蛋,誇你長得萌萌噠,我站在你邊上自豪的笑著。可是,...